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10月31日,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以電話調查的方式,圍繞民眾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方向,對今后的工作重點展開民意調查。根據目前中國的地區發展差異,本次調查在中國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西北、東北七大區域各選擇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問卷調查,具體為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西安、沈陽7個城市。受訪者都是18歲以上的普通市民。截至10月31日下午6時,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327份,所有樣本均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并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公布的最新人口數據,綜合地區分布、年齡結構和性別比進行了部分加權調整。調查結果如下:
在回答“中國是否應該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時,78.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應該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僅5.0%的受訪者持相反態度,認為不應該改革。(如圖1)
在被問及“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問題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提及率最高,均超過一半。具體而言,57.3%的受訪者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53.0%的受訪者認為目的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46.5%的受訪者認為是解決中國現有的問題,15.5%的受訪者認為目的是推行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是除“說不清”外最低的。(如圖2)
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維為31日表示,中國民眾有這樣的心態令人欣慰。中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一定是沿著“實事求是”的傳統。談政治改革不能空洞化,不能走“政治浪漫主義”路線,一定要務實和具體。比如,推進“一流的人才選拔機制、一流的民主監督機制和一流的社會磋商機制”就會更便于理解與細化。中國過去30年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包括“漸進、試驗和積累”,這三大法寶同樣適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樹華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如果在法治和文化方面沒有充足準備好的情況下就進行,“瞎折騰”只會適得其反,延緩中國解決社會問題的進程。比如,前蘇聯的政治改革就是失敗的,社會最后落入“寡頭的民主”,社會分化更加嚴重,這樣的改革中國民眾是堅決反對的。民調的結果就反映了民眾理智和冷靜的一面。張樹華說,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增強中國的國際政治競爭力,要明確政治體制改革的主題,切忌泛泛而談,要針對性地、具體地談改革。
在談到“政治體制改革應該主要解決哪些現實問題”時,“縮小貧富差距,建立社會公平”和“消除腐敗”的提及率最高,分別達79.2%和73.9%,被受訪者認為是應該解決的兩個最主要的現實問題。此外,保障“個人行使民主權利”、“增加黨務政務公開”、“提高法律的權威”和“擴大基層民主”的提及率也很高,均超過六成。
張維為認為,老百姓反映的這些現實關切通過切實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可以逐步改善的,是有辦法通過法治的方式解決的。比如,香港曾經是一個非常腐敗的社會,但是,也就是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讓腐敗問題大幅度降低。新加坡現在是非常法治的社會,也是經過了改革逐步實現的。
在回答“政治體制改革應該注意的問題”時,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把穩定放在首位”和“在堅持中國基本國體的情況下進行改革,不能全盤西化”的關注度最高,提及率近七成。(如圖3)
張樹華強調說,未來中國要推進包容性的政治發展,絕對不是全盤西化。就連西方社會也認識到中國的政治模式豐富了世界的政治發展模式,在這方面,中國需要保持政治自信。
此外,在提及“過去30年中國有沒有政治體制改革”這一問題時,63.9%的受訪者認為過去的改革中包含了政治體制改革或包含了部分政治體制改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