語文課上走出鮮活的毛澤東
語文課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課堂,語文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么,一直以來就飽受爭議,我也常常處在爭議的風口浪尖。
當我走進增城市荔城中學 黃碧安老師的課堂,聽完了她的《沁園春·長沙》,我被深深感動了,恍然明白了了語文課的真諦。
在古箏奏出的美妙的《瀏陽河》樂曲中,在毛澤東各個時期的經典照片面前,在黃老師“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毛澤東”深情敘述里,我走進了一個讓我激動讓我難忘的課堂,也走進了1925年寒秋中獨立橘子洲頭的毛澤東。
“長沙是毛澤東青年時期求學和開展革命活動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長達十三年之久。這首詞寫于1925年。此時,革命形勢日趨高漲,農民運動蓬勃開展,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但是,革命應該由誰來領導,成為黨內外斗爭的焦點。這年深秋,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領導權問題。”黃老師娓娓道來,聲情并茂,把我帶到了上個世紀初頁的崢嶸歲月……我不曾想到的是,高一的學生居然如此投入,孩子們對毛澤東生平事跡和卓越貢獻有非常多的了解。師生之間配合默契,水乳交融,全都沉浸在了一種特殊的氛圍里,時而凝重低回,時而輕快飛揚。從孩子們專注的神態、寫滿虔誠的臉色、和探討問題時飽含深情的話語,看得出他們對毛澤東充滿了由衷的敬意。特別是集體朗讀時,于抑揚頓挫中表現出的激昂慷慨,意氣風發,情真意切,讓我感慨殊深。有一個情節尤其讓我難忘,在《東方紅》樂曲伴奏下,老師舒緩而深情朗誦:“遠望,滿山遍野,楓林如染, 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江水浩蕩,千帆競發, 像無數奮進的勇士;抬望眼,雄鷹舒展強勁的羽翼,搏擊長空; 低眉處,魚兒自由地往來翕乎,游戲水中……”學生默然靜坐,閉目凝思,馳騁想象……真美啊,祖國壯麗的山河不僅刻畫在詩人毛澤東的筆下,而且流淌在了每個孩子和我的心中……
快要下課了,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從詞中我們感受到了偉人年輕時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今天,我們也正值“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春歲月,那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理想?學完這首詞,你都有哪些收獲呢?結合文本內容,請以“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我懂得了
還沒回過神來,下課鈴聲已經響起,帶著感動與震撼,也帶著不舍,我走出了教室。這一節課也讓我有了若干感慨。
荔城中學的生源條件并不好,在當地屬于薄弱學校,學生入校分數普遍偏低。但就是這樣的學生,課堂表現居然如此精彩,帶給了我了巨大的感動與震撼。我想,沒有黃老師的辛勤付出,就不會有孩子們的蛻變。對這樣有責任感、有熱情的老師,我沒有理由不發自內心的敬重,尤其在世風日下的今天。
課堂應該讓學生有什么樣的收獲?黃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答案。課堂決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考試,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課堂不能只是簡單的授業解惑,更要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在這節課里,孩子們感受到了毛澤東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理解了偉人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我想,學生由此生成的價值觀一定會長久的影響自己的成長與發展。
哲人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而不是道敬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毛澤東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英雄,可是,“毛澤東”這個特殊的名字已經逐漸淡出了主流話語,在各個重要場合,那些高喊著要高舉的旗幟早已經不再包括毛澤東思想。記得總書記上任之初,就急急奔赴西柏坡,重提“兩個務必”,我和許多善良的人一樣曾為之興奮不已,時過境遷,事實證明,我輩高興得太早了。毛澤東的理想追求、價值取向、人格情操已然和當下的主流意識格格不入,毛澤東從主流政治舞臺黯然離去自然在情理之中。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倒下,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是黨群疏離,精英誤國,貪腐橫行,爾虞我詐,童叟皆欺,屈膝媚外,主權受辱……一句話,國已不國了!也正因為如此,民間毛澤東熱一浪高過一浪,善良的中國人都在呼喚毛澤東的回歸。我們的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有責任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真正的而不是被漢奸精英妖魔化了的毛澤東,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學生,也是為國家、為民族盡一份應盡的責任。
謝謝黃老師!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