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是隨意創(chuàng)立和改變的嗎?
現(xiàn)在有一些理論認為,改革開放前創(chuàng)立公有制是完全錯誤的,是違反經濟規(guī)律的產物。也有一些理論認為,這種公有制是完美無缺的,是最能促進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改革開放后搞“國退民進”就等于私有化,是資本主義復辟的必然產物。這里,左派右派,或公或私,界限分明,尖銳對立,水火不容,既不允許有任何的“和稀泥”,也沒有任何的統(tǒng)一性和調節(jié)空間。在這些人看來,新中國的公有制是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想創(chuàng)立就創(chuàng)立起來的,現(xiàn)在搞了許多私有制企業(yè),也是“走資派”們想搞就搞起來的。也就是說,搞公有制還是搞私有制,都是政治人物的政治路線決定的,是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決定經濟基礎,決定生產關系或財產所有制關系。只要政治人物改變一下政治路線,私有制就立即可以變成公有制,公有制也很容易變成私有制。于是,按照這些左派右派的觀點,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所有制變化,似乎只是政治家們想變就變、隨心所欲的結果了。
很明顯,這兩種觀點都是根本違反馬克思主義,違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中說過:““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jù),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jù);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xiàn)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又說:生產力發(fā)展到商品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這一階段,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可是,“生產關系的全部歷史,例如在凱里看來,是歷代政府的惡意竄改”。可見,那些左派右派在這個問題上是不是都成了現(xiàn)代中國的“凱里”?
大家知道,自從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一部人類社會的歷史,包括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科學技術史等等,就不再是文人們主觀唯心的歷史觀能一統(tǒng)天下了,不再是人們信口開河、自以為是的解釋就能“改變世界”了。比如,講公有制還是私有制,也就必須放到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來認識,才有可能作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結論。講中國現(xiàn)階段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有制或私有制,也必須結合當今中國生產力發(fā)展階段的實際,運用唯物史觀和科學辯證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果對中國的現(xiàn)狀沒有深刻的正確的認識,對唯物史觀和科學辯證法沒有真正的掌握,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志來談論公有制或者私有制,那么往往會滑到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的泥坑里胡說八道的。可惜,這些人還必定是振振有詞的!
我以為,要談今日中國的公有制或私有制,首先要拋開一切“偉大人物”和各種政治派別的思想意志,拋開各種偶然因素,從什么是公有制,私有制?為什么會在中國產生出“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什么這種公有制又很容易轉變成“官僚資本所有制”,轉變成“民營資本所有制”等等客觀事實出發(fā),也就是說要從“物質動因”出發(fā),從物質生產力發(fā)展的實際和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然后再要研究現(xiàn)階段公有與私有的關系,研究兩者的辯證統(tǒng)一,研究它們存在的歷史性,必然性,合理性,相對性,也研究它們的局限性,條件性,不合理性,暫時性,過渡性等等。拋棄這一切,一唯地無條件地肯定或否定原有的公有制,肯定或否定現(xiàn)有的私有制,我以為都是不科學的,都是站不住腳的,都是不能真正發(fā)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的,因此也是不利于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會被黨和億萬人民所接受的。現(xiàn)在,黨中央提出要劃清“四個界限”,其中就有要劃清現(xiàn)階段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與私有化、與原來那種“一大二公”式的公有制的界限。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化大力氣調查研究分析。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說過:“每個事件都證明,每次行動怎樣從直接的物質動因產生,而不是從伴隨著物質動因的辭句產生,相反地,政治辭句和法律辭句正象政治行動及其結果一樣,倒是從物質動因中產生的”。而如何正確地認識現(xiàn)實中國公有制與私有制在發(fā)展變化中的矛盾斗爭,分清其中的是非曲直,是一件艱苦的思想勞動。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同樣可以聽一聽恩格斯的忠告:“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fā)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
在我看來,當今世界是資本統(tǒng)治的世界,正處于資本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商品、貨幣、資本、價值規(guī)律仍然具有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潛能,“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中國即使改變了舊中國的私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這種公有制仍是建筑在商品、貨幣、資本、價值規(guī)律和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這就是說,兩種不同社會制度是建立在同一生產力發(fā)展階段上,共同建立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資本經濟的基礎上的。試想,如果我們現(xiàn)階段的社會主義拋棄了商品、貨幣、資本和價值規(guī)律,會是什么樣的經濟制度?既然如此,那么現(xiàn)階段的公有制也就是商品化資本化的公有制,是把剩余價值全部歸無產階級國家即官員們支配的公有制。而正是這種公有制才成為改革開放后一些官僚特權派可以任意私有、任意出賣、任意揮霍的總根源。而且,也正是這種公有權一旦被腐敗分子所掌握,才使得大量國有企業(yè)缺乏動力和活力。針對這種情況,所以毛主席晚年在總結蘇聯(lián)修正主義和林彪事件后深刻地指出:“我國現(xiàn)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所以,林彪一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
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提出適當?shù)睾侠淼乩觅Y本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我認為是正確的必要的。主要因為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長期地大量地存在、民族資本家階級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促進商品生產力發(fā)展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經濟建設。當然,這種利用不應當是無限制的盲目的,不能嚴重損害社會主義全體勞動人民利益,更不能搞完全資本主義私有化。在現(xiàn)階段,公有與私有是相對的,是相互在一定條件下很容易轉化的。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如果利用的好,對現(xiàn)階段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有益的。相反,如果利用改革開放,根本動搖和改變了社會主義性質,搞“中美國”經濟上“資本一體化”,政治上“民主自由化”,思想上“普世價值化”,那么無論是名義上的公有制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私有化,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垮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一定會暫時失敗,中國一定會四分五裂,被帝國主義殖民化。
可見,關鍵不在名義上的公有制,而是掌握著支配著國家大量財產的黨政機關的官員們,必須真正是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必須是全心全意為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謀幸福的人民公仆!因為,在現(xiàn)階段,在資本統(tǒng)治整個世界的形勢下,在勞動人民還沒有普遍成長為社會主人,又不善于管理監(jiān)督國家權力機關的情況下,掌握著大量剩余價值和社會主義命運的上百萬官員一旦變質,一旦轉化成為官僚賣辦特權階級,那么無論建立多少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只會有利于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地貪贓枉法,貪得無厭。把金錢財富交給他們越多,勞動人民的苦難也越多。這不是說把資本都私有化,都交給民族資產階級就一定好,而是說在當前條件下,適當利用和發(fā)揮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性,適當發(fā)展民營經濟,對促進經濟發(fā)展,促進政治進步還是有益的。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大戰(zhàn)略,大策略。為此。要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要努力維護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合法權益,防止和改變兩極分化;要建立更加廣泛的“愛國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全力以付打羸資本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持久戰(zhàn)”。否則,一切“公有制”、“私有制”的爭論都將是空談,空話,解決不了當今中國的實際問題。
一家之言,歡迎批判。
多思 2010年10月23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