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中國大地,真正的百廢待興(有人說70年代末叫百廢待興?我暈)。西方工業革命幾百年了,中國還是一個連火柴、煤油(那時叫洋火、洋油)都不能生產自給的極端貧窮落后的社會,工業和技術積累幾乎為零,人均壽命才四十幾歲,文盲遍地。整體情形實在比非洲好不了多少!
1949年,中國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方,相鄰而居住著兩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家庭(我們分別以甲家庭、乙家庭稱呼)。在這個歷史的關頭,兩個大家庭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導致三十年后,他們的結局完全不同。
他們的起點完全一樣:
1、 除了老少幾十口人(多數文盲)外,祖上沒有留下任何像樣的遺產。
2、 兩個大家庭都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家長(為簡單起見,此處都以“爺爺”稱呼)
3、 感謝新政權,他們在同一時間獲得了政府分配的一百畝土地和剛好能夠棲身的瓦房。
有了土地和一點薄產,辛苦到年底,打了滿倉的谷子、殺了幾頭肥豬、養了一群雞,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好日子似乎就要來了。大人細娃都想好好享受一下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可是也有人反對。這時候,甲乙兩家都發生了一場深刻的爭論。
甲家庭爺爺受過苦,年輕時候也讀過一些書,深受傳統文化勤儉發家思想的影響。甲爺爺說:我們家世代受窮,今天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點家產和收成。但是比起城里人我們又差多了,你看城里人有文化,進工廠,收入高,受人羨慕。如果我們把這一點家產吃光用光,明年我們還得從頭開始,今后孫子輩什么時候才能像城里人一樣出息呢!
甲家上下明白了爺爺的良苦用心,不再吵著享受生活。他們把打下的谷子交了公糧,留下谷種,留下勉強夠吃的口糧,余糧、肥豬、雞蛋都拿到市場上賣了,存下一筆錢。
乙家庭爺爺是一個目光短淺的農民。他也愛他的兒孫們,他不愿意讓兒孫們繼續過以往那種節衣縮食的苦日子。于是乙爺爺一錘定音:“我們家世代貧困,好不容易有了這份薄產。今年大家干活也辛苦,辛苦一年還不是為了過兩天好日子!何況娃娃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吃好、穿好!”于是,乙家上下皆大歡喜,大家殺豬宰羊,放開肚皮吃;大人小孩還都換了新衣服,全家過了一個歡天喜地的新年。
兩種截然不同的持家思路就此產生并延續下去。以后幾年,甲家都在爺爺的帶領下,忘我工作,省吃儉用,積累家財。乙家都在及時享受生活的思想下,年年吃光花光。看著甲家大人小孩吃得少,穿得爛,過得那窮酸樣,乙家人嘲笑不已。當然,甲家也有一些年輕人過不了苦日子,羨慕乙家的光鮮生活,暗暗埋怨甲爺爺專制、死腦筋、不會過好日子。村里也有一些人在背后閑言碎語,說甲家老土。
甲家不為所動,卯足了勁干活、省錢。村里有的地痞惡棍,看不慣甲家的做法,總想來搗亂。甲爺爺動員家里的小伙子,寧肯不干農活,也和惡棍們干了幾仗,狠狠地教訓了惡棍,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上門了,于是甲家專心搞生產的外部環境得到了保障。
若干年以后,差別出來了。甲家節衣縮食,由于年年高積累,有了一筆家財,于是添置了水牛,幾年后買了拖拉機,又過了幾年還買了村里第一臺農用車,跑起了運輸。開了村里第一家小商店,做起了小生意。有了新的生產工具后,生產力大增,甲家又開辟了幾百畝荒地。有了錢,孩子們都去城里上了學。有的爭氣的孩子還考上了大學,當上了教師、工人、廠長、科學家,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總之甲家生活越過越紅火,成了世代務農的村子里第一個出息了的家庭。
乙家年年吃光用光,三十年后,還是那百畝老地,幾頭瘦牛。沒有添置幾樣像樣的家具,兒孫們也沒有走出窮村子,最有出息的也不過是去甲家開的廠子里打工。與三十年前相比,家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仍然是一個傳統農民家庭的模樣。乙家的子孫們這時才明白甲爺爺當初帶領全家省吃儉用的良苦用心,羨慕甲家從一個傳統農民家庭到現代家庭的巨大變化。
而出息了的甲家子孫,再也沒有埋怨當初要求全家節衣縮食的爺爺的了。
好了,故事講到這里。俗話說,“中國人三代以前皆農民”。相信太多、太多類似的故事,發生在你我身上。這個故事,只是我們爺爺輩、父親輩生活方式的一個縮影。我的母親,就好比故事中的甲爺爺。她在困難的時候省吃儉用,一元錢、一斤糧票、一尺布票地積累,最終在城里買了房,還把我們幾個兄弟姊妹送上大學,成就了我們這個大家庭現在的事業。
故事雖已結束,思考不能停止。故事的關鍵詞只有一個:積累。家庭如是,國家也如是。家國不分,道理相同。1949年的中國,就是故事中的甲家。在毛爺爺的帶領下,中國人民過了二十幾年省吃儉用的日子,全國實行低工資、配給制、高積累。一切從百年大計出發,一切從有利于國家長遠發展后勁出發,從子孫后代過上工業化、現代化的好日子出發。農業支援工業,工業重點發展重工業(重工業是工業之母,為其它所有工業提供裝備和工業糧食,是國家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依靠)。成百萬的工廠建立起來了,機器轟鳴。另外,大力發展交通,全國從無到有地新建了幾萬公里鐵路、幾百萬公里公路、上千座機場,造了幾萬架飛機、上千萬輛汽車汽車、輪船,新建了幾千所大專院校,遍及城鄉的幾百萬所中小學校、醫院,幾千所科研院所、幾十萬座水庫(按現在的市場經濟,所有這些該值多少GDP啊!)。為了國家的安全,打了幾場保家衛國的硬仗,搞了“兩彈一星”,為國家奠定了和平發展的軍事基礎。這些造福子孫萬代的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國面貌,一個新興的工業國家(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一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國家(注意,這樣的國家世界上沒有幾個),出現在世界的東方。
可是今天,我發現身邊不少人中間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毛澤東時代讓人民過吃不飽、穿不好、過苦日子,所以千好萬好毛澤東就是不好!一些不明事理的人,甚至以此為依據咒罵毛澤東時代。可是這些人不想想,如果前三十年我們不是像故事中的甲家那樣省吃儉用地積累家底,而是像乙家那樣吃光用光(然后再出賣自然資源),能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嗎?毛澤東、周恩來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是真正大公無私的一代偉人,他們是站在民族子孫萬代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而不是圖一時的痛快。試想想,任何一屆政府,如果要取悅于民那不是太容易了嗎?好啊,要讓老百姓說你好,就放開糧倉、大派利是、甚至寅吃卯糧誰不會做?搞什么重工業、軍事工業、鐵路、衛星和科研,那些東西又不能吃,又不能用,還不如把那些錢拿來換成好吃、好喝、好穿、好用,多痛快呀!
中國人,無論你何種政治信仰,都請捂著自己的良心,靜下心來想一想,中國能有今天的“出息”,我們后人有什么資格咒罵為我們奠定基業的毛澤東時代讓我們過了苦日子嗎?這樣的人,不管他是左派還是右派,自由派還是什么派,我對他只能是兩個字:我呸!數典忘祖,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你與我空談什么大道理。咱中國人,做人做事有中國人的“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