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我們永遠勿忘國恥
蔡金安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事變79周年紀念日。
79年前的今天,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鬼子在中國東北挑起了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九一八事件爆發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后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日本鬼子素以陰險狡詐著稱,本來是成心想侵略中國,卻偏偏要設計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太不地道。九一八事變也是如此。
9月18日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從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占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余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變發生前,蔣介石于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當時,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戰而退。
蔣介石為什么要這樣做?攘外必先安內也。蔣介石為了一己私利置國家民族大義于不顧,可見一斑。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后,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被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各黨派愛國人士、愛國民眾團體的倡導和響應下,迅速掀起了全國范圍的、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中國共產黨率先發出了抗日救亡的號召。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和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分別于9月20日、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連續發表宣言、決議、告全國同胞書等,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罪惡目的和反動本質,嚴厲譴責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辱國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以武裝民眾的民族革命戰爭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張。中共中央號召全國民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自己武裝起來,“真正地進行革命的民族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中共中央還在有關決議中特別要求當時的滿洲省委加緊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來反抗侵略,加緊組織軍事力量進行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九一八警鐘長鳴,時時提醒我們不能忘記國恥。79年過去了,如今,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早已復活,其亡我之心不死,多年來一直妄圖霸占我國的神圣領土釣魚島等島嶼和相關海域。最近,撞我漁船扣我船長,覬覦我東海油氣田,蠢蠢欲動。面對欺軟怕硬的日本當局,我們再不能像當年蔣介石那樣做縮頭烏龜放敵長驅直入,必須刀來槍擋,給予迎頭痛擊。
九一八,我們要永遠勿忘國恥,銘刻心間!
2010.9.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