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的探討(24)(關于政府)
——給老同學的信(44)
老同學:你好!探討了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后,自然就要探討實行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政府。
所謂政府,就是對社會中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的機構,這種管理分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 ?/p>
在毛澤東時代,一切物表現為產品,一切生產表現為產品生產,經濟結構表現為產品經濟結構,經濟體制表現為產品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表現為產品經濟的政治體制。因此,毛澤東時代的政府管理的就是產品的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管理。從中央層面看,《農業六十條》《工業七十條》就是中國工農業生產的綱領,中央各部委和省級政府就是這些綱領的協調者,人民公社、各個企業就是這些綱領的實施者。由此可見,毛澤東時代的政府,唯一的任務就是,在中央的綱領指導下按計劃按比例地組織社會生產,組織社會產品的分配。
在毛澤東時代,一切人包括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內,和全國人民都是產品生產的參與者,都是勞動者(一切干部都要參加生產勞動),在生產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因此,在毛澤東時代對人的管理就表現為:1,一切人都要參加生產勞動,一切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崗位,社會中除了老、弱、病、殘,沒有一個閑人。2,一切人的生活都由國家統籌安排,上學、看病、住房甚至出行(公共汽車票5分錢)游玩(故宮門票1角錢),都不要錢或要很少的錢。3,任何人(包括毛澤東的子女)都不能享受特權。4,毛澤東時代的工資,不是勞動力的價格,而是參加勞動的證明書,是得到社會生活品的憑證。在勞動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公務員的工資和工人的工資一樣多。5,一切物價都是政府根據剪刀差和工資的水平由國家制訂的,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所以物價總是穩定的,人們的生活也就是穩定的。6,全社會人人都有自己的定居地點,農民居住在人民公社里,工人居住在自己的工廠里。大家都彼此熟悉,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即使有人犯了錯誤,在眾人的監督下,很快就會改正。這就是毛澤東時代政府對人的管理大概情形。
毫無疑義,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時期,想發財致富的人大有人在,這些人大多是掌握人權、物權、財權,這些人在農村擾亂農業生產,在城市擾亂工業生產,政府采取的辦法就是發動群眾運動、利用整風、利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教育。后來毛澤東發現,這些人之所以敢于發財致富,一方面是舊社會的殘余思想在人們腦海中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國家資本總想擺脫無產階級的領導,這種擺脫具體表現在,把產品生產變成商品生產,讓商品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即擴大自由市場范圍(那時的生活資料的商品流通控制在供銷合作社范圍內)。這種擺脫的代表就在共產黨內,所以毛澤東說資產階級就在共產黨內,并發現了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鬧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資本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毛澤東說的他一生干的第一件事。現在黨內有人要把產品生產變成商品生產,也就是為資本生產開辟道路。在這個原則問題上,毛澤東自然而然地就要用階級斗爭的手段解決問題。這就是毛澤東說的他一生干的第二件事情——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毛澤東時代的政府對想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那部分人的管理的大概情形。
改革開放以后,一切貨幣都表現為貨幣資本,一切產品都表現為商品資本,一切生產都表現為生產資本。這些不同的資本獨立起來以后,就變成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這些資本統一起來就是中國資本。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后的政府對物的管理就是對中國資本的管理。因為中國資本的運動是自發的運動,是極力擺脫政府的管理的運動。所以,政府的管理就表現為出現問題就管理,不出現問題就不管理。這種管理和毛澤東時代的管理形成明顯的不同。毛澤東時代的管理是未雨綢繆,改革開放的管理是事后諸葛亮。例如,有人說,當你聽到政府說,要防止通貨膨脹,就要理解為通貨膨脹已經威脅到人民的生活??梢哉f,政府的法律、政策、條例都是在事后制訂出來的,古人云:法不治眾,社會弊病已經泛濫成災,要法有何作用!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政府對物的管理或者說對中國資本的管理的大概情形?! ?/p>
改革開放后對人的管理又是怎樣的呢?
中國資本的人格化就是中國資本家。因為,改革開放的目標就是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或者說GTP的不斷增殖。國民生產總值是由企業的利潤和稅收組成的。中國資本家為國民生產總值作出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資本家階級就成了改革開放的功臣,政府對這些功臣的的管理表現為:發展為黨員,選舉為各級政府的領導人,選舉為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代表,把他們稱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正是因為這個根本的原因,各級政府就把他們捧為座上賓、掌上明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不僅成了生產的主人,而且成了社會的主人,從而也就成了國家的主人。既然是主人,那么政府的一切大政方針,具體政策都要為他們服務,一切從他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他們的利益。多次修改黨章、修改憲法,就是為中國資本家正名。制訂〈物權法〉就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侵犯。擴大城市建設、建設高速公路、發展通訊事業,無不是為了他們的利益。這就是改革開放后的政府對中國資本家這群人的管理的大概情形。
這里我要聲明:政府的領導人是非常辛苦的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面前挺身而出,在給農民工討工資時,都表現出毛澤東時代的為人民服務的行動。因為他們多數都是毛澤東時代成長起來的,對人民還是有感情的,我對他們表示同情。他們之所以要為中國資本服務,是因為中國資本的運動指揮著他們的行政,而不是他們行政指揮著中國資本的運動。所以,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中國資本的罪過。同樣道理,我這里也不是對中國資本家個人有什么仇見,他們都在我們周圍,都是我們熟悉的人,甚至是我們的親戚朋友。因為他們只是中國資本的人格化,所以,當我說到中國資本家的時候,我是在揭露中國資本,并不對準個人。
雇傭勞動的人格化,就是中國的工人階級。中國工人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為了生存,是一種制度,這個制度,是中國資本造成的。不管你的月工資是一萬、是5000、還是1000,說明工資有差別。不管你的房子是用多少錢買的,僅僅說明你有了住所。但是你的地位處于雇傭勞動的地位是決定性的。工人的雇傭勞動地位的特點是:勞動不是為自己勞動,而是為別人勞動,勞動的產品不是歸自己所有,而是歸別人所有。因為中國資本的發展是熱病式的發展,所以,工人階級的工作和生活,必然要受到中國資本的影響。今天有工作,明天可能就失業,今天工資是一萬,明天可能就是1000。這就是中國資本給工人階級帶來的不可遇見的災難?! ?/p>
政府對工人階級的管理是什么呢?就是制定最低工資標準,工人自謀職業,工資的多少要和資本家協商解決。這種管理毫無疑問是對資本家有利的,而對工人是絕對不利的,因為,成千上萬的工人就站在自己的后邊?! ?/p>
政府對工人的管理,僅限于找到工作的工人或者在業工人,制訂的勞動法僅適用于在業工人,不適用于找不到工作的工人,失業者、乞討者、喪失勞動能力的工人、甚至從事色情行業的女同胞等等,都不在勞動法律管理范圍之內。這種分裂工人階級的做法,是為中國資本減輕負擔。
政府對工人的管理,還表現在工人的工資僅僅是維持工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只要你找到工作政府就不管了。至于物價上漲以后,在業工人的生存,就要靠資本家的恩賜,可是資本家在物價上漲的時候,成本就會增加,那有給工人漲工資的多余金錢。至于退休工人,他們更是靠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資,國家即使每年給他們漲10%左右的工資也趕不上物價的上漲。那些低保戶,那些失業工人的景況就更為悲慘。所以,政府在砸爛了毛澤東時代的鐵飯碗以后,造成的結果就必然是這種結果。
這就是改革開放以后政府對工人階級的管理大概情形?! ?/p>
中國資本在頭十年,是創業時期,在這個時期,政府創造了中國資本需要的全部條件。在這個時期,我們看看趙紫陽的《改革歷程》就會知道,趙紫陽和他的參謀班子明確無誤地提出中國要搞資本主義,而他的許多觀點和措施在后來的改革開放中都一一實現。所以,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梢?,頭十年就是中國資本準備的十年。第二個十年,就是中國資本發展繁榮的十年,在這個時期,每年的固定投資規模膨脹都是人大會議頭痛的問題,但是這是中國資本的必然結果,在這個時期銀行業,商業突飛猛進,表面上的繁榮掩蓋了不僅生產過剩,而且商品過剩,在這種條件下,為了保證生產保證商業,不得不大量增發貨幣。這樣做的結果必然造成大量的矛盾。第三個十年,積累起來的矛盾開始爆發,所以這個時期的政府,不得不充當消防員的作用。政府的領導人整天忙得要死,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矛盾越來越多,以至于安全事故每天都有發生,環境污染到處告急。這些矛盾是中國資本高速發展造成的,它的前途就是危機的爆發。所以,到了第四個十年,政府的作用就是遭遇危機,解決危機。政府面對的就不僅僅是對付中國資本的問題,而是面對的是工人階級如何生存的問題。這是中國資本發展的必然過程?! ?/p>
所以,中國政府想要避免這些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毛澤東的產品生產的經濟結構、產品經濟體制、產品經濟的政治體制。也就是對現在的改革再進行改革,這種改革就叫做革命。
勞動者 2010年11月1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