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制造出來的災難(1)
——從《使少數人富起來的改革》中得到的啟示
為了說明從《使少數人富起來的改革》中得到的啟示,這里有必要闡明我的基本觀點。我認為,三百多年前在商品流通中形成的為賣而買的運動產生了資本。這個資本就是一宗貨幣,這宗貨幣變成為商品以便再變成比原先數量更多的貨幣。通俗地說,資本就是在商品經濟環境中用錢賺錢的活動、運動、過程。正是這種資本在英國隨著蒸汽機的發明,獲得了巨大的發展。馬克思研究了這個過程,寫下了《資本論》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必然要消滅。到了列寧時代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它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由于帝國主義是以世界市場為舞臺,所以,在那時,與資產階級對立的無產階級就形成了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運動。因為,帝國主義靠它的擴張總是要把世界一切國家都變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一個國家是處于封建社會,還是殖民地社會,都要加入到世界范圍內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中去。因此,一個國家的政治斗爭如何的不同,都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
在這個世界范圍內的階級斗爭中,列寧的貢獻是,無產階級在貧窮落后的前資本主義國家里奪取政權以后,暫時還不能消滅資本,而是利用資本為消滅資本而奮斗。這就是列寧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也就是沒有資產階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這個資本主義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第一,在政治上國家是無產階級的國家,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國家。第二,無產階級國家在農民占多數的情況下,工業不發展還不能實現工業品和農業產品的直接的交換,因此要利用無產階級的國家資本主義,來發展工業經濟。第三,無產階級掌握著政權,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目的是為了消滅資本。因此要對國家資本主義進行嚴格的限制,規定其活動范圍。列寧認為,一旦國家資本主義在無產階級領導下,達到1918年德國資本主義水平,就要消滅資本主義。
鴉片戰爭英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送來了資本主義,從此中國的革命斗爭也就加入到與世界資本主義斗爭的行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必然要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運動在中國的代表。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和世界資產階級在中國的代表蔣介石的斗爭中,在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始終堅持馬克思的理論,并取得了無產階級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把列寧的列寧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理論和中國的實踐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進行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踐。毛澤東的偉大功績是,在中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踐中發現了與世界資產階級斗爭,與中國資產階級斗爭的各種具體的辦法。為落后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無產階級創造了經驗。這個經驗的特點是:第一,要成立工人階級的政府,完全依靠中國的廣大的勞動人民,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第二,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政策都是從人民中來,都是以人民的需要為標準。第三,消滅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根本目標,因此,在不得已的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踐中,對國家資本主義進行嚴格的限制,并規定國家資本主義的活動范圍。
由于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和國內的資產階級的干擾和破壞,使得毛澤東不得不從政治上解決問題,這就是毛澤東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來歷。這就是毛澤東依靠群眾運動與資產階級不斷的斗爭的原因。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就是這種斗爭的表現。在所有這些運動中毛澤東的矛頭直指資產階級,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斗爭中,許多老革命、老干部和一些知識分子不理解毛澤東的行動,總以為毛澤東有什么個人恩怨。既然是針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那么自然就會傷及一些個人,委屈了一些勞苦功高的毛澤東的戰友。但是與兩大階級的斗爭比較起來,有點誤傷算得了什么呢?就是因為這個現實的狀態,在毛澤東逝世以后,x就迫不及待地否定毛澤東的所作所為,從本質上說就是否定毛澤東對資產階級的斗爭。
為了否定毛澤東或者準確地說為了取消和資產階級的斗爭,第一,x從政治上入手。正如莫里斯·邁斯納在《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中所說:“x的政治抱負是建立在強有力的廣泛的社會和政治支持基礎之上。但是,給予x組織的政治聯盟以強大動力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果——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要求伸張正義義嚴懲邪惡的強烈要求。x本人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之一(實際上他當了兩次受害人),這個事實使他贏得了在十年動亂中受到迫害的千百萬人的同情和支持。在文革中受到清洗和污辱的黨的干部、遭到批判和迫害的知識分子、1700萬被送到農村去的知識青年、感到被毛澤東出賣了的從前的紅衛兵、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受到政治批判因而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遭到摧殘的普通群眾——所有這些人都寄希望予x能夠“撥亂反正”。”正是因為這些情況,x才敢對毛澤東消滅資產階級的斗爭進行否定。第二,x從利用發展經濟入手。正如莫里斯·邁斯納在《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中所說:“當毛澤東時代結束時,中國的工業經濟同樣面臨著那些困擾著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工業經濟的棘手的麻煩:浪費,低效,官僚機構的過度膨脹及其惰性,過低的勞動生產率,以及卑劣的貪污腐化;為了增加重工業的投資不惜以犧牲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代價來擴大積累的比例;忽視商業、服務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一個士氣不高而近乎木然的工人階級等等。”一個西方人看待中國的經濟,自然就要按照他們已經身處其中的資產階級經濟為標準。因為毛澤東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廣大的勞動人民,而不是為了資產階級少數人,特別是在國際和國內的資產階級的干擾下,自然而然經濟發展就會存在問題與不足。但是莫里斯·邁斯納還是一個事實求是的人,他也承認“盡管有著這些失誤和挫折,人們還是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的時代。50年代初期,中國從弱小的工業起步,到毛澤東時代結束時,長期以來被恥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已經躋身于世界前6位最大的工業國家之列。在1952—1978年的25年時間,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了4倍,從1952年的600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增長的比例最大。以人均計算為基礎,國民收入的指數(按照不變價格)從1949年的100(1952年為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1978年則達到440。在毛澤東時代的最后20年中,即使把大躍進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考慮在內,從1957—1975年,中國的國民收入還是翻了一番多。”由此可見,毛澤東為了人民的利益,動員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國經濟是發展了,不是倒退了。和偉大的成績比較起來,那些所謂的弊病、問題,不過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系。
x看不見九個指頭,而僅僅看到一個指頭,就無情地對毛澤東時代對國家資本主義的限制進行改革,對毛澤東時代對國家資本主義的活動范圍進行開放。在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就把資本塞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在資本的統治下發展了起來。
要理解《使少數人富起來的改革》中所揭示的災難,有必要先說明以上的意見。
勞動者 2010年10月14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