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王洛賓去學校上課,那是初中二的音樂課。他把上午的事兒講給學生聽,課堂上起初是抽泣,后來就變為嚎啕大哭,課無法上下去了。過了一周,又是初中二的音樂課,走進教室后,特別安靜,四十幾個孩子都瞪著眼睛望著王洛賓,班長走到前面鄭重地說:“我代表全班同學,獻給您一件禮物,并保證隨時作您的后盾。”說著雙手遞給王洛賓一把雪亮的童子軍獵刀。王洛賓接過刀,哭了。這堂音樂課又沒上成,但卻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愛國課。
事后,王洛賓遇到賣炸糕的老人,對他說:“您為了我受委屈,我真是過意不去。”老人爽快地說:“這一架還真是打好啦,這幾天一百塊炸糕不到三個小時就可以賣完,大家都認識我,不餓也要吃我的炸糕。也許大家把我的炸糕看成是愛國的炸糕。”王洛賓像頑童一樣調皮地說:“這一架我也沒白打,得到學生的一把獵刀。”說罷,一老一少開懷大笑。
在高粱橋畔,王洛賓認識了許多東北大學流亡到北京的進步學生,他們一起游泳,一起唱《流亡曲》,一起讀小說。讀到《八月的鄉村》中安娜對尚明唱的那首歌,王洛賓被感動了。于是他按照這詞譜寫了歌曲《奴隸之愛》:“我要戀愛,我也要祖國的自由,毀滅了罷,還是起來?毀滅了罷,還是起來?奴隸沒有戀愛,奴隸也沒有自由。”那時,《八月的鄉村》是被查禁的書籍,可是安娜的這支《奴隸之愛》,卻首先在高粱橋畔唱了起來。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王洛賓從北京步行到山西,參加了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創作了《洗衣歌》、《老鄉,上戰場》等歌曲,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1938年,王洛賓和蕭軍、塞克等受組織委派,到新疆工作,中途到蘭州參加了蘭州抗戰劇團。此間,他每走一地都收集、紀錄、整理當地的民歌,創作了《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等至今不衰的經典歌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