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可以寬恕,歷史
——圓明園罹劫150周年有感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恐怕回答不了這樣一個問題:10月18日是什么日子?答案是“不知道!”其實,作為一名中國人,牢記這個日子是應該的。
10月18日是什么日子?是圓明園的罹劫日,是中華民族的受難日,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罪惡日與蒙恥日。正是150年前(1860年)的這一天,英法聯軍野蠻地搶掠并焚燒了圓明園!(這是一個被法國大文豪雨果稱之為:把“我們所有大教堂的所有珍寶加在一起,也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
圓明園是中國古典林園的集大成之作。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園組成。全園有園林風景百余處,建筑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六代帝王積150余年的創建、經營,才逐漸形成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被西方譽稱為“萬園之園”。
就是這樣一座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瑰寶”,卻被西方的文明“使者”——英法聯軍給毀了,變成了現今斷壁殘垣的圓明園遺跡。
圓明園收藏有無數的中國歷代珍寶,可是經過“強盜們”的洗劫,全沒了!由于記錄圓明園擺設的《陳設清冊》一起被毀,因而圓明園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就成了永遠的“歷史之謎”。據“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從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國內外的各類圓明園文物至少有150萬件!”
侵略軍對圓明園的搶掠是明火執仗地進行的。當英法聯軍一闖入圓明園,即組成了“分贓機構”——“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頭目孟托邦當天就函告本國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三世),而藏之于法國博物院”。英軍頭子格蘭特則“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于英人之物件。”
另據有關記載,10月18日,當英國侵略軍焚燒安佑宮時,因事發突然,主事太監反鎖著大門,結果有太監、宮女、工匠等300余人無法外出,竟均被活活燒死其中。
對于“火燒圓明園”事件,從它發生的那天起,世界上就存在著兩種不同聲音:
一種是侵略者的聲音。他們站在侵略者的立場上,以“弱肉強食”的理念思考問題,認為侵略他國領土,屠殺他國人民,掠奪他國財物,都是天經地義的。于是乎就有英軍統帥額爾金恬不知恥地叫囂:“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把侵略他國的殺人、放火與搶掠的行徑,一概看作是一種了不起的“偉業”。
另一種則是反侵略人民的良知聲音。他們站在人類的文明、公平、正義的立場上,認為世界上的各國人們,都應該和平相處,互相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乎就有了法國作家雨果的譴責。他在1861年《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了東西,一個放了火。仿佛戰爭得了勝利便可以從事搶劫了……。在歷史的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人所共知,“火燒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的“謝幕戲”,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則完全是英法侵略者,為擴大在華的侵略權益而策動的侵略戰爭,實質上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圓明園的罹劫,正是這場侵略戰爭性質的具體體現,它決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后來,侵略者為了掩蓋自己侵略行為的可恥性,替自己的野蠻行徑披上一塊遮羞布,炮制了“虐俘”說。胡說當年額爾金所以要下令“火燒圓明園”,只是為了報復清政府扣留公使巴夏禮和虐待戰俘,說這是對清政府的一種“懲罰”,完全是“野蠻的”中國人自招的。
然而,據人大清史研究所教授、圓明園問題專家王道成的研究,這種“虐俘”說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因為“當時37名英法被俘人員并沒有受到虐待,他們在被送到圓明園的第二天就轉到刑部監獄,并受到貴賓待遇。”
只要是正視史實的人,其實都能夠知道,火燒圓明園的真正原因只能是:英法侵略者向被侵略者施展淫威,以盡快壓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了迫不及待地攫取侵略權益而已!
可笑的是時至今日,仍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拾侵略者“牙慧”,還在喋喋不休重復“虐俘”論之類的陳詞濫調,竭力為侵略者的野蠻罪行開脫,真不知其如何居心?
更有甚者,甚至還有人以“反思”歷史為名,認為“圓明園罹劫”,其罪惡不在外而在內,居然提出“苦難來自封閉與落后”新論,這倒確實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發生在21世紀“與時俱進”的“侵略有理”論!可惜,這種“新論”是很難為真正的中國人所接受的。
還是聽一聽那些有良知的世人的聲音吧:
雨果曾經有過一個愿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贓物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一個多世紀后,在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之際,一位來自新西蘭的瑪麗·伊麗莎白·鮑琳(祖上是英國人),與她的兩個兒子一起,把一對瓷瓶鄭重其事地歸還給圓明園。瑪麗說,這對瓷瓶是她的祖先(英法聯軍一員)在150年前從圓明園帶走的,她希望將這對珍貴的瓷瓶送還給中國,替她的祖先向中國人民謝罪,希望得到中國人民的諒解和寬恕。
更為可貴的是,一位法國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出于對當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暴行感到“哀傷和內疚”,經過多年的搜集資料和寫作,于2003年出版了揭露火燒圓明園內幕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以大量事實揭露英法聯軍1860年搶劫圓明園的罪行。
2009年2月,當佳士得拍賣行要強行拍賣圓明園流失文物銅獸首時,布立賽曾到達現場宣講真相,甚至寫信給法國總統薩科奇,希望法國政府將獸首銅像買下來送還中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拋棄“叢林法則”處世觀,相信以上這樣具有良知的人們定會不斷増多。然而,也確實存在著另一種聲音。
在“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主題晚會”上,布立賽說:
“圓明園劫難的罪魁禍首是英國人,法國人可以算是隨從。但對待歷史問題,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態度很不一樣。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專門為《1860:圓明園大劫難》的出版寫信祝賀,而且法國人對劫掠圓明園的行為感覺很羞愧,但英國人卻認為一切都是戰爭的法則,沒有絲毫愧疚之情。”(《圓明園:不能忘卻的紀念》,見《文匯報》2010年10月19日)
事實也確實如此,就在10月18日,英國《泰晤士報》網站還在發表這樣的報道:“題:中國紀念英國燒毀宮殿,但不提謀殺事件(記者簡·麥卡持尼發自北京)”(見《參考消息》2010年10月20日),文章重彈所謂的中國“虐俘”濫調,全文的最后結論就是:“……于是,英國指揮官、公使額爾金決定燒掉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已經整整過去150年了!可是對該歷史事件的評價:該燒不該燒?站在不同的立場,仍然只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結論。這是毫不奇怪的,但也值得引起人們的警惕!
奉勸相信全世界都能“和諧”的人們,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是永遠和諧不了的。切勿太過天真了!
切記:罪惡可以寬恕,歷史不應忘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