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新研究、認識、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知道她產生的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他是為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與代表日異沒落的生產關系的資產階級矛盾日異激化,這樣的條件下為適應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規律,為無產階級破壞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提供了理論根據。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新階段。無產階級進入了摧毀資本主義制度,實踐社會主義制度的新時期。革命導師列寧肩負起發展《馬克思主義政冶經濟學》的歷史重任,他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立埸、觀點和方法,通過帝國主義歷史階段資本主義運行的科學分析,寫下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髙階段》,這一名著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上豎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一個封閉的,凝固不變的體系,而是一個隨著實踐而發展的永遠充滿活力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破壞舊世界提供理論根據而服務的,那個時候他主要考慮的是如何破壞舊世界。現在的歷史時期應該是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新世界的時期了。同時,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建國起,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建設,直到解體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訓,也說明了政治經濟學不能固守在馬克思十九世紀中葉的著作,原封不動地指導現代的社會實踐,現在到了必須重新認真、研究、發展的階段。
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作用,首先表現在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它相適應;其次還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更;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因為這是歷史,作為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資料教學是無可指責的。但是拿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問世后的社會經濟問題,就會大錯特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劃時代的偉大科學著作。比如: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問世前無產階級并非是不存在,而是在各地分散地、自在地存在著。自從馬克思主義問世以后的無產階級成為自為階級。團結起來了,有組織地舉行游行、罷工等活動。一個地方行動,各地無產階級支援,向資產階級進行了有組織的各種斗爭。連我們這個無產階級很少的國度里,無產階級也團結起來了,成為革命的先鋒隊伍。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一些小資產階級、農民、手工業者、自由職業者等中間等級,由于擔心進入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產者人群,也放棄了他們的眼前利益,與無產階級站到一個立埸上來向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此有著同樣的道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在歷史的長河中正像目前政治經濟學界認可的普遍規律那樣,是“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是活躍的革命因素,它總是要發展的,當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時,生產關系就適合生產力水平的形式變成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時生產力就要突破生產關系,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人類社會上,奴隸制生產關系代替原始公社公有制生產關系、封建制生產關系代替奴隸制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代替封建制生產關系……都是由于生產力發展變化而引起的”。(見《政治經濟學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頁) 這種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是自然地、自在地發展。因為它所處的那個歷史階段。不要說沒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連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也沒有。這種自然發展的規律是相當慢長的。就我囯來說奴隸社會經歷多久怕誰也不能誰確地說出來,因為它的前期還沒有文字記載、封建社會幾幾乎經歷了三千年、我囯還沒有發展到資本主義。這種發展的方式,我把它比作“小河溝內流水”,生產力即水流,不斷地由上游流向下游,遇到溝溝坎坎都要仃留一下。生產關系好象橫在河中的堤埧,當水流到跟前,它要阻擋水流的前進。水流要想越過堤埧,不只是要等到后邊的水流都流到堤埧跟前,還必須積聚足夠能沖破堤埧或漫過堤埧的力量,才能達到目的。這種方式生產力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問世后使人們懂得了政治經濟發展的規律,人們就不必再等待著生產力自然自在地發展,更不必等待著生產力突破生產關系。應該說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必須走在生產力發展的前邊,使生產力再不受到阻礙,而且還要設法引導、推進生產力的發展。革命的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早就運用這一規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如:目前建立過社會主義的囯家,那一個國家也不曾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生產力突破了生產關系而革命,都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組織起工人、農民以及一切革命的力量進行革命取得了政權,改變了生產關系。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五十年代初期的“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髙級合作社”,那一個也不是生產力突破了生產關系而改革的。但改革的非常成功,可以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這都是中囯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自覺地組織的先進生產關系,走到了生產力發展的前面。由于充分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很快,這都是很明顯的成功實例。至于“人民公社”的失敗,主要原因是沒有前車之鑒,沒有作好改革前的準備工作。如:設立建全的老年人養老與兒童的養教機構,解除產業軍的后顧之憂;徹底改變人們思想境界內的私有觀念……廢除繼承權。但不能說是“人民公社”制度不好。“人民公社”制度有哪些不好呢?消滅三大差別,把三六九等的人變成了人人平等,有哪些不好?勞動組織軍事化,有組織、有紀律有目的地去勞動,不比自己背著舖蓋卷到處找活干強嗎?同時還能減少大批流動勞動力的浪費,又有什么壞處?分配供給制,人們不用再去操持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瑣事,把精力全部用到事業上來,有何不可?生活集體化與家庭勞務社會化,人們不再為一家一戶的門戶操心,更不用為防盜門被撬而煩惱。集體生活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益處,同時對社會綜合治理更為有利,減少了很多人為的困難,又有什么不妥之處?拿合大伙吃食堂來說(當時過來的人至今談起來,還有奌心有余悸,那是因為大食堂沒辦好),如果食堂辦好了,能給個人減少多少麻煩,就整體來說,又能節約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這里舉個明顯的例子:三口人之家每天燒三塊蜂窩煤不夠燒;六口人之家每天六塊蜂窩煤怎么也燒不完。根據這個道理就能充分說明大火是省煤的。不只是省煤而廚房用房面積、廚具、原材料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節約。所有這些那一樣對人們有害呢?
前蘇聯批判我們是“窮過渡”。意思是說你們失敗的原因是“窮”,他是站到他們那種錯誤解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上發言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你們很窮沒有達到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生產力所以不可能成功”。 我囯也有一些一學者與政客認為:我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說物質條件不夠豐富,必須先走一斷資本主義,借助資本主義的經營菅理辦法,來加速生產力的發展,達到物質極大豐富的條件,然后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關于這方面的知識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寫出了《資本論》作了全面的詳述。告訴了這些論調的學者或政客們,“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不是一種百分之百的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加速發展生產力也不是他一家的專利。共產主義是最進步的社會制度,只有她可以彌補資本主義社會的不足之處,消滅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解放勞動力,全面釋放生產力的發展。為什么說:不經過資本主義就不能過渡到共產主義?資產階級可以辦的事難道說無產階級就不能辦好嗎?我們回憶一下己經建立過社會主義國家的建國史就可以說明白。那一個國家都不是資產階級自動放棄政權賜給了無產階級的,都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在資產階級武力反抗下,拼命流血地奪取的。資產階級并不甘心無產階級政黨奪取了他們的政權,他們使出了混身解數與無產階級較量,當蘇聯建國不久即有14個資本主義囯家聯合武裝撲向了蘇聯,企圖把這一新生的政權扼殺在搖籃里,可是他們沒有成功。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資本主義的首領----美帝國主義又暨聯合囯名義發動了朝鮮戰爭,實際目的是指向中囯,企圖與中國較量。他們目的達到了,可是較量的結果,是他們不得不在停戰書上簽字。越南戰爭是他們發動的又一次與無產階級政權的又一次較量,較量持續了十幾年,也沒有占到一奌便宜,后來也只有灰流流地撤回了軍隊。這說明了無產階級有能力勝過資產階級。即便是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無產階級政黨喪失了政權。也說明不了資產階級勝過無產階級政黨,因為無產階級政黨喪矢政權不是資產階級武力奪去的,而是無產階級政黨自己沒有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自己放棄的。這些事實都說明了主宰世界的主動權在無產階級政黨一方,而不是資產階級,他們沒有主宰世界的力量。肯定地說:經過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這個很深刻的教訓,無產階級政黨能夠總結出經驗與教訓,找出正確的路線重新走向共產主義道路。有人說:共產黨在政治、軍事方面是比資產階級強,但在經濟方面就不行了。這種說法也是不顧事實地亂彈琴,前蘇聯從1917年建國至1950年僅33年時間,其中還有3年圍國戰爭,4年抗德戰爭,實際只有26年(戰爭的七年不只是不能搞經濟建設,相反對物質、經濟還有非常大的破壞作用)超過了歐洲的所有老牌資本主義囯家,居第一位,完成了資本主義二三百年才能做到的事。何況她還是一個并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囯家,如果實現了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那個社會制度,無疑問將會發展的更快。這些都說明了無產階級自己有能力把一個物質條件不豐富的囯家更快地建設成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國家,來滿是共產主義社會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的物質條件。
再說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窮與富標準是什么呢?。前蘇聯的生產力己經在歐洲居第一位,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可以說是富有了,但是它并沒有向共產主義過渡,反而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我認為“窮”如果是食不裹腹、衣不遮體,住房不擋風雨的赤貧,那就是說沒有一奌經濟基礎,當然什么事情也辦不來。可是我們的窮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窮”只是相對富而言,也就是說“不如富有者富”。富有者生活,可以大手大腳地不計較得失,甚至可以揮攉浪費;貧窮者必須量入為出,周密計劃,只要計劃周到完全可順利地生活下去,還可以辦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國在毛澤東時代的計劃供應。由于當時的生產力低,中囯人口又多,必須有計劃地按入為出平均分配。我囯人民不是生活的也很好嗎,人人心情舒暢,因為人人平等,連領袖毛澤東同志也很少吃肉,所以當時聽不到罵娘的聲音。甚至最困難時期不少人因營養不良患上了浮腫病、更有甚者“信陽事件”餓死了不少人,也沒有人提出來反對共產黨。我認為“富與窮”與走路的方向應該是無關的,腿是長在人的身上,不菅富與窮都是這樣,想往那個方向走只要往哪個方向邁步就可以了。富有的人有條件可以利用交通工具,走的會快些,省力些;不富有的人只有靠步行,也不過走的慢一點,費力些,只要有決心照樣可以達到目的地。象我們中國不是十分貧窮,沒有一點經濟基的國家。即便是毛澤東時代,帝囯主義在各方面對我們嚴加封鎖的情況下,我們除了自食自足外還有一定的剩余,建立了我們的國防、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等,達到了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程度。何況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生產總值年年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提髙,人民公認的“單拿民以食為天”來說,超過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以及所有的好時期。這些都說明了我國有了足夠自己養活自己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走向自己要走的方向。
目前我們的政治經濟學界,還有人在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歸根到底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來的”(見《政治經濟學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頁)他否認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作用,把一切社會進步都歸功于自然的生產力。這種錯誤的認識,把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引導到了不得不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惡果。他們要等到生產力突破生產關系的時候再政變他們那種三種所有制并存的生產關系,結果走向了末日。他們忘記了《政治經學》還告訴人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的前提:在人類歷史上除奴隸制代替原始公社制以外,一個共同特奌,就是新的生產關系先在舊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這是因為歷史上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一種剝削階級的私有制,代替另一種剝削階級的私有制,,生產關系有著共同的屬性……與此相反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否定,所以它不能在資本主義內部產生”(見《政治經濟學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86年版,下卷第4頁) 認為我國必須先走一段資本主義的學者與政客們,如果按照您的意思指導我們的國家革命,必然地也要走前蘇聯的老路,下場是放棄共產主義理想。因為跟著資本主義走,人家永遠不會讓你超過人家(我們現在與美國的外貿關系,不是經常發生磨擦嗎?磨擦的主要方面又都是美方引起的,利用什么“反頃銷法”等等,對我方進行制裁,限制),你的生產力發展就永遠不會突破資本主義的生產力。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否定,所以它不能在資本主義內部產生。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呢?那就是只好跟著資本主義走下去,也就是放棄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執政的共產黨應該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埸、觀點和方法,掌握生產力的特性:它總是要發展的。如果出現生產力發展緩慢,就說明了生產關系有了問題,就應該根據這個客觀規律,找出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從而調整、組織新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繼而引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才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責任。
孫錦云 河南省新鄉縣小冀鎮中街
[email protected] 2007年1月28日于廣州修改
2010/10/30 在次修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