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電視連續劇年年播、月月播、日日播,但真正引進轟動的卻不多,前些年的《恰同學少年》和正在央視播的《毛岸英》是為數不多的反響強烈。
關于毛岸英故事,其實以前就聽過,但卻很抽象,倒是別的高級干部“被迫害”的事很具體。近日看了《毛岸英》,我是邊看邊流淚。為什么如此感人的事,60年了,卻沒人具體宣傳?
主席家人不宣傳,是因主席家人的偉大,他們可能認為是應該的。
通過電視劇,人們才偶然想起,毛岸英從小到大,受的苦,都要比那些“被迫害”的人還要多!那毛岸英們是被誰迫害的?毛岸英們為什么不控訴呢?
一、毛主席讓毛岸英“上山下鄉”
毛岸英兒時受的苦不說了,那是毛主席還未勝利時。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后,毛主席讓兒子去陜北棗園“拜師務農”。“從蘇聯回來,脫下一身洋裝,穿上了父親打過補丁的舊灰布衣褲,不要騎馬,徒步來到了吳家棗園當起了“農民”。他不但學會了開荒、鋪場、碾場等農活,也從陜北農民兄弟那兒學會很多“土味十足”的方言。“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身泥,一身黃土地的味道,造就了偉人兒子不平凡的一面。作為群眾稱道和崇敬的毛主席,并沒把兒子當成公子少爺對待,而是讓他沉下去,到“勞動大學”向農民學習。學習農民群眾最樸實的一面,學習勞苦大眾最閃光的一面。在學習勞動期間,衣服破了自己縫,扣子掉了自己綴,還學著燒火做飯,燜黃米干飯,炒酸菜粉條,蒸米飯餾饃饃,什么都干,最后向毛澤東交上了“厚厚的老繭”這份合格的成績單。”(網友語)
下鄉前的白胖小子變成了下鄉后的黑壯漢。毛岸英不但沒有被毛主席“迫害”的感覺,還與農民交上朋友。
“在陜北“勞動大學”期間與楊培柱等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結成了至交,與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49年冬,楊培柱還收到毛岸英從北京寄給他的一封信和6張相片,并請他有機會進京做客。” (網友語)
二、毛岸英主動要求、毛主席批準毛岸英抗美援朝,并犧牲在了異國他鄉。
其實,不僅是在朝鮮,毛岸英在蘇聯、在國內,每每有生命危險時,他都沖鋒在前。
毛岸英犧牲了,不能說話了。毛主席和家人都是為了世世代代受苦的勞動人民翻身得解放,而并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盡管毛主席和家人受的苦比那些“被迫害”的精英多得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