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何新先生:一篇論文按語和幾篇短評
傅晨光
前面的話:很早就想寫一篇關于何新先生思想的評論,只是想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談談對于一位當代有重要影響的學者的理解和認識,不過因為收集的資料不全,個人水平也有限,理解還不深,所以不能如愿。
對于何新和何新的思想,不斷也有爭論。有的肯定,有的批評,也有的完全否定。因此,多方面而不是片面的評論還是需要的。
雖然我也不完全贊同何新先生的所有理論觀點,但從90年代最初接觸何新先生的論著,始終對他抱尊敬的態度。因為我認為,對于一位在當代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思想者和著作家,不是僅僅看其個人的政治表態,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為我們的時代發展提供了什么,比他同時代其他人更多地提供了什么。從這樣的角度,我認為何新先生比那些形形色色的自由派、西化派等為我們的時代提供了好得多的東西。
何新先生研究涉及面之廣,也決定不僅個人還不能作出全面評價的,而且,何新先生也還在與時代同行。所以,搜集個人有關何新先生的思想評論兩篇,僅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和社會大眾的感受在本站發表,不對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一)
感謝何新先生,在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思想界和學術界很多人逐步脫離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研究和指導而與西方新自由主義“接軌”的時期,他堅持對馬克思的原著進行研究并用以觀察現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他在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的理解研究中,看到了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反動性和對中國與世界將帶來巨大危害;他最早指出西方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從來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有“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萊茵模式”……等各種不同模式,揭穿了個別國家把本國的經濟-社會模式理解和宣傳成資本主義已一統天下、只有他們的經濟-社會模式才是人類的歸宿的“理論”不過是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謊言;他在改革過程中最早發現和提出中國出現了“弱勢群體”并提出要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抵御開始出現的兩極分化對于工人、農民等社會基本勞動者利益的損害等等,為及時撥正改革的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何新先生對于《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手稿》的研究,在經濟學界很多人甘愿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應聲蟲的時代,有如足履龍背,熒火炳燭,使很多真正的學人重新看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光芒,引導了中國年輕一代中很多優秀分子重新拿起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去認識和分析現實問題,從馬克思的思想中而不是從已經腐朽的資產階級破銅爛鐵的思想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推動社會的前進。他的這些研究,成為蘇東巨變、馬克思主義思潮幾乎被“潛伏”的時代通向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然復興的一個重要過渡和橋梁。
也許何新先生的思想今后還有新的變化。但是,他在整個世紀之交的年代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對于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方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個發生了各種翻天覆地的歷史階段中,何新現象,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一個極為重要、無法被人忽視的現象。
本文的作者身在國有企業,親身經歷了國營企業從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到廠長(經理)負責制、“國營企業”變為“國有企業”等歷史轉變,經歷了國有企業改革改制、職工下崗分流等各種重要事件,從這些事件中看到了工人群體社會歷史地位的變遷。在社會基礎發生重大變革的過程中,不是“經院哲學”,而是何新先生和其他一些有思想堅持的先生對于《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手稿》的研究使我們耳目一新。“《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圣經”,這也促使我們這些身在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面對時代問題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研究社會主義、研究公有制發展等問題。發表此舊文,一以繼續討論,同時也可作為何新先生對思想界起到的積極作用的一個歷史見證。(2010.9.12)
(二)
何新先生是當代中國獨一無二的學者。他有理論,有認識這個世界經濟活動的切入點,但他最大的長處不在建立一個自己的什么理論體系,要成為一個什么大師。他的研究最大的特點和長處是實際,不是空談,是對社會的觀察、調查研究中得出來的東西,是對西方社會、歷史和各種學說進行批判分析中得出的很實際的東西。
正是這一些,使他能夠在關鍵的時刻,提出很多學院派學者提不出的問題,包括經濟的、政治的、國際戰略的等等。也正是這一點,使何新先生的思想目前還沒有定型,還有發展的余地。
我們希望看到何新先生更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不是學院派的分析文章,包括經濟的、金融的、國際戰略的等等,也包括對于西方經濟理論提出客觀的、中肯的批評性意見的論文。如早期的對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研究論著,盡管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是新鮮的,有啟發的。希望看到更多!
總的來說,何新先生的研究,是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很實際的對立物,正因為不是學院派,所以更可貴!(2010。11。1 中國石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