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板倉老屋旁的棉花坡上長眠著楊開慧烈士和她父親楊懷中先生。毛岸英按板倉的習俗虔誠祭拜外公和媽媽,他長跪母親墳前,淚聲連連:親愛的媽媽,兒回來為您掃墓,您在獄中對我的叮嚀銘刻于心,“學會堅強,永生永世跟黨革命。媽媽永遠愛你的爸爸,長大后你要聽爸爸的話,要心疼他、孝順他。你是哥哥要照顧好弟弟們……”
文章摘自《湖南日報》2010年11月18日08版 作者:冉曉仲 原題為《外婆橋》
京珠高速公路在長沙縣葛佳山開了方口子,順匝道而下便是楊開慧烈士的故鄉板倉小鎮。小鎮青山環繞,田園吐翠,一泓清溪沿古幽風情小街旁流淌,溪中紅菱港上有座丈余寬如同初月的石拱橋,毛岸英稱“外婆橋”。
1927年8月中旬,為執行黨的“八·七”會議決議,毛澤東一家人從武漢回到楊開慧的家鄉板倉。當晚,毛澤東即在楊開慧和地下黨的掩護下速出板倉沖,智過國民黨清鄉自衛隊駐地天王寺,經長沙東鄉要津金井,到達湘贛邊境,27天后即暴發了震驚中外的秋收起義。楊開慧堅持開展以板倉為中心的武裝斗爭,老一輩板倉人都曉得霞姑的處境危艱,反動派懸賞千塊銀元取毛澤東堂客的頭,她又要撫育3個幼小的孩子,非意志堅定者不能擔持。
板倉老屋上坳不遠是楊氏宗祠楊公廟,辦有官立縣四十小學,是楊開慧發蒙的學堂,其時毛岸英6歲,毛岸青4歲,正是上學年齡,卻不見兄弟身影。后聽外婆向振熙老人說,岸英兄弟的啟蒙老師就是他娘。楊家書香久遠,霞姑從小熟讀詩書,長沙求學學識日臻,毛筆字周正入格,因此兩個孩子的蒙紅發筆都特規矩,雖未入學堂,卻學業嚴謹。岸英4歲時能背《三字經》和唐詩宋詞若干首,5歲時始讀子書一類的古文,并循序漸進地學習小學語文算術課程,常纏著媽媽講《水滸》、《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媽媽行蹤不定,母子常常幾天難得一見,她就把岸英兄弟叫到跟前點讀課文,逐字講解。兄弟二人悟性高講誠實,再見媽媽時已能釋詞知義。
平日里,兄弟二人多不出板倉老屋,晨起誦讀媽媽布置的詩文,上午習字做算術,下午幫孫媽媽(保姆陳玉英)侍弄菜園或挑水撿柴。他和岸青偶爾也去半里路外的紅菱港扒蝦捉魚;或站在石拱橋上唱:搖、搖、搖,搖到外婆橋;或種豆子,學耕田,惜谷米,敬圣賢……童子聲悠悠地與溪水唱和。當初誰也不知道是哪家的伢崽,久了方知是板倉老屋的外孫。一天,岸英背起了一首牽人情腸的詩: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是否痊,寒夜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清苦……但當有人駐足細聽時,他卻唱起自編的兒歌:池塘三青蛙,兄弟本一家。一朝春雷動,蛙聲響天涯!詩出何處,留下謎團。
板倉史韻悠悠。1982年秋天,板倉老屋維修時,在楊開慧臥室后墻的磚縫里發現她的12頁泛黃手稿,蠅頭小楷,清秀明麗。有1929年6月20日她寫給一弟(時任中共湖南省委秘書長的堂弟楊開明)的“托孤”信;有1928年10月她思念夫君的《偶感》詩,岸英當年背誦的正是這首詩。母親的心何嘗不是兒子的心呢?
歲月藏金。1988年4月10日《中國青年報》首次公開發表了毛澤東1909年16歲時寫的七絕《詠蛙》,毛澤東1925年曾在韶山一字一句地教給牙牙學語的岸英: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兩相比較,托物言志,詩韻氣質,一脈相承,子承父志已見一斑。
1950年濃春時節,在板倉人民分田分地正忙的大喜中,毛岸英帶著爸爸的囑托回到板倉。那是他與板倉鄉親20年后的重逢,一頭撲進親人懷。鄉親們爭相擁到板倉老屋,看望自己的小老鄉:魁偉高大,舉手投足像爸爸;慈眉善目,一顰一笑像媽媽。他向各位父老鄉親深深鞠躬致謝:我是板倉的外孫,睡板倉的搖籃,喝板倉的水長大,那是前世有緣,后世有福,全托了大家的福!一個福字牽動眾人心,板倉人齊聲高呼托毛主席的福!
板倉老屋旁的棉花坡上長眠著楊開慧烈士和她父親楊懷中先生。毛岸英按板倉的習俗虔誠祭拜外公和媽媽,他長跪母親墳前,淚聲連連:親愛的媽媽,兒回來為您掃墓,您在獄中對我的叮嚀銘刻于心,“學會堅強,永生永世跟黨革命。媽媽永遠愛你的爸爸,長大后你要聽爸爸的話,要心疼他、孝順他。你是哥哥要照顧好弟弟們……”大愛如山,板倉人為之動容,從此年年清明隆重祭奠。而今棉花坡已建成莊嚴肅穆的楊開慧烈士陵園,一代女杰霞姑的漢白玉雕像高高聳立在翠綠的山岡上,供世人瞻仰學習。
板倉人記得,毛岸英農歷四月初六來,初八走。那天陽光明媚,毛岸英健步踏上紅菱港上的石拱橋,極目遠眺板倉沖,青青禾苗翻起綠浪,蛙鼓如潮,歌聲激蕩,踩著花鼓點子耕作的男女,響鞭催牛走,挑擔閃起花,翻身農民一派大鬧春耕的火熱景象,讓毛岸英依戀地禁不住大聲說:外婆橋連金水橋,同奔幸福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