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電視連續劇《毛岸英》的熱播,各種媒體上關于毛岸英的話題也多了起來。偶然間看到有人把毛岸英去抗美援朝戰場說成是鍍金之旅,大意是毛澤東把毛岸英送到抗美援朝戰場,是為了讓毛岸英到戰場上去鍍金,同時也了解一下軍事情況,從而為以后掌握軍權接自己的班作準備,只是沒有計算好,讓毛岸英死在了抗美援朝戰場上。有人說因為毛岸英的死使中國避免了類似朝鮮的命運,還有人為此而感謝美軍飛行員,對此種言論我只有四個字的評價:天良喪盡!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兒子,同時也是一名志愿軍戰士,他犧牲在了抗美援朝戰場上,縱觀他的一生,毛岸英沒有做任何對不起祖國、對不起人民的事情,他犧牲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什么他就該死,甚至還要感謝美國侵略者?難道就因為他是毛澤東的兒子?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仁不智的人呢?心中充滿丑惡的人,眼中自然不會有真善美的存在。你們在詛咒毛岸英的同時,也詛咒了千千萬萬犧牲在朝鮮的志愿軍戰士。
毛岸英是毛澤東的兒子,但毛主席并沒有讓毛岸英接班的安排,毛岸英在去朝鮮之前知是北京某機械廠的黨支部書記,到朝鮮之后也不過是志愿軍司令部的一名普通參謀人員,沒有擔任任何實際職務,何來接班一說?其實就算是毛岸英接了毛主席的班,也沒什么不好。只要程序合法,能力足夠,是不是毛主席的兒子又有什么關系呢。對經治理國家看的是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親緣關系,舉內不避親,舉外不避仇,只要能把國家治理好,誰都一樣。有人總愛拿中國和朝鮮比,把朝鮮打上貧窮、饑餓的標簽,其實這不過是跟著西方和韓國的媒體人云亦云,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這些西方和韓國的媒體對于朝鮮的地理、自然、民情、社會、工農業生產又了解多少,是否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主觀立場出發,僅憑一些表面現象,便自以為是地作出判斷,這種言論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關于朝鮮,我不想多說,這也不是我這篇文章想要討論的問題。
虛假的東西才需要鍍金,給自己披上一層華麗的外衣,但如果本身就是金子,又何須鍍。毛岸英的人生經歷可謂曲折,幼年時因父親從事革命工作,他和母親住在外婆家。八歲時母親楊開慧因為從事革命工作被捕入獄,年幼的他便和母親一起坐牢,親眼見證了母親犧牲的過程,這對一個孩子是多么大的打擊!出獄后弟兄三人被輾轉送到了上海,后來因為某種原因被人趕出門,與兩個弟弟流落街頭,掙扎求生,飽嘗人世間的艱苦,在這個過程中又失去了幼弟毛岸龍。后來黨組織找到他們,把他們送到了蘇聯,從此他和弟弟毛岸青在蘇聯生活了十年,這期間又趕上了法西斯德國入侵蘇聯,毛岸英有報名參軍,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戰后他獲得了斯大林的接見,斯大林還把一把手槍送給他作為禮物。回國后,由于長期在異國生活,毛岸英身上保留了一些蘇聯人的生活習慣。為了讓毛岸英盡快了解中國國情,適應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毛主席又安排他到基層工作,毛岸英和農民從事農業勞動,參加土改,建國后又到工廠工作,朝鮮戰爭爆發后,新婚才一年的毛岸英有告別了病中的妻子,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最后犧牲在了朝鮮。如此豐富的經歷,使毛岸英對中國的國情,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甚至是最底層的民眾的生活狀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經受過各種各樣的鍛煉,這對新中國的建設來說是非常急需的。所以周總理對于毛岸英的犧牲感到萬分惋惜:“毛岸英入朝一個月零三天就犧牲了,他吃過苦、留過學、打過仗,又經過農村和工廠的鍛煉,在和毛岸英同齡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樣受過良好教育和多種鍛煉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犧牲,對黨,尤其對主席,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
上戰場不是休閑旅游,每一個上戰場的人都要有隨時身死的思想準備,這是起碼的常識。所以戰場實在不是鍍金的好場所,如果非要在戰場上走一圈,鍍一鍍金,也應該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戰場環境,最好是在勝負已定的情況下。如果毛主席真想要讓毛岸英去戰場上鍍金,那么他完全可以選擇在三大戰役結束,解放軍渡過長江后,把毛岸英派上戰場,那時國民黨軍的主力已經被消滅,戰場上已經沒有大仗可打,解放軍的任務基本上就是追殲殘敵,這時帶一支隊伍在國民黨后面追,撈點戰利品,抓抓俘虜,既威風又輕松,安全性也大得多。可即便是這樣,又有幾個國家領導人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上戰場,美國人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四處發動戰爭,可美國的總統和高官又有幾個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戰場上去鍍金了,就以最近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來說,是克林頓的孩子去了,還是小布什的孩子去了?就更沒有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兇險莫測,特別是自己一方還不占優勢的戰場上去鍍金了。
而抗美援朝戰場正是這樣一個戰場,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面對號稱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只有陸軍,手持落后武器的志愿軍面對擁有海陸空軍,占據絕對優勢的美國軍隊,誰敢說必勝?毛澤東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個決定,在中央他除了彭德懷幾乎找不到別的支持者,他的戰友和伙伴朱德、周恩來、劉少奇……持什么態度,不言而喻。人們都不認為中國軍隊在朝鮮會有多大勝算,驍將林彪害怕一世英名丟在朝鮮,拒絕帶兵出征,據說戰犯管理所的日本和國民黨戰犯,聽說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后,斷定中國若出兵必敗無疑!而毛澤東自己也為此徹夜難眠,幾天幾夜沒有睡覺,反復權衡思考,最后才下定了出兵朝鮮的決心。可以說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出國作戰,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上到志愿軍司令彭德懷,下到普通一兵,誰也不知道他們面臨的會是怎樣一個結果。可以說人人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而一旦失敗,后果難以預料,已經奪取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也許要再次回到農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毛岸英主動請纓,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試問天下有這樣鍍金的嗎?
毛岸英其實完全可以不必上戰場,毛主席一家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還小嗎?在毛岸英之前,毛家已經有五位親人為中國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三個兒子中毛岸龍早年丟失,毛岸青落下了終身傷殘,毛岸英幼年坎坷,吃了很多苦,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回國以后又東奔西跑,沒在自己的父親身邊呆上幾天。此時的毛岸英已經成了漸入老年的毛主席精神上最大的慰藉,誰也沒有資格再要求毛澤東把這個兒子也奉獻出來。這一點他身邊的戰友理解,相信知道這一點的中國人民也會理解。事實上當知道毛岸英將要踏上抗美援朝戰場時,毛主席身邊的人們都在勸阻他把毛岸英留在身邊。可毛主席依然義無返顧地把毛岸英送上了抗美援朝的前線,甚至在彭德懷不同意帶毛岸英上戰場時,還要做彭德懷的工作。就因為他是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領袖,而毛岸英是毛澤東的兒子!
如果毛主席有心要毛岸英接班,又何必把他送上戰場。誰規定要接班,就必須上戰場去鍍金。中國有句古話: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人們是不會把自己最有希望的孩子送到遠離自己的危險地方去的。他們會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指導他們成才。蔣介石選擇蔣經國做自己的接班人,不是也沒把他送上戰場么?他把蔣經國帶在身邊,多方栽培,從黨權和軍權兩個方面,教導蔣經國培植自己的勢力,以三青團和青年軍形成自己的班底,從而順利接班,這才是培養接班人的樣子。可見要接班也不是非要上戰場不可。
有人說毛岸英既然主動要求去抗美援朝,那么為什么不直接上前線,下基層和普通戰士一樣參加戰斗,去炸碉堡,和敵人拚刺刀,而是要把他留在志愿軍司令部里。這個問題歷史上沒有正式結論,所以我們只能依據各種資料自己去判斷。我也想過這個問題,覺得里面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我認為有這么幾個原因:
我想一個是工作原因,毛岸英是全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軍戰士,他并非和別人一樣是征召而來,而是自己主動報名參加志愿軍的。同時毛岸英又不是現役軍人,他沒有軍職,也沒有建制,應該說從某種意義上他更像一個現代的志愿者。而當時志愿軍的各部隊正在調遣之中,而志愿軍司令部也正在組建,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的事情非常多,工作繁忙,所以就把毛岸英帶在身邊作為助手。利用他的專長擔任對外聯絡翻譯和機要秘書,單從保密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人不毛岸英更適合這個職務了。
另一個原因就應該是彭德懷惜才了。毛岸英聽話、懂事,彭德懷非常喜歡他。前面說了,毛岸英幼年經歷坎坷,不同尋常的遭遇形成了他豐富的社會閱歷,而社會實踐又讓他對中國的國情非常了解,毛岸英在蘇聯期間學習勤奮,受過高等教育,通曉幾門外語,又經過蘇聯軍事學院的正規培訓,上過戰場,有過軍事實踐。回國后又從事過基層實際工作,有實踐工作經驗,屬于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有文憑,又有水平,各方面均衡發展的杰出青年,加上父母言傳身教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謙虛、上進,這在當時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的青年干部中是不多見的,不要說在當時,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或許放在司令部中更能發揮他的作用,彭德懷又怎么舍得把地放出去。就在大學擴招的今天,大學生已經滿地都是了,但是一旦有戰士,你能想象讓碩士、博士沖上第一線與敵人拚刺刀嗎?
還有一個是私人感情原因,彭德懷和毛澤東既是上下級,又是長期共事的朋友,毛主席把毛岸英交給彭德懷帶上抗美援朝戰場,對毛主席來說,如何安排毛岸英是彭德懷職權范圍內的事。而對彭德懷來說,他把這看作是毛主席對他的一種托付,他要力保毛岸英的周全。這其中要求沒有私人感情因素,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在人類社會,這種現象就不能避免。你的朋友把孩子交給你,讓他和你一起干事兒,你能把他看得和別人完全一樣,放在一邊不聞不問嗎?早先在農村中,父母送孩子上學時,總會對老師有一番托付,要求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多加管教。有的父母就對老師說自己的孩子淘,如果不聽說老是盡管打,只要別打死、打殘了就行。對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并非客氣話,而是真心話,希望老師把自己的孩子管好。難道作為老師,就因為孩子父母的這句話,就真的對人家的孩子棍棒相向嗎?
或許有人覺得這不夠公平,在他們看來唯一正確的做法是把毛岸英編入戰斗部隊,像一個普通戰士一樣去和敵人面對面地廝殺,只有這樣才公平、合理。先不說也毛岸英的才能這樣做是否可惜,單以公平來論。毛主席一家在毛岸英之前已經為中國革命犧牲了五位親人,如果再算上戰爭年代丟失的、不知下落的毛澤東的子女,那就更多了。毛主席為了中國革命,祖墳都被國民黨刨了。如果要求公平,那么其他人是否也應該以此為標準,按質按量地來上一次呢,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絕對的公平!依我所知道的,現代歷史上,作為國家領導人在國家需要時,把自己的子女送上戰場的,只有前蘇聯的斯大林,他的兒子犧牲在衛國戰爭中,和中國的毛澤東。或許就像彭德懷所說的那樣:“ 國難當頭,挺身而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級干部本人就沒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
另外毛岸英到抗美援朝戰場后,也并不是安心呆在司令部,他也時刻想著上前線殺敵。一次戰役結束后,毛岸英就曾經找到38軍軍長梁興初,要求到基層部隊,直接去前線。而梁興初擔心彭德懷不同意,另外,一次戰役中,由于38軍沒有打好,被彭德懷罵了一個狗血淋頭,彭德懷正在火頭上,梁興初也不敢觸這個霉頭。所以梁興初和毛岸英約定等打完這一仗再說。二次戰役38軍打得不錯,梁興初想起和毛岸英的約定,興沖沖地來找毛岸英,這才知道毛岸英已經犧牲。
再有,就是毛岸英的特殊身份,雖然毛岸英的身份是保密的,但只能瞞得了一時,卻瞞不了一世。如果毛岸英直接去一線作戰,如果在戰場上被打死,或被俘,一旦毛岸英的身份曝光,會給國內外輿論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另外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高統帥,毛澤東主席要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戰爭的決策和謀劃上,如果毛岸英出了意外情況而分散了毛澤東的精力,就可能會對整個戰爭的進程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彭德懷必須盡可能減少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么在毛岸英犧牲后,中央領導人遲遲不敢把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告訴毛主席。
毛岸英的一生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他是中國人民最高領袖的兒子,同時又是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志愿軍戰士犧牲在朝鮮,他和其他十多萬志愿軍烈士一起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他踏上朝鮮土地只有一個多月,他沒有犧牲在與敵人的拼殺中,不像其他的英雄人物那么驚天地、泣鬼神,他也沒有獲得一枚勛章。同時他又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做到了許多人,特別是對于許多高干子弟來說無法做到的事。
有人說毛岸英不值得宣揚,他的事跡之所以拍成電視連續劇是因為他是名人之后的原因。就像強國論壇某個號稱要為美軍帶路的有名馬甲所說的那樣,不能因為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就有所特殊,千千萬萬普通的志愿軍戰士更值得宣揚。問題是這么多年來,那些普通志愿軍戰士當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我們宣傳得還少嗎?毛主席說過,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把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當中涌現出來的英雄,把做出杰出貢獻的普通人作為宣傳的重點。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例,我們所熟知的那些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張桃芳、楊連弟、胡修道、王占山、趙積華、黃治富……,都是一些普通的志愿軍戰士,他們的事跡有的被拍成了電影、電視,有的上了文學作品,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所描寫的正是這樣一些可愛的戰士。英雄人物不在于他們是否轟轟烈烈,而要看他們做了些什么,只要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認真真,勤勤懇懇,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貢獻,那么他就是英雄。在前線浴血拼殺,與敵人頑強搏斗的是英雄;在后方認真工作,盡職盡責,作出自己貢獻的依舊是英雄。毛主席最著名的三篇文章《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被人們稱為老三篇,其中所涉及到的都是普通的英雄人物,愚公是傳說中的英雄,他立志要把山搬走,有點傻,有點兒倔,是一個在某些人看來有的不識時務的老頭兒。張思德是延安一個燒炭的戰士,因為炭窯崩塌而犧牲。白求恩是從加拿大來中國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外科醫生,在手術中因為不慎受傷被感染,最后病死在河北唐縣。還有后來全國人民都學習的雷鋒,他是在一次車輛事故中死去的。照某些人看來,這幾個人一生中都沒有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事情,他們的死都不是很壯烈,甚至有點窩囊,就像某些人說的不是很光彩,但是他們在毛澤東筆下都是英雄,死得比泰山還要重。
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價值標準就形成了不同的英雄史觀,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所以那些普通人無論職位高低,工作差異只要他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貢獻就是英雄,所以中國共產黨所宣傳的一些英雄人物都是普通人。而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們所宣揚的英雄都是一些符合統治利益的高級人物,就像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千千萬萬的普通士兵,而最終受到表彰,被人們所記住的就是那幾百個將軍,無數士兵的鮮血所染紅的只是少數幾個將軍的頂子。
毛岸英犧牲的或許并不是很壯烈,但他同樣是一名志愿軍戰士,他同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貢獻,所以他同樣是一個英雄。或許也是因為他犧牲的不是十分壯烈,或許正是因為他是毛澤東的兒子,所以幾十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并沒有誰去刻意宣傳他。然而,在這種今天特定的社會情況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個人物,了解他所經歷、所思、所想、所做的一切,我們會發現很多曾經很寶貴,但又一度被我們所忽略的東西。感謝劉思齊,感謝這部電視連續劇,使我們看到了一個以前所不知道的毛岸英。很真實,很感人。從這部電視連續劇中,領導干部可以看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家屬,怎樣做一個父親,做一個母親,做一個領導。而年輕人可以從中看到如何做一個人,對祖國、對人民應該持一個什么態度,如何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或許這也正是這部電視連續劇之所以熱播的原因所在,意義所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