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要復建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峆壚寺(寺廟早日損毀,現僅剩殿墻尚存)。在中國佛學院、煙臺市佛教協會、煙臺市宗教局、福山區政府的共同組織籌劃下,十月舉行了峆壚寺山門奠基儀式。奠基儀式上人潮如流、鐘鼓齊鳴、梵樂悠揚,在沒有特別宣傳的情況下,參加奠基儀式的各地信眾1000余人。對于復建峆壚寺,得到信教人員的大力支持,他們從各地自發自費到工地義務勞動,有的還住在寺廟籌建處簡易平房里,奠基儀式上很多人都準備了硬幣投放到奠基點,許多人現場認捐,據說有的企業認捐上億元,現場的氛圍,人們的虔誠,讓人感動更讓人震驚,人們對宗教的熱情可見一斑。
對于宗教的信仰熱情,家鄉應該和全國的情況相差不多,現今的中國原有的寺廟、道觀香火鼎盛,歷史上沒有的要新建,更多的可能還在醞釀之中,我們煙臺市近年就新建了龍口南山大佛,即便煙臺市委市政府的家屬院——鹿鳴小區西側的山頭上也建了一座高大顯眼的壽星。
人民信宗教,宗教信仰盛行,那么共產主義,共產黨、社會主義社會還有人信嗎?對中國革命傳統,對毛澤東,對為新中國的建立犧牲了的烈士,人們是什么心態呢?我們的黨、政府又在做什么?
新中國建立后,雖然憲法規定宗教信仰自由,但人們的對鬼神的迷信,對宗教的信仰觀念卻在淡化,為什么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宗教信仰問題會得到發展呢?人們的思想觀念,信仰思潮的盛行,一定有其產生發展規律可循的。
一、 中國宗教產生發展的歷程。
1、 生產力的低下和階級壓迫是宗教產生發展的根源。原始社會由于生產能力的原因,人們只能采取群居,共同打獵生產,團結起來抵御自然災害和其他動物的侵襲,被迫實行原始的共產主義制度。奴隸社會,階級關系是一種人身依附,奴隸對奴隸主來說就是會說話的牛馬,完全沒有人身自由,連生命也得不到保障。封建社會,地主擁有土地,利用地租的形式對農民進行控制和剝削,交租后的剩余,好的年景可勉強糊口,遇到荒年死于饑荒的人不勝枚數。封建皇帝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官僚體制、軍隊的開支,利用稅賦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撐,各級地方政權會層層加碼盤剝,更加上貪官污吏作惡,廣大勞動人民民不聊生,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加深尖銳。與強大的自然力相比,人的力量顯得那樣的渺小,面對社會的黑暗人們感到無能為力,一方面希望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抵御自然災害、解決社會問題,在虛無縹緲的神的世界得到寄托,這是宗教產生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階級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革命,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就多次發生農民起義,起義發動者以“分田地,均貧富”、“不納糧”作為口號,得到了得到廣大農民的廣泛響應,農民對地主階級的反抗是促使朝代更替和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因。
各種宗教形式,在經典內容方面差異雖然很大,但本質卻有相同之處:善惡有報,避惡揚善,修身養性,度已度人,圓滿超脫,天人合一等。由于宗教信仰能夠起到緩解階級矛盾的作用,統治階級也會加以利用,不但使之合法化,還會采取各種手段推動其發展。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派僧人出國取經,對唐朝以后宗教的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沒有統治階級的的推波助瀾,宗教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實際上宗教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工具。
2、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宗教觀念逐步淡化。
新中國建立以后,在農村實行土改,通過互助組,初級社、人民公社等形式,實現了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逐步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在城市通過對私有工商業國有化改造,為公有制的實現打下了基礎,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基本建立了完整的社會主義體系,在這種體制下,生產資料共有,實行按勞分配,消滅了私有制,也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實現了政治上平等,真正的平等也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才能實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大大激發了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積極性,共產黨實現了人民要求自由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愿望,人民對神的信仰、希望大都轉移到共產黨身上,人民信共產黨,希望跟共產黨走,建設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
3、 改革開放后宗教信仰的復興。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片面理解和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放松了對于宗教的管理引導,出現了一股宗教熱潮,一時間宗教、迷信,甚至一些邪教組織也趁虛滲入。法×輪×功公開打出了反共產黨反對社會主義的旗號,封建迷信也披著宗教的外衣,競相粉墨登場,魚目混珠,烏煙瘴氣。寺廟香火煙霧繚繞,鐘鼓悠揚,宗祠全面修復,族譜重新編寫,祖先崇拜之風日盛。巫婆神漢重操舊業,裝神弄鬼,日進百金;宗教祭祀,隆重異常;宗教小團體修筑廟宇,斂刮民財。和宗教盛行相對應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即便我們的主流媒體也很少提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淡忘了,公而忘私、雷鋒精神已經很遙遠了,公有制,按勞分配,早已成為歷史,資本、權力資本已經在短短的時間內創造出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甚至幾百億富翁的中國神話,而廣大的勞動人民呢?工人階級已經由領導階級演變成弱勢群體,雖然GDP高速發展,但經濟發展的成果好像與工人農民沒有多大聯系,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已經不是個例。還有官員腐敗,社會黑惡勢力的橫行,毒品泛濫,娼妓盛行這些早日被毛澤東時代消滅了的丑惡現象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統統放了出來,人民不僅要問,那些百萬富翁,億萬富翁難道都是勤勞致富的嗎?他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來的呢?國有資產流失是不是將毛主席領導工人農民幾十年創造的財富被少數私人竊取,權力資本的形成是不是與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資本的形成已經將勞動人民打入了被剝削的社會底層,只要私有制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共同富裕就會成為一張美麗的畫餅。人民不僅要問社會主義社會怎么會是這樣?宗教信仰的興起是不是與社會的變革有著內在聯系呢?。
二、 中國宗教信仰興衰的內在原因。
宗教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狀況相聯系的。中國宗教的發展呈現的是一種波浪形,近代發展呈現一個v字形,兩個高點分別對應的是建國前和改革開放以后,而低端那個點對應的是建國到改革開放前的時期,那個時期也就是毛澤東時代。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興到衰的發展過程,宗教也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它也一定會消亡的。宗教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相聯系的,它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歸根到底宗教信仰的興起是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不可能建成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不可能出現少林寺和布達拉宮,更不可能供養那么多脫產僧人。西方社會宗教崇尚的“平等、博愛、自由”在封建或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地主不會給農民真正的平等,平等是以經濟平等為基礎的,沒有經濟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一個億萬富翁與給他打工,每月只有上千元錢的工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的。對于“愛”毛澤東他老人家曾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賈府的焦大不會愛林妹妹”;對于自由從來都不是沒有條件的,有地主、資本家剝削工人農民的自由就不會有勞動人民不受剝削的自由。“善惡有報,避惡揚善”只是人們美好的愿望,日本帝國主義打來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抵抗,等待報應,那我們中國早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個時候上帝救不了我們,救我們國家的只有我們自己,只有靠我們廣大人民奮起抵抗。
宗教的發展還與社會進步程度相關,社會制度優越,人民有理想有追求,社會道德水平高,社會分配制度公平合理,人民對社會對政黨對政府充滿信心,宗教就會被淡化,如果社會制度是建立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和壓迫基礎上的,少數人成為高高在上的貴族,多數人淪為奴隸和勞動力商品,社會充斥著壓迫,剝削,暴力等現象,人們就會對現實失去信心,那么人民一定會從神那里尋找精神寄托的。從這種意義上說宗教發展也會成為一種必然。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信仰的產生發展,一定有其產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宗教信仰從產生發展到毛澤東時代的被冷落抑制,再到改革開發后的興盛,折射出的可能是社會制度方面的問題。
三、 如何認識宗教。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宗教信仰的起源是人們在強大的自然力、社會權力、腐敗官員及社會黑惡勢力面前的渺小和無能為力,而寄托于一種無所不能的超自然的力量,就創造了神,神也好,佛也好都是人創造的,東方有玉皇大帝,西方有上帝。后來又逐步演化具體化,將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或品格完美之人敬為神,像中國的老子、八仙、觀音、濟公、關羽,外國的釋迦摩尼,耶穌等。后來馬克思創造了科學的共產主義學說,共產主義不也是一種信仰嗎?人們對于宗教信仰的態度大多是:有時信,有時不信,有事就信,無事就不信,可信可不信——為了求得庇護,無論何種宗教,無論鬼神上帝、菩薩都可以信。人們對于宗教的態度實質上是建立在現實有用的基礎上的。
1、 信教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信教的人群組成挺復雜的,有窮人,也有富人,有普通百姓也有政府官員。歷史上統治階級在信教,沒有統治階級的推波助瀾,宗教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馬克思說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統治階級信教是將宗教當成鴉片用來麻醉人民的思想意志,為維護其統治服務。現在一些政府官員也在信教,妄想讓神和佛保佑其升官發財,他們相信江湖術士,對算命先生的話言聽計從,而將人民利益,黨紀國法置之不顧,他們可以影響風水為由要求已經在建的樓盤停建,并公開威脅“與政府作對就是惡”,這是什么邏輯,這還是共產黨的干部,還是人民的公仆嗎?我的家鄉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由于聽信算命先生的話,將政府門前的路堵死,書記可以仕途光明,這位區委書記就將政府門前的街道堵死建成了停車場,后來他是升官了,但卻給機關人員和來往群眾帶來了不便。就是這個人在我們家鄉做過一任區長一任書記,近十年的時間,沒有留下什么明顯的政績,工作能力平平,溜須拍馬,投機鉆營確非常擅長,后來官拜地級市的市長,這樣的人能升官,怎能不讓真心為民辦事的人心寒啊。富人比窮人信教的多,富人更相信神能給他們帶來好運,至于普通百姓,對于宗教的崇拜,更像是有病亂求醫的病人,遇難的求佛免災,無子的求佛送子,求學的望佛能保佑考中,不一而足。如果神真的能有這樣的神通,那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了。神也好佛也好真的主宰不了當今世界。人們遇到的苦難最終還要靠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解決。
2、 如何看待僧侶等宗教工作者。古代許多小說僧侶形象都是負面的。現在僧侶更像是一種職業,上班的工作服是袈裟、道袍,下班呢?。他們可信嗎?他們都在做什么?地方政府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利用宗教設施開發陸游拉動經濟,僧侶利用寺廟搞活經濟中飽私囊,前幾天本人曾隨單位一起到泰山,親眼看到廟里的和尚也在緊跟時代潮流,在變著法賺錢了,在市場賣3-5元錢香火祭祀品,到了廟里的和尚道士手里要賣到50元錢甚至更多,這種現象叫什么?說牟取暴利不為過吧。寺廟殿堂里,每一個供奉神像前都安放著多個供人祭拜的設施,往往一座殿堂會有多個祭位,每個祭位前都有一個木制的很明顯的捐贈箱,好像時時在提醒人們捐錢,我想在旅游旺季這筆收入絕不會是一個少數。據網絡報道,“[ 回復 小玖 的文章 ]算什么呀,杭州靈隱寺的方丈大奔就有兩輛,香火錢從來不數,裝到大編制袋里直接丟到銀行里,我一個工行的哥么告述我的”。此消息不一定準確,但善良的人們,你們的錢捐到廟里都干什么了,都怎么用了,你們可曾知道,是不是有一種嚴格的監督機制?誰來監督?怎么監督?我們政府的審計、稅務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范圍應該不包括寺廟吧;我們的“紀委”、監察機構有監管寺廟的職責嗎?在經濟利益,在金錢面前那些宗教從業人員,是不是就那么立場堅定,能否抗拒金錢的誘惑?要知道和尚道士都生活在當今的商品經濟社會,他們也是人,是人就會有私心,就會犯錯誤,對犯了錯誤的宗教從業人員,怎么處罰,人們怎么能不打一個問號?
宗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宗教其實也一樣,它崇尚的“抑惡揚善,孝敬父母,”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我們的憲法明確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會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長期存在,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深入分析宗教產生發展的過程,對于更好的落實宗教自由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