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毛澤東的說法,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個社會中不可能有純粹的中間派。我比較喜歡“中間偏左”,也就是有的網友說的“溫左”(“溫和左派”)。
我喜歡的“溫左”,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信仰、思想派別與學術傾向,這種理想主義情結在我們這一代的意識里根深蒂固。“溫左”具有理想主義、集體主義色彩,崇尚人類大同的社會理想,討厭整個社會彌漫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和錢權交易、物欲橫流的腐朽空氣,提倡人人平等、互相友愛,而不是自私自利、互相傾軋。“溫左”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主義,既強調群體利益、群體實現,又保持對人性與個性的尊重。“溫左”志在匡扶正義、鏟除不平,提倡、頌揚社會光明的一面,同時也會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評社會的陰暗面。“溫左”生逢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溫左”沖破“主流精英”的話語壟斷、參與公共事務的最好途徑,通過網絡傳媒,將實現與中國社會更廣度和更深度的對接。我認為這是一劑社會改進的良藥。
我喜歡的“溫左”,當是一種浪漫主義的人文情懷與理性精神,具有溫和的、非暴力傾向的性情,是向善的、溫情的、詩意的,有親和力的。“溫左”真正恪守自由主義派常常引用的格言:我不贊成你所說的話,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對待一些重大問題與重大事件,對待一些現實人物與歷史人物,“溫左”與右翼的立場觀點固然相左,即便是“溫左”群體本身,也往往各持己見,并持之以據,持之有理。“溫左”不唯我獨革、唯我獨左,不“黨同伐異”,不做“教師爺”,不對意見稍有不合的博文博友吹毛求疵、無限上綱,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而是追求真理,服從真理,隨時修正自己頭腦里可能存在的某些謬誤與偏見,尊重對手,并從對方那里汲取有益的思想營養。這也是一個人修身養性即人格完善后的心態和處事方式。
“溫左”不喜歡動輒破口大罵,而是有話好好說,有理讓三分,不會一觸即跳,火冒三丈,只要有一點不合自己口味,便要開罵。“溫左”相信 魯迅 先生說的,“辱罵與恐嚇決不是戰斗”。也學魯迅那樣,有時也會發火“罵人”,但也要盡量“罵”得巧妙一些、藝術一些,讓人覺得其實并非在罵人,而是心懷悲憫,微言大義,切中時弊。
“溫左”堅持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記取歷史的深刻教訓,對社會事物的觀察不采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形而上方法。這也就不免要迎受來自兩個極端的夾攻:右的說你太左,左的說你太右;保守的說你太激進,激進的說你太保守;守舊的說你太新銳,新潮的說你太背時……永遠會有人比你更右,也永遠會有人比你更左。(甚或出現下面段子說到的怪圈循環:“你和他講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講法制;你和他講法制,他和你講政治;你和他講政治,他和你講國情;你和他講國情,他和你講接軌;你和他講接軌,他和你講文化;你和他講文化,他和你講孔子;你和他講孔子,他和你講老子;你和他講老子,他給你裝孫子;你也裝孫子,他說你傻子;你真成了傻子,他和你講道理。”一笑。)
“溫左”堅持中庸之道,堅持“中立不倚”,并不是做個保持中立的和事佬、騎墻派,而是剛柔相濟,堅韌不拔,少一些偏執,多一份執著。“溫左”堅持中庸之道,主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包容不同的聲音,和諧相處,而不隨波逐流;還要“攻乎異端”,講點斗爭哲學,批判異端邪說,不讓謬種流傳。“溫左”并不認同“不爭論”、“擱置爭議”、“韜光養晦”。“溫左”堅守信仰,堅守底線,憂國憂民,旗幟鮮明,在事關民族與人民利益的原則問題上,在大節大義上,不調和、不妥協;面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真實性被人為“妖魔化”時,不含糊、不盲從。亂花漸欲迷人眼,山雨欲來風滿樓,何去何從,需要的倒是主心骨。義之所向,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君子節操,是內功,是最有力量的,但同時也可能是最孤單的。亦如有句新格言所說: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曾在網上看到過某一篇人物印象記中有這么一段話:“除了憂郁,他還明亮;除了鋒利,他還溫潤;除了理性與睿智,他還詩意與唯美。”當時,就引得我拍案擊節: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喜歡的“溫左”,看上去也就是這么一個形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