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振興中華
教育問題歷來被人們重視,特別是被高層統治者重視,古今中外概莫例外,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的發展,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就說中國,遠古時期就有了教育,春秋時期就有了規模性的教育,后來出現了官學和私學并形成了教育制度,以后又出現了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那時的教育目的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為維護統治者的統治服務;二是為了個人的發達日后的光宗耀祖服務,并成為社會的主導意識。歷代名人關于教育的言論,最多的是關于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勵志、成才、修身、公平等方面的說教。如在教育方法方面有“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學習方法方面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勵志方面有“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書功”;成才方面有“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修身方面有“律己宜帶秋風,待人宜帶春風”;公平方面的有“有教無類”。可以說中國古代關于這些方面的言論、名言不勝枚舉。
可是通觀中國歷史以來的教育主導思想有弊端,一是都沒有脫離強制和利益誘導,二是著眼與個人名利。當然這也是歷史的局限,并非古人的過錯。近代以來,國家多難,民族危亡,在民族矛盾突出的時刻,古人的許多名言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立志報效祖國,雖然個人選擇的方向不同,有人棄筆從戎也有出國學習科學技術。無數的中華兒女投身革命,開始都是為了反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買辦,后來的分化只是政治目標、路線分歧的結果,但立志報國的是主流。可是這并不是當時政府普遍教育的結果,客觀的說是中華民族歷代志士仁人的言行激勵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光芒燦爛部分的積淀、遺傳,“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無數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中國現代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無論是在帝國主義的屠刀下,還是在反動派的監獄中,堅持真理,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終于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人民掌握了政權,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為后人做出了榜樣,也為后世的教育樹立了典范。
中華人們共和國建立后百廢待興,教育在短時間就在小學、初中、高中實現了全國統一的學制,編制了新教材,大學則引入了當時蘇聯的教育模式。中國的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只是由于新中國對教育的重視,出現了教育工作欣欣向榮的局面,興建了大批大學、中專、中學、小學,但同時也掩蓋了教育存在的其它問題。但有一個中國歷朝歷代沒有明確的問題明確了,這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針明確了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教育方針具有人民性、基礎性。正是在這一方針的主導下,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實現了中國農業、工業、科技、軍事…..各個方面的發展,使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以至到現在中國還在受益。可是我們必須清楚,教育方針的明確并不能解決教育上存在的一切問題,特別是有封建意識、資產階級意識的干擾,新中國的教育方針并沒有得到全面、徹底的貫徹落實,所以毛主席才有“學制要縮短。課程設置要精簡。教材要徹底改革,有的首先刪繁就簡。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也就是不但要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的斗爭。”的指示。摘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遺憾的是這些指示沒有貫徹到底,也沒有得到認真負責的貫徹。
改革開放后中國確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改革實行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政治的變化,社會上出現了思想多元化,在經濟改革的沖擊下教育也搞了產業化,許多家庭困難的學生讀不起大學,于是國家出臺了貸款上學的政策。輿論宣傳是“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發財致富”“實現個人價值”“知識改變命運”……這一切都說明,教育又回歸到利益誘導和鼓勵個人發達的錯誤路線。完全違背了新中國的正確教育方針。于是出現了教育高收費,大學教授走穴卻不講課,中學教師補課撈錢,學生混文憑這種怪現象。
教育改革改了20幾年,可是百姓的意見越來越大。原因何在?一是教育從來就是社會現實的寒暑表,受社會意識變化的影響既快又深刻,現實社會的思想多元化嚴重干擾了教育。這是社會問題,不是通過教育改革就能解決的問題;二是教育改革的方案出自專家之手,很難擺脫以往認識的束縛,從全國教師的利益出發更是擺脫不了利益的干擾。
教育涉及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可謂匹夫有責。研究教育改革,涉及社會大環境問題,國家的方針政策問題,這些暫且不說,僅就教育改革說說看法。老漢外行,拋磚引玉。
一是恢復“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無論你職務多高、學術多深,都是勞動者,不是精神貴族,不是資本家,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官僚,不是學術騙子,不是賣國賊。教育絕對不能搞產業化、商業化,學校不能成為教師賺錢的市場,教學不能成為教師賺錢的工具。
二是實行小學、中學、中專、大學、研究生教育序列。學制可以依據培養目標,具體確定。
三是明確學校教育各個階段的教育目標:
小學的教學目標是:
學好漢語。使學生小學畢業能掌握足夠的表達思想的文字,語法正確,標點使用準確,能用文字明確表達思想,背誦若干古詩;
學好算數,能完成加、減、乘、除運算;
學好武術強身健體;
在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搞好基礎知識教育,發現興趣與愛好,并搞好課外活動;
教授中國及世界地理常識,地質常識;
教授中國歷史概況,重點教授現代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
教授常見的物理、化學、自然現象常識,開展課外活動;
搞好道德、禮貌、紀律常識教育;
搞好外語日常用語的教學培養外語興趣。
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培養集體主義意識,培養課外興趣;
中學的教育目標是:
在小學教育基礎上語文教育要達到有較強的分析、結構文章的能力,有通過文章準確表達思想的能力,有較好的修辭能力,會寫論文、敘事文、雜文,教授格律詩并練習寫詩。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文字與寫作能力的訓練,還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的捷徑,還直接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所以課文的選擇,課外讀物的推薦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聯系實際講授代數、三角、幾何并進行邏輯思維訓練,要研究代數、三角中的許多公式有什么適用價值,是否要講那么多?是否多講一些數學各個分支的用途與基本概念,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會對以后的學習、工作會更好;
搞好美學教育,根據學生音、體、美、書法等方面的特長開展課余培訓,使之具有初步的藝術欣賞力,陶冶情操;
教授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的一般概念,教育學生懂得什么是社會、經濟,懂得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教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了解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培養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聯系實際訓練學生獨立的、辯證的、歷史的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授物理學、化學的基礎理論,培訓解釋自然現象的的能力;
教授生物學的基本知識,比較多的了解人體的生理常識,知道一些常見疾病發生的基本原因,使之具有常見疾病的預防、就診能力;了解中醫、西醫各自的優勢;
利用各種機會搞好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教授法律的一般知識,使之能知法、守法,知道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
外語是工具,怎么學?應該從實際需要出發,小學學習一些日常會話就可以了。中學不易普遍教外語,可以自愿學。考大學也不應該都要考外語。應該培養大批各種專門的外語人才,提高翻譯水平,避免翻譯外文產生歧義。最好的辦法是制造外語即時口語翻譯機。
中學教育要使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生活,更多的、更廣泛的接觸工業、農業、科研生產,不能把學生禁錮在學校的課堂。中學教育應該使學生更多、更廣泛的了解社會的各個方面的知識,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表達能力。
中學階段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最重要的教育,無論是時間、課程的安排還是教師及設備的配置都應該是重點,應十分重視。因為實際生活告訴我們,中學階段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是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的人生起點。
“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不能允許一些錢串子教師把中學變成自己賺錢的市場,不能允許錢串子教師把中考、高考變出自己賺錢的機會。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把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配到教學崗位上,把那些有才無德的人開除教師隊伍,使教師成為真正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中等專業的教育目標是:
針對所學專業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各行各業的實際操作人才。
大學的教育目標是:
升大學,應該中學畢業參加一年社會上的生產生活實踐,一是可以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社會,使思想更成熟;二 是考慮自己是否適合讀大學;三是考慮個人的興趣與適合自己的專業。
大學教育主要是專業教育,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
大學教育階段不能忽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的教育,使學生牢固的樹立唯物、維實、為民、為公、正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公平正義的立場。這不僅是對學生本人的教育也是對社會的導向。大學應該普遍教授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使學生真正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能較深刻的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辯證法分析判斷是非。搞好外語教學,使學生能用外語會話、寫作。以上的教學應該作為大學一年級的主課,集中精力使之過關,不過關不能升級。
大學是培養高專業人才的地方,不能為了賺錢把大學的設立搞濫,不能為了賺錢把大學的教學搞亂,不能為了賺錢把大學的科研搞濫。大學要聯系國家和市場的需要搞科研但大學搞科研不能市場化,教授應該是學術帶頭人不是商人。
位卑未敢忘憂國,興亡匹夫誰無責?教育正則人正,教育興則國興,教育濫則國亂。不知中華才眾,謬論一堆,得罪得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