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毛式心法是是我發明的名詞,意指毛澤東的思維方法。
毛澤東的思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意志力在思維中所起到的作用特別突出,這一點很早就被國外那些研究毛澤東的學者們所注意到了,可是在毛澤東的家鄉,在我們這里,坦白地說,大多數人對于意志力在思維中的所起到的作用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是為什么呢?我想這個可能跟我們民族的思維習慣有關,我們太不善長于如何正確對待我們的歷史和傳統了,在我們先人的精神世界里,意志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是僅僅由于一百多年的落后,我們便把祖先們所留下的許多好的東西統統都給拋棄了,以至于連毛澤東思想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共同作用于中國革命實踐而產生的結果這樣一個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結論都總結不出來,而何況是發現毛澤東思維中最閃光的東西呢?意志是心法的基礎,沒有意志,認識形不成連續性,斗爭形不成持久性,一切的努力都會隨著意志的瓦解而前功盡棄。因此,意志于思維,尤其是于正確的思維,乃是始終發揮著關鍵作用的因素,而毛澤東至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毛澤東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把意志力發揮到了極致。
毛澤東對于意志的理解和我們普通人不同。意志這東西我們普通人也有,有些人的意志還是非常強大的,但是能自覺地把意志當作是生活中常常發揮作用的東西還是不多的,而這方面恰恰毛澤東能做到。毛澤東在他的女兒李訥小時候害病時,曾經給她寫過一封信,信中寫到:“……害病嚴重時,心旌搖搖,悲觀襲來,信心動蕩。這是意志不堅定,我也嘗嘗如此。病情好轉,心情也好轉,世界觀又改了,豁然開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煉意志……”從這封信中我們看出什么了呢?我們發現毛澤東對于意志的理解和我們普通人真是太不同了,我們普通人害個病,嚴重時叫呀、呻吟呀,有時候也會鼓勵自己加強意志,但是誰又能想到世界觀方面去了?
但是,如果意志能夠進入世界觀,那么它的意義就不一樣了。首先,意志成為思維的基礎,每一次思維都有意志作前提,那么這種認識論的公式即為:意志+思維。這顯然是一種經過強化了的思維。其次,“意志+思維”本身也是一種認識方法論,如果配套的是科學的世界觀,則產生的結果一定會特別地耐人思索。意志就是心力,心力可以是心法的核心,但并不是心法的全部。意志只不過是為深入、詳細、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持久、復雜、艱難、痛苦的實踐提供了一個時間上和精神上的保證而已,而能全部完成認識和實踐的,則還需要一套正確而又具有威力的方法,即“意志+認識方法”,或者說“心力+認識方法”,如果實施這種認識方法的過程中還有科學的世界觀做支撐,則這種思維每一次運動都是令人吃驚的。而毛澤東的思維,恰巧就是這樣的一種思維。
●毛澤東早年接受心力觀的例證
毛澤東小的時候上學,最早上的是私塾,私塾里所教的,無非是些子曰經云之類的,子曰經云有沒有用處?那要看對誰了,對于那些天賦極好的人,也許用處極大呢。我們現在知道,子曰經云雖然簡單,但卻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哲人的思想精華,所以可以說,毛澤東一開始求學就進入了以心力觀為基礎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大門。這個結論也許有點夸張,但是,做為古代教學方法之一的“立志”應該還是有用的。立志是那個時代對每一位學童的要求,立志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幼小的毛澤東建立心力觀的開始呢?如果是這樣,那么也就是說,毛澤東的學習是從樹立心力觀開始的。當然,對于少兒毛澤東來說,立志可能只是小孩子家的游戲,但是說一點影響也沒有,好象又不太可能,至少也會是潛在的影響吧?他的記憶力特別的好,多年以后少兒時節所學到過的一些東西,必然會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之中起到一些反芻作用,而后來他的求學經歷表明,他的國文水平非常好,那是小兒時期打下的基礎。
毛澤東后來上了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學校——湖南一師。這個學校雖然當時很新式,但是對傳統的國學卻是沒有丟掉的,因而毛澤東仍能繼續吸收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含有心力觀的認識論。在一師學習期間,毛澤東學習非常用功,他的興趣主要在社會學科方面,尤其是哲學和倫理學。倫理學應該算是一種土生的哲學吧,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與社會,少了人與自然那一項,因此很具有中國特點。毛澤東非常喜歡這兩門學科,此外,他還喜歡國學,那個時候的國學主要是史、經、論、子、集等。這些學科中處處閃爍著心力學的東西,因而使毛澤東很快地建立起了自己比較完整的心力觀。為此,他還曾寫了一篇名為《心之力》的文章,這篇文章大受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的贊賞,給了一百分。
對于學習以心力觀為基礎的唯心主義認識論而言,在毛澤東的學生時代,主要受到了來自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寫滿了以心力觀為主要內容的教材;二是滿腹經論、崇尚心力的老師;三是熱愛心力訓練并開始有所造詣的同學。當然,更重要的是學生本人對于學習以心力觀為中心的舊式哲學的濃厚興趣,和培養意志的強烈要求。對于這三個方面,毛澤東的同學們在他們以后的著作中多有提到。設身處地想一想,毛澤東在那樣的氛圍之下,他在心力的學習和訓練方面會沒有什么成就?
楊昌濟先生是一位對于毛澤東早年思想形成有著巨大影響的老師。這是一位對宋明理學有著很深研究的大學者,他對理學的偏愛簡直可以用癡迷兩個字來概括,他甚至認為一個人不知理學就談不上有學問。我們知道,宋明理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它的以心力觀為基礎的認識論,所謂“涵養須用靜,進學在致知”、“存天理,滅人欲”等,無非在心力方面下功夫。這套學說的的確確能在知行方面對人的作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必須得有一個前提,就是是實施者必須有足夠的智力,能彌補主觀唯心主義的不足。當然,這一點現在還不是毛澤東關心的地方,他只需要聽從老師的要求,努力學習就是了。毛澤東所在的城市湖南長沙又是一個宋明理學風氣很盛的地方,毛澤東也說過“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那么曾文正何許人也?這是一位以鎮壓太平天國出名的兵家大師,一輩子研究宋明理學的人。毛澤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期學習,他的理學修為應該算是登堂入室、漸而高深了吧?
楊昌濟先生認為理學的重點在意志力。他把自己的心得編進《論語類鈔》中,做為修身課講義灌輸給他的學生。他這樣講:
“意志之強者,對于己身,則能抑制情欲之橫恣;對于社會,則能抵制權勢之壓迫。道德克己之連續,人生者不斷之競爭,有不可奪之志,則無不成矣。”
“臨危毋茍免,見危授命,乃意志之強,同于良心之強之狀態也。古來殉道者,寧死而其志不可奪;反對之者,但能殘虐其身體,不能羈束其靈魂。其志事雖暫挫于一時,而前赴后繼,世界卒大受其影響。”
“近世教育學者之說曰:人屬于社會,則當為其社會謀利益,若己身之利益與社會之利益有沖突之時,則當己身之利益為社會之犧牲。雖然,犧牲己之利益可也,犧牲己之主義不可也。不可犧牲自己之主義,即匹夫不可奪志之說也。”
理論當然重要,但是實踐更重要,楊先生在談到實踐問題時,他告誡學生,做事要有毅力,要深謀遠慮。他說:“吾無過人者,惟于堅忍二字頗為著力,常以久制勝;他人以數年為之者,吾以數十年為之,不患其不成也”。“余嘗謂天才高者,其成就反不如天才低者之大,要視其堅韌之力何如耳。”
這些講義淺顯易懂、內容對于年少少識的毛澤東來說至少是無可反駁的,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些講義對形成毛澤東的早年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從毛澤東以后的革命實踐看,意志力已經深深的扎根在毛澤東的思想深處。
由于楊昌濟先生的言傳身教,修煉心力之風很快地便在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中間流行起來。
周昆弟是那時毛澤東的一位同學,在學校其間與毛澤東、蔡和森等過往甚密。現有幾篇他早年的日記,其中記載了一九一七年八、九月間的生活,頗能說明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是怎樣修煉心力的。
“每日水浴兩次,早起后一次,臨睡前一次。又于雷風雨烈之時,冒風雨而行,已練習數次,毫無風寒之感。”
“靜坐,練心法也,運動,練體法也。冒風雨,冷水浴,練體法即練心法。大丈夫獨患無身耳,體強心強,何事不可為?”
比起周圍的同學,毛澤東對于心力的修煉似乎更為狂熱。為了鍛煉心力,他組織了一個類似斯巴達克性質的團體,每日進行超強度的體能訓練。他們還進行忍饑、耐寒、受熱等等方式的鍛煉。毛澤東認為,這樣的訓練能練出一種勇猛無懼,敢做敢為的精神。也許是情商太高,毛澤東在進行自己的心力修煉時有時的方法幾近于瘋狂。有一次在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際,毛澤東淋著雨在岳麓山巔跑,為的只是想體驗《書經》上“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毛澤東的心力得到升華,他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他把心力濃縮為斗爭,然后深入實踐于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心力畢竟是思維的斗爭,是需要有一定的智力做基礎的。智力基礎對毛澤東來說本也不難,但是要達到較高水平的心力,就必須要有自己獨立性的思維。而這一切,恰恰是毛澤東最善長的。毛澤東在小小年紀,就已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從來不盲從,更不會迷信,對于讀過的書,接觸過的思想觀點,他總是持批判性吸收的態度。楊昌濟先生提倡用靜坐之法鍛煉心力,同學蔡和森等非常熱衷,但是毛澤東反對。有一個叫因是之的,寫了一本《因是之靜坐法》,反對運動,提倡靜坐。對此,毛澤東發表評價說:“近有因是之者,言靜坐之法,自詡其法之神,而鄙運動者自損身體。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也。”這種評論實際上是在反對他自己的老師楊昌濟,因為楊昌濟先生恰恰也是靜坐練功的提倡者。對于自己尊師的教誨,他并沒有盲從,這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難道是這種品質引導毛澤東走上認識論方面的大成之路嗎?
不錯,我們一再強調心法要基于本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代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興趣何來呢?當然是本能的召喚,毛澤東所持有的批判式思維的態度,難道不是本能的召喚嗎?《倫理學原理》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哲學教課書,十萬多字,毛澤東寫下的批語就有一萬二千一百多字,其中充滿著“誠不然”,“此不然”,“此節不甚當”,“此處又使余懷疑”,“吾意不應以此立說”,“此說終覺不完滿”等等詞句。這些評語表明,既是在毛澤東的學生時代,他的思想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至于他的心力修為呢?我想已經達到了“行思慎密、體察入微、舉事洞察”的境界了吧,否則也寫不出那么深刻的評語。
●早年毛澤東確立的心法兩大基石
隨著毛澤東學業的進步和思想的發展,他逐漸地構筑起了自己的以心力為基礎的認識論的兩大基石:一是精細,二是意志。在毛澤東學生時代的筆記中,他寫道:“人立身有一難事,即精細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則由小及大,雖為圣賢不難;不然,小不謹,大事敗矣”“惟明而后可斷;既明而斷矣,事未有不成者,伊尹是也”。毛澤東的這些評語,使我們看到了他不但完全地承襲了他的老師所教導的意志力學說,并且還發展出了屬于他自己的新東西,即“精細說”。毛澤東的這個“精細說”表明,此時的毛澤東對于心力的理解,已經上升到心法的層次,盡管這個心法是本作者今天總結出之后冠予的名字,但是在當時做為裝在毛澤東腦子里的內容確實是實實在在的。毛澤東在學業未完成之際,他的心法境界,已經在遠遠地站在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之上了。
雖然楊昌濟先生對宋明理學有著相當深刻的研究,但是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宋明理學其實就是一套依托心力觀而構造的認識論。既然是認識論,那么心力必須上升到心法。意志為深入、詳細、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持久、復雜、艱難、痛苦的實踐提供了一個時間上和精神上的保證,而解決認識問題和實踐問題還需要與之相配套的正確方法。正確的方法是前提性的東西,但是楊昌濟先生的意志說中則沒有“方法”這個內容,有的只是簡單地認為意志力決定一切,這在實踐中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人類社會實踐的規律是正確認識在先,強大意志在后。沒有正確認識做前提,且不說實踐不可能成功,即使意志也不可能強大起來。楊先生說:“吾無過人者,惟于堅忍二字頗為著力,常以久制勝;他人以數年為之者,吾以數十年為之,不患其不成也。”這句話本也是不錯的,但是得有個前提,即必須認識正確。如果一個人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那么在實踐過程中,這個人的意志力縱是再強大,又能夠堅持多久呢?南轅北轍,越走越冷,除非傻子,否則是人都會懷疑自己的。
而毛澤東有了“精細說”就完全的不同了。毛澤東說:“夫所謂信仰者,必先以知之知識,知之而后信之……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種知識,即建為一種信仰,既建一種信仰,即發為一種行為。知也,信也,行也,為吾人精神活動之三步驟。”這里,信仰產生意志,先有正確的認識,然后才能樹立起強大的意志。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找到正確的認識呢?按照毛澤東的理解,“精細”二字最為不可缺少。只有精細才能明察,才能洞知規律,才能“既明而斷矣,事未有不成者”。這樣,比起楊昌濟老師的意志論說,毛澤東的認識論則更有了邏輯性,并且內容也更為詳細了。老師楊昌濟的不足,讓學生毛澤東給糾正了。
不能認為毛澤東對“精細”的理解只是學生偶然產生的思想火花,因為毛澤東把它提到了立身的高度,“人立身有一難事,即精細也”。毛澤東還提到“雖為圣賢不難”“伊尹是也”。要知道成為圣賢、大人物,是毛澤東求學的最大興致之所在,況且毛澤東寫出這樣東西的時候已經二十多歲了,過去的人們都早熟,而毛澤東還有過半年當兵的社會經歷,人生實踐已經夠豐富了,所以,毛澤東對待“精細”兩個字是認真的。
知也,信也,行也,構成了毛澤東對認識論的完整認識。這三條可以和古代的以心力觀為基礎的認識論的諸要素完全地相印證。精細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即知也。意志就是調整思維狀態,同時也為認識和實踐提供時間上和精神上的保證,即信也。精細和意志相結合,即實現了心法公式中“心力+認識方法”所規定的條件。從而構成了毛澤東的早期的比較完整的心法。而知也、信也、行也,則又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所說的第二次飛躍,在這種飛躍中,毛澤東又把意志力加進去。誰能想到,還在學生時代,未曾學習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毛澤東竟幾近掌握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而精細和意志一旦進入毛澤東的習慣思維,便等于古代的以心力觀為基礎的認識論精華完全的融入到了毛澤東的靈魂。而毛澤東一旦把實踐的觀點加入進去,則他所掌握的心法就已經步入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殿堂,只待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轉化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能夠集心法于大成,使其實現偉大的飛躍了。
●形成毛澤東心法
毛澤東在掌握了以心力為基礎的唯心主義認識論之后,離他的“毛澤東心法”形成還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這中間他還必須完成三個步驟,才能實現在他的內心世界里心法的升華。這三個步驟分別為:一是對自己的唯心主義認識論有一個大成性質的歸納,二是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三是豐富自己的方法論,使其能夠滿足自己的實踐需要。
毛澤東首先完成了對自己所學的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大成性質的歸納。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十年太極不出門,出門就能打死人。功力達到,不期貫通,自然貫通。毛澤東對于以心力為基礎的古代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學習就是這個樣子,到了一定境界,自然能把舊式認識論一眼看穿,而不必使自己總是處于模模糊糊、意識不清的境界之中。在毛澤東從學校畢業后不久,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指出,古人所說的大本源,實際上不過是“倡學而已”這里毛澤東所說的倡學,應該理解為認識的方法,他有學習的偏好,所以在他的字典里,在大多數情況下的學習都是指認識的方法,例如后來的文章《改造我們的學習》,因為對于他來說,實現正確認識是學習的當然目的,而“本源”之說無非就是以心力觀為基礎的認識方法論,自然可以用學習兩個字概括了。
毛澤東的這個結論準確而深刻,它實際上是對傳統學說的否定,因而是個相當革命的論斷。它表明,統領中國文人頭腦達千百年的理學、佛學、心學時代結束了。這些舊式的學說是在20世紀初西學東漸的歷史大背景下被自己最熱心、最忠實的信徒否定的,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人們能夠注意到這位否定者后來轉變成為杰出的馬列主義者的話,那么這種劃時代的意義就會更加突顯。由于流行于中國古代的這些理論自身系統內的缺陷,千百年來就從來沒有被人們完全的說清楚過,既是創始者本人也常常困惑于自己理論的前后矛盾之中。所以,當毛澤東從這些龐雜而大多無用的理論之中毅然決然地跳了出來的時候,實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畢竟,把經年所學的古代哲學精華用兩個字“倡學”概括為一種認識方法論,決非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如果學術界能夠承認毛澤東是貫通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地位并深刻領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意義的話,那么人們一定會記著毛澤東的這一貢獻。既使是我們貶低毛澤東,不承認他的大思想家地位,毛澤東的這個論斷止少仍然還可以表明他已經完全的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康有為、王陽明等算不得什么多大的巨人,但是毛澤東的思想從此就擺脫了所謂名流權威的影響,走上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隨后,他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做為一個思想力極高的青年,有著非同一般的鑒別力。所以,當馬克思主義一入他的眼界,便立即象著魔似的迷上了。在毛澤東的心法中,本來就有重視實踐的內容,現在,一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合,便立即閃爍出奪目的光輝——毛澤東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被變成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了。而這種轉變,一個由所學龐雜的人轉變為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據毛澤東講,只用了半年。
在毛澤東轉變成為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之后,舊式的心法就成為殘存于腦子里的記憶了,如果不是著力的回想,他可能再也想不起來,因為從毛澤東從事于革命工作以后的文章中,我們再也沒有從中發現有關心力方面的主張。但是這沒有關系,唯心主義心力觀只不過改換了一個字,唯物主義心力觀已經在毛澤東的骨子里根深蒂固了,接下來只是如何豐富和發展的問題。毛澤東不可能為了學術而這樣做,他是實踐派,于學術方面沒有多大志向。但是,只要毛澤東把自己的身心全部地投入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去,他就能發展他的心法,那是自然而然的行為。
首先是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問題。一切的實踐都要求主觀和客觀相統一,況且革命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沒有主觀和客觀相統一,革命之路走不遠。在這方面我想毛澤東一定感受至深。革命離不開武裝,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中國的問題首先是解決農民問題,燒房子不是革命等。在蘇聯顧問和陳獨秀等人的領導下,革命一敗再敗,嚴重的現實煎熬著毛澤東的心力,他必須解決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問題,為革命找到一條出路。他上了井岡山,打了一些勝仗,終于為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條道路找到后,好象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問題解決了,但是緊接著感情和理智相統一的問題又出現在議事日程。井岡山地域狹小,敵強我弱,紅軍處在包圍之中,如何能夠避免挨打,如何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這些問題時時的縈繞在毛澤東的心頭。所以,努力克服失敗主義情緒,強化斗志,樹立起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就成為毛澤東日日必做的功課。唯有在堅定的信念支持下才能實現感情和理智的統一,唯有感情和理智的統一,決策才可能避免失誤,從而實現新的主觀和客觀相統一。
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毛澤東的心力觀被他自己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著,他的意志越來越強大,他解決認識和實踐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精致。漸漸的,對于他來說,沒有什么問題是認識不了和解決不了的,也沒有什么困難能夠動搖他的意志。出現這種狀態的時間,大約是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的吧,毛澤東坐在延安的窯洞里慢悠悠的抽著紙煙,心里面兀自從容地籌劃著全國的大局,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脾氣居然變得那么好,肝火也不再旺盛了。我想這個時刻,毛澤東的心力修煉可算大功告成了,他有了一套空前絕后的毛澤東心法。
我們沒有必要為毛澤東心法吹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不得不承認毛澤東心法是實現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思維的最好方法。它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但是又和正統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馬克思的認識論有著相當大的不同。馬克思的認識論只側重于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而毛澤東心法則更側重于主觀與主觀之間的斗爭。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對于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認識不可能不受人的感情影響。人甚至是在感情支配下才會產生認識事物的興趣的,人的感情如情緒、立場、好惡等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直接決定人對事物的認識。所以,人認識世界最重要的是主觀與主觀之間的斗爭,或者說是感情與理智之間的斗爭。而主觀與客觀之間的斗爭雖然重要,但是在認識的過程中,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次要矛盾,居于次要地位。
所以,僅從認識的側重點來看,毛澤東心法所展現的認識論就其實用價值來說,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馬克思的認識論。
馬克思認為,認識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由理性上升到實踐是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并且認識的過程是在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無數次反復形成的。而毛澤東心法(請注意,這是本作者所理解的毛澤東心法,并不一定代表毛澤東本人就這么認為)則認為,認識是在心物感應的基礎上進行心物辯證尋找結論的過程。心物辯證就是要調動人體的全部潛能,使自己達到精細通明的狀態,利用自己的意志力對干擾自己實現正確認識的各種幻相、人性弱點、錯誤觀念進行理性的斗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心物辯證是把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和第二次飛躍揉和到了一起,把認識中的實踐和實踐中的認識揉和到了一起,含有主觀與主觀之間的斗爭因素,因而包含的內容似乎要比馬克思的認識論更為全面一些。另外,在馬克思的認識論中,是有剌激才有反應,而在毛澤東心法中,沒有剌激也有反應。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為提倡的主觀能動性,比起馬克思所說的主觀能動性似乎還要更能動一些,或者說范圍更廣一些,因而在實踐上產生的結果也必然不一樣。
毛澤東心法是以心力觀為基礎的唯物主義認識論,但又和一般的以心力觀為基礎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的以心力觀做基礎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指在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以“心力+認識方法”為中心內容,對“心物感應——心物辯證——結論”式樣的思維活動進行研究的學說。而毛澤東心法雖然也是這樣的學說,但是由于毛澤東有著自己獨特的革命實踐,所以毛澤東的心法必然有著他自己獨特的內容。集中地表現在“心物辯證”的不同。在心物辯證中,毛澤東運用的方法和施展的意志非同一般,也無人能及,概括之為:一大宗旨、兩大原則、三大法寶、四大妙門。這里本作者運用了數字,不是有意故弄玄虛,而是為了使讀者能夠加深印象,也便于記憶。一大宗旨是指斗爭;兩大原則是指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感情與理智相統一;三大法寶是指反對主觀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反對經驗主義;四大妙門是內省、深入、信念、勝利。此外還有一些不曾引人注目,但是運用起來價值非凡的認識和實踐的方法,如矛盾論的方法論“八字訣”等。這些內容在后文中我們將陸續闡明。
毛澤東的心法復雜而淺顯、平淡而神奇,追尋著它,我們將逐漸進入到一個真正的大智慧的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