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與大眾民主制度
引言[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了幾天有什么感想?黃炎培坦率地說:“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為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漸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有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 諸 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黃炎培這一席耿耿諍言,擲地有聲。毛澤東高興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歷史周期律與建立新型民主制度
毛主席在延安時曾與黃培炎談到中國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毛主席認為解決周期律問題的唯一辦法只能是依靠民主。但毛主席心中的民主絕不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虛偽民主,而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大眾民主。這個民主說出來很容易,但要做出來就絕非易事了。因為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參照,同時又要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這是毛主席建國后備受困擾的一個心結。56年的“大鳴大放”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毛主席實行人民民主的一個嘗試。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嘗試以真誠的心邀請知識分子參與到民主的建設中來,但毛主席很快發現中國的舊知識分子遠沒有這種能力和素質擔起民主建設的重任。相反,中國知識分子脫胎于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文化教育,他們與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大鳴大放中公然站在地主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與黨和人民為敵,加之被推翻的反動階級殘余勢力乘機向共產黨反撲。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對右派的反擊自然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但在反擊過程中的擴大化和一些具體的政策和方針的失誤,加上地方上一些具體的錯誤做法,損害了黨的威信和形象,可以說,反右在反擊右派對黨的攻擊的斗爭是勝利了,但從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上看是失敗了。反右后毛主席退居二線,開始思考和謀劃社會主義中國大眾民主制度建設的問題。
文革的的最終目標 ——建立起大眾民主制度
究竟以何種形式建設社會主義的大眾民主,如何以民主促進我們黨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本色 ,并能不斷地吐故納新。跳出歷史周期律。就需要建立一種嶄新的民主制度。這種民主制度的構建需要掃除當時面臨的理論障礙、制度障礙和文化障礙。毛主席在退居二線的這段時間里,對這種新型的民主從理論上進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群眾路線、理論聯系實際、鞍鋼憲法,希望建立一個黨領導下的、黨和人民融為一體的人民民主制度。但在毛主席退居二線的這段時間里,黨內的問題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黨內的各級干部中的官僚作風、脫離群眾、拉幫結派、打擊和壓制群眾意見的現象十分的嚴重。特別是修正主義在黨內泛濫,嚴重威脅到社會主義的千秋大業。但究其原因卻錯綜復雜,歷史的、文化的、外來的各種因素造成這種必然的現象和趨勢。中國又一次面臨歷史周期律這一重大的考題,面臨著如何建立保障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民主制度。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成為必然。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文革,可以看到文革的兩個重要的目標。其一是大掃除,為新型民主制度的建設掃清制度和文化的障礙,并使文革本身成為民主制度中的一種動態制度。其二就是建立起新型大眾民主的雛形。
通過當時存在的問題和文革的實踐,毛主席也深感這個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不可能通過一次文革一蹴而就,所以毛主席認為“文革七八年進行一次”,這次文革是一次實驗和預演。既然是實驗,就要讓隱藏在表象后面的所有問題都充分暴露出來。只有暴露,才能讓這種大掃除的革命更加徹底。促其暴露的手段只有通過亂,在亂中讓形形色色的人和勢力都出來表演。在亂中中國人人性問題、文化問題和制度問題,特別是黨內存在的問題都表現出來。但這種亂又是在毛主席的掌控之中。毛主席的“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表現出毛主席的自信和從容。同時毛主席又用“要文斗,不要武斗”使混亂造成的危害減小到最小。并在文革的過程中不斷地啟迪人民、引導人民和教育人民。文革揭示出在中國建立大眾民主制度的最大障礙就是業已存在的“封資修”,即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
文革的目標之一——反修防修
新中國是通過民族解放獨立斗爭,即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起來的。在由新民主主義進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是一個質的轉變,在轉變中我們黨的隊伍內部出現了分歧,在社會主義旗幟下的種種思想和意識露了出來。封建思想、小資產階級思想、、三民主義思想、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思想以及傳統的大同思想,這些思想在我們黨內的集中表現就是修正主義,修正主義是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和信念,而且是一種主觀的自以為是的表現和主張,其結果就只能一步步被引向資本主義的泥潭,使成千上萬烈士換來的獨立中國再次遭受帝國主義和國際資本主義的肆意蹂躪和宰割。毛主席是看到了修正主義的危害性和嚴重性。但是反修防修的運動本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解決根本問題,首先要教育人民,讓人民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在此基礎上建立由人民群眾參與和監督的反修防修的民主制度。文革由亂到治,暴露、批判、提高到建設,社會主義的大眾民主制度的雛形建立起來。四大自由——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并且以憲法確認。建立起一種之下而上民主監督和造反機制;鞍鋼憲法——兩參一改三結合和民主集中制,確定了這種大眾民主制度的政治組織基礎;大眾民主中的大眾行為和言論,通過社會主義的憲法和法律制度來保障和規范。
文革的目標之二——反資
到了文革期間,中國在整個世界格局中逐漸站穩了腳跟,并開始成為世界被壓迫國家和民族的領頭羊。“帝修反”中的對共和國最大的威脅——帝國主義已經陷于被動。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即資產階級思想,存在于我們黨和群眾中間,危及到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這也是中國修正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基礎。在面對世界強大的資本主義勢力表現出羨慕、向往、妥協和投降及最后的依賴,具體表現為洋奴思想、爬行主義以及在人民群眾中泛濫的小資思想、個人主義、享樂思想、實用主義和投機意識,嚴重侵蝕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石。文革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公無私、斗私批修、大公無私的方針和思想成為我國大眾民主的思想基礎和根本保障。
文革的目標之三——反封建
封建思想普遍存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并且深根蒂固。與近代傳入的資產階級思想,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大眾民主建設的兩大障礙。經過新中國一系列的對舊中國反動勢力的鎮壓和改造,到了文革時期,反動的殘余勢力已不再成為新中國的最大威脅,但是由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封建思想卻普遍存在。革命的目標也由“帝修反”自然演變為“封資修”。由魯迅揭示出來中國文化的弊病依舊沒有消除。封建思想是中國修正主義產生的土壤和根源,也是文革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也是中國新型大眾民主建設的最大障礙,反對封建的等級制度,建立平等制度;反對封建官僚和專制思想;建立新型的文化制度,反對封建迷信、反對低俗、色情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樹立社會正氣,反對人情、宗族、拉幫結派、政治暴力、精神暴力權利暴力。是構建新型大眾民主的前提和文化基礎。
改革開放三十年與中國未來
文革的深遠意義和他要完成的使命的艱巨性,以及在文革中所暴露出的中國諸多問題。毛主席深感建立起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大眾民主制度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毛主席通過文革展示出新型大眾民主的雛形和方向。但最后的完成。卻要寄希望于后來人。但毛主席深感遺憾的是有生之年,不能完成教育和啟發民眾的任務。因為民眾的覺悟是艱難的。魯迅和毛主席的文革只是作了正面的啟迪。但還需要從反面的和殘酷的現實來讓人民從內心深處真正感悟。這一工作只能交給修正主義們去完成。因此說改革開放三十年至今,文革沒有結束,一直在進行中。但國家和人民付出沉重的代價,交了巨額的學費。這是建立大眾民主必須要付出的代價。魯迅和毛主席圓滿地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中國的未來和未來的大眾民主制度寄希望于覺悟了的廣大民眾。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沒有什么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2010-1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