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在1943年出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馬斯洛把人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歸納為五大類,并按照它們發生的先后次序分為五個等級。一般情況,只有低級需要滿足后才能進入更高一級的滿足.
1.生理需要
這是人類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饑、渴、性和其他生理機能的需要,它是推動人們行為的最強大的動力。只有在生理需要基本滿足之后,高一層次需要才會相繼產生。
毛澤東時代,一般一對父母最少2個孩子,3個以上的也有,雖然吃穿差些,但上得起學、看得起病、有鐵飯碗的工作......
2.安全需要
當一個人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滿足安全的需要就會產生。個人尋求生命、財產等個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脅、孤獨、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就是安全的需要。
毛澤東時代的人們,不知道什么是防盜門,學生們只是從教科書上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種東西。在毛澤東時代,兇殺、搶劫、偷盜、拐賣人口等刑事案件是世界歷史上最少的時候!也即是生命、財產安全系數最高的時候!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比喻最為恰當!
再說毛澤東時代的心理安全。
由于毛澤東時代實行的是全民就業,公費醫療、義務教育、福利住房,所以不用擔心失業和下崗,不用擔心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這不是最大的心理安全嗎?
毛澤東時代將危害我國人民幾千年的性病、天花病、血吸蟲病,更有意思的是,抑郁癥在毛澤東時代不知為何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抑郁癥、空虛等,在今天卻成了常見病?
由此可看出,安全需要對于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大多數來說,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好的。
3.歸屬與愛的需要
這是一種社會需要,包括同人往來,進行社會交際,獲得伙伴之間、朋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愛,給予別人愛;并希望為團體與社會所接納,成為其中的一員,得到相互支持與關照。
毛澤東時代的多數人是古往今來人類社會歸屬感最強,人幫人的時代。毛澤東時代推崇集體主義精神,反對自私自利,大多數人都很緊密地屬于、依附于某一單位、某一集體。職工生病,所在單位不僅物質上無償看病,精神上安慰鼓勵。即使是兩口子離、生氣,組織上也會出面調解。這與所謂現代人的冷漠、孤獨、無助、自生自滅形成鮮明對比。當然,如果犯錯誤了,如工作上失誤,男女生活作風問題,組織上也會進行批評。但這種批評,只要不是敵我矛盾,則是“團結-批評-團結”中批評,本著團結的目的,采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以達到更好的團結。
毛澤東時代,在整個社會形成了人幫人的良好的社會氛圍。有的網友競爭將毛澤東時代的整風理解成是人整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認為沒有矛盾的想法是天真的、幼稚的。毛澤東時代,對敵我矛盾,采取鎮壓的態度;對人民內部矛盾則采取團結-批評-團結,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不這樣,“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壞人得意,好人就要受罪。不整劉青山、張子善,不進行三反五反,人民就要受當官的壓迫和剝削。比如,延安整風,三反五反后,我國人民都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整風,就是消除人們思想的錯誤的思想,發揮正確的思想。
整風,鎮壓壞人是使人民內部互相團結、互相幫助的必要保障和手段。
可以得出,毛澤東時代中國大多數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滿足的最好的時候。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是希求別人的重視,獲得名譽、地位;后者希求個人有價值,希望個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毛澤東時代,即使作為一個普通工人,由于全民就業,工人端的是鐵飯碗,再加上當時的官員大多廉潔、公正,不用怕下崗看資本家的臉色行事。工人也可以體體面面、堂堂正正的生活,沒有人敢嫌棄工人,沒有人敢借口工人文化程度低而剝奪其勞動權利。毛澤東時代,工人與所謂“精英”差距最小的時代,工人階級地位最高的時代。可能當今人不可思議,當時找對象,“工人出身”比現在的“幾十萬元的家產”都要吃香。上街穿一身勞動布工作服就像現在人穿名牌服裝一樣,感覺特美。當時的電影演員如劉曉慶工資也是四五十元,和工人的差別不大。一定程度上確實體現了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毛澤東時代的工人階級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地位最高的時候,比資本家都高。“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石油工人吼三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是當時工人最好的寫照。
工人階級相對于精英階層是龐大的,所以工人階級尊重需要滿足最好的毛澤東時代與任何滿足精英階層尊重需要的時代相比,人均尊重需要指數最高。
5.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能力的需要,即獲得精神層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韻需要。馬斯洛認為:為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麗異的。有人希望成為一位理想的母親,有人可以表現在體育上,還有人表現在繪畫或發明創造上……簡而言之,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一個人的潛能的需要。
人類的需要層次,馬斯洛是按照三條原則加以安排的。首先,人類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滿足,然后才會進一步追求較高層次需要偽滿足。其次,人類需要與個體生長發展密切相關。人出生時,最主要是滿足生理需要,然后逐漸考慮到安全、歸屬、自尊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個人的需要結構之發展過程是波浪式的演進,各種需要的優勢由一級演進至另一級。第三,人類需要的高低與個體生存有關。馬斯洛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除了應該滿足人們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還要使人們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并鼓勵個人去追求自我實現
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無論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大多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他們最大的理想就是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為人民服務是那個時代人最崇高的理想。戰爭年代的劉胡蘭、江姐、許云峰、楊開慧,和平建設年代的工人王進喜、農民陳永貴、解放軍雷鋒,無論他們個人感覺,還是傳神對他們看法,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有價值的、最幸福的偉大人物。毛澤東時代是人類社會尤其是從平民中產生英雄最多的時代,而且這種英雄的內涵要比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更偉大、更深刻、更高尚,他們的價值體現在為了全人類,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奉獻。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時代一個農民如陳永貴,普通工人如王進喜、郝建秀,普通軍人黃繼光、邱少云、雷鋒,這些被當今精英所鄙視認為文化低的人都能成為了英雄。這些平民出身的英雄的人民性、大眾性,較之精英社會,決定了毛澤東時代個人價值實現的不但人數最多,而且這種個人價值的目標是建立在崇高理想的基礎上的,質量最高。
看待歷史不能單從某一個靜止的時間點看問題,應從經濟發展速度、加速度,政治,文化多方面看。從此五個需求層次看。毛澤東時代經濟方面,其發展速度要比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快!政治、文化就不用說了。從馬斯洛的五個層次看,毛澤東時代已經大多數人尤其是工農大眾的已經達到第五個需求“自我實現”!!!每個人都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奮斗終生,如雷鋒、王進喜、陳永貴!!!
綜上所述,毛澤東時代中國人均幸福指數最高。 new TextParser('/posts/06/3C/11/B1/content_html.txt', 'content_tr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