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與等級的民主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平會感到憤慨和不解,但沒有多少人會認識這一點:人是講出身的,社會是分等級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會發生變化的,只有當你努力去奮斗才會改變,不勞動不得食,這是真理。奮斗就是民主的一個方式,其中的困難就是民主中需要克服需要斗爭的對手。
出身與等級客觀存在,不容置疑。如果出身貧寒等級低微,自卑不滿都是在精神上自我摧殘。想要改變客觀現實,首先要改造主觀世界 -- 明白自己的現狀,發現自己的優長缺短,借助環境條件和力量,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漸擺脫現狀。即使努力的結果與主觀意愿有差距,畢竟已經有了改善,新的狀態告訴你還要繼續奮斗,每向前邁進一步,就離擺脫現狀的愿望近一步。
有思想的人,具備接受新思想潛質的人,絕不怨天尤人的人,并不懼怕出身貧寒帶來的窘迫,困境對有思想的人是個奮斗的牽引力,困境牽引他走出貧寒和平庸。相反,對出身等級不滿的人會喋喋不休地念叨一生,話說得不少,境況沒有改變一點環境照舊,只是自己老了。
自然界給了不同出身和等級的人不一樣的空間,但卻給了一樣的時間。自然界還算公平,畢竟還是有一樣的東西 -- 時間,公正地布施給不同命運的人們。命運的轉折就在于理性地運用一樣的時間,在一樣的時間里,不懈并且有效地改變固有的命運,實現人生出身和等級的逆轉或者改觀。
有改變有變化就好,有比沒有好。把你的新思想觀念傳下去,世代傳承的目的就是為了出身和等級的最優化最大化,世世相傳,樂此不疲。
(十)
民主與文化的傳統
任何文化有長有短,作為黎民百姓 -- 儒家文化是生存的依據;作為統治者 -- 儒家文化是系統的治國法寶。地位不同,作用不同。 歷代統治者實為推行儒家,而實際為外儒內法,這是一般在認識理解上容易混淆的誤區。
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信條,儒家文化就有君臣父子、仁義道德等等。最民主的時代是諸子百家的時候,其中包括法家,以后就沒有了。不可否認,秦始皇改變并且開創了治國文化。字同文,車同軌,刑同律 ... 這就是中華民族分裂不開的國家傳統。忍是心上懸著一把帶刃的刀,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內涵,怎么理解都可以。
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古語中常有的話,當忍則忍。忍到今天,中國站在世界上有了發言權,中國還要忍,忍的方式方法應當有改變,傳統的忍別人已經很熟悉,所以就要改變。
民主思想的文化體系西方的確最系統實用,在西方各民族中根深蒂固,歐洲才會有四十多個民族國家,才會有國中之國,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才會有封建殘余傳統的皇室存在。有民主意識才會有探索科學的布魯諾、哥白尼等等先驅... 才會有文藝復興,所以西方才能走出黑暗的中世紀。當然也不能忘記忽略阿拉伯人和地區對西方人在科學上的啟蒙和影響,原本阿拉伯地區并不比西方地區差,只因為他們不希望不懂的改變,所以才落后了。
這與同在歐亞大陸的東方中華民族有著根本的區別,因為兩千年前西方沒有秦始皇。中華民族不是靠神來統治精神,而且科學破解不了先人學說的謬誤,只能人對人地指出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實,容易水落石出 -- 不像西方會發生上帝造人、地球中心說這樣的謬誤,容易被科學揭穿后證明其謬誤。
就文字來講,中華民族使用象形文字,是借用和模仿自然界,表現人類活動思維的創造;西方文字可以看作是無中生有的創造,缺乏表現力,文字本身雖不具備魅力,也就是擴大化的結繩記事,但卻具有極大地憑空存在的創造力,這是東西方思維慣性的根本性區別。
古往今來,沒有慈悲的統治者,歷來如此,不值得詬病。因為慈不帶兵,善不理財。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