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兩次要求外蒙古回歸中國
早就看了中華網社區 《俄檔案:毛澤東曾兩次要求外蒙古回歸中國》,.內容很好,但很長,很想就此內容寫文介紹給讀者,今日得空拿起了筆,借此文回擊造謠”毛澤東賣國”的無恥右派。
可以說,毛主席統一中國的雄圖偉業遇重重障礙,其中不但受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阻撓,而且受社會主義國家地緣政治的左右,斯大林的蘇聯利益至上影響了中國的統—。
—、國民黨政府建議蘇聯政府充當南京政府和中共之間停戰和簽訂和平協定的調停人
蘇聯于 1949年1月9日 收到了南京政府的照會。支持不下去的國民黨南京政府建議蘇聯政府(還有法英美政府)充當南京政府和中共之間停戰和簽訂和平協定的調停人,企圖制造符合美蘇利益的南北兩個中國。
1月10日 ,蘇黨中央用電報通知毛澤東說:
“我們考慮這樣回答:蘇聯政府過去和現在一貫贊成在中國結束戰爭,實現和平,但在同意充當調停人之前,蘇聯政府想知道另一方,即中國共產黨方面是否愿意接受蘇聯充當調停人。因此,蘇聯希望中共方面也能得到中國政府關于和談倡議的通知,并就蘇聯充當調停人一事征得中共方面的同意。我們準備照此回答,您是否同意此議,請電告。如果不同意,請告訴我們更為合適的答復。”
對于 1月10日 的這封電報,斯大林在 1949年1月11日 又作了補充解釋:
“從前電所述可以看出,我們為您草擬的答復國民黨的建議的方案,其用意是阻止和平談判。顯而易見,沒有外國調停人,特別是美國做調停人,國民黨不會進行和平談判。同樣明顯的是,沒有蔣介石和其他戰犯的參加,國民黨也不會進行談判。所以我們料想國民黨會拒絕按照中共提出的條件舉行和平談判。這樣,中共同意和平談判,因此不能指責它希望繼續打內戰。而國民黨則成了破壞和平談判的罪魁禍首。這樣一來,國民黨分子和美國導演的和談鬧劇就會被揭穿,而您可以繼續進行勝利的解放戰爭。早復為盼。”
1月12日 毛澤東回電,其中談到蘇聯政府最好這樣答復南京政府的照會:“蘇聯政府過去和現在一直希望看到一個和平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但是如何達到中國的和平民主和統一,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蘇聯政府本著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認為不能接受為中國內戰雙方進行調停的工作。 只有蘇聯在中國人民當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如果蘇聯在答復南京政府照會時采取您 1月10日 電文中陳述的立場,那么這將導致美國、英國和法國認為有義務參加調停,國民黨也會找到借口誣蔑我們是好戰分子。而對國民黨不滿和指望人民解放軍迅速勝利的廣大人民群眾就會感到失望。現在我們傾向于用全部事實戳穿國民黨的和平騙局。因為現在的情況是,中國階級力量的對比已發生根本變化,國際形勢也不利于南京政府,人民解放軍今年夏天就可渡過長江,進攻南京。似乎我們不再需要采取迂回的政治手法。在現在的形勢下,采取迂回的政治手法弊多利少。”
最終,毛澤東文用《將革命進行到底》,武用百萬雄師過長江回答了國內外敵人和朋友,統—了大陸。
二、關于新疆
這一問題也同樣引人注意。毛澤東懷疑蘇聯在新疆的意圖。他說,在新疆伊犁地區有獨立運動,不受烏魯木齊政府支配,那里存在著共產黨。他說,1945年在重慶會見白崇禧時,白告訴他,伊犁地區的起義軍擁有蘇聯制造的大炮、坦克和飛機。
毛澤東提出了中蘇之間修建途經新疆的鐵路的建議。作為另一種方案,任弼時提出中蘇鐵路經過蒙古修建。后來在莫斯科討論這一問題時,斯大林表示希望這條鐵路經過蒙古修建。因為這樣走路線短,省錢,把經過新疆的路線作為下一批工程。
三、關于蒙古
毛澤東主動問蘇代表,我們如何對待外蒙和內蒙的統一。其回答說,我們不主張這樣的統一,因為這可能導致中國失去一大塊領土。毛澤東說,他認為外蒙和內蒙可以聯合起來并入中國版圖。其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已享有獨立,日本投降之后中國政府承認了外蒙的獨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文化,以及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道路,它早就領略了獨立的滋味,任何時候都未必會自愿放棄獨立。如果什么時候它和內蒙合并,那一定是成立統一的獨立的蒙古。出席會談的任弼時這時也插了話,他說內蒙有300萬人,而外蒙才100萬。鑒于我的這一信息,斯大林給我發了電報,讓我轉告毛澤東,電報指出:
“外蒙領導人主張按獨立統一的蒙古國的原則將中國所有蒙族地區同外蒙合并。蘇聯政府表示反對這一計劃,因為它意味著從中國割去許多地區,盡管這一計劃沒有威脅到蘇聯的利益。我們認為,即使是所有蒙族地區都統一成一個自治地區,外蒙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獨立而在中國版圖內實行自治。自然,這事的決定權屬于外蒙自己。”
斯大林逝世后,毛澤東和周恩來又第二次向蘇聯領導人正式索要蒙古又遭到拒絕,最終,外蒙問題留給了后人。
非毛化份子顛倒黑白,把蔣政權1945年簽字丟了的外蒙責任轉嫁到毛澤東身上真可謂不要臉。
2010-11-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