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個體的階層流動與社會革命
安慶仁
階層流動包括三種情形,一是由較低的階層流向較高的階層,如農民工變身白領,這種流動西方人稱之為上向流動;二是由較高的階層流向較低的階層,如老板變身乞丐,這種流動西方人稱之為下向流動;三是階層內部的身份升降,如縣長變身縣委書記,或者縣委書記變身縣長 這種在階層內部的身份變化,西方學者稱之為水平流動。
西方學者大多傾向于認為,下向流動會引發(fā)社會革命,不知道這種觀點的根據(jù)是什么。從中國歷史的經驗上看,下向流動幾乎不會引發(fā)社會革命,舉例說,辛亥革命后滿清八旗子弟以及大批的官僚子弟流落街頭,雖然命運的跌宕讓他們不滿,卻沒有激發(fā)出他們革命的斗志,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加消沉、頹廢,就像風中搖曳的燭火,隨著生命能量的快速釋盡,眨眼之間從精神到肉體都徹底的從這個世界上消逝了。
其他朝代也基本大同小異。總體上研究,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起來造反的舊貴族只是極個別現(xiàn)象,而且第一個起來反秦的也不是舊貴族而是貧困的農民陳勝和吳廣,后者起來革命的原因既跟上向流動無關,也跟下向流動無關,而是在階層內部水平流動的結果,即從種地的窮苦農民變身戍邊的兵卒。歷史上,因階層內部水平流動而導致革命的例子不勝枚舉,絕對多數(shù)小規(guī)模的或者說局部的農民起義、工匠造反、士兵叛亂,都跟水平流動有直接關系。
需要加以區(qū)別的是,并非所有的水平流動,都會導致革命,比如廳長變副廳或副廳變廳長,比如講師變教授或教授變講師,比如總編變編輯或編輯變總編,等等,這些變化無論當事人是喜是怒是得是失,依然不失為既得利益的階層角色,而只要屬于既得利益階層內部的一個分子,那么他們寧肯接受或者說容忍個人利益的微量損失,也絕對不會破壞進而還要加倍維護這個現(xiàn)行的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的社會體制和利益分配秩序。
這個現(xiàn)象其實要這樣看才對,即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作為所處時代和所在社會中利益獲得者的權貴階層和中產階層,更愿意讓社會保持一種恒穩(wěn)定的狀態(tài),無論他們對政府說了那些過頭的話,目的只是為了讓這個恒穩(wěn)定的狀態(tài)永遠的延續(xù),絕不代表他們真的要打算推翻和反對這個體制。美國社會就是個活教材,資產階級的批評家們罵起政府來毫不留情,苛刻的言辭近乎雞蛋里挑骨頭,然而這卻不是說他們真的反對美國政府和美國的社會制度,而是希望美國的政治家們能夠更加負責任的為權貴階層和中產階層服務。
中國也不外如此,不久前,中國一位社會批評家其文章的標題可謂開宗明義——《從法律上說任何革命都是非法的,而罷工是合法的》,從文章的標題,我們一眼就能窺見這位作者的階層身份,也許不是權貴階層,但肯定是當今社會體制和利益分配秩序的獲益者,否則他的身份若是普通工人、農民,那么對革命就不可能如此反對,反過來看,他所以支持工人罷工,并不代表他真心的關心工人的生存狀況,他只是擔心長久的高壓,會激活工人們骨子里造反的欲望,從而葬送掉這個讓他受益良多的社會體制和利益分配秩序。
這位社會批評家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雖然他不愿意承認社會革命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但事實上他已經看懂了,底層社會的水平流動,是誘發(fā)社會革命的根本因素,尤其是隨著火車涌入城市的農民工大軍,跟明朝末年逃入商洛山中燒炭維生的失地農民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如果統(tǒng)治者措施不當,這些在生死線上左右徘徊的農民,隨時都有可能揭竿而起,并在很短的時間里像野火一樣燎原。
歷史其實在反反復復的告誡后人,底層社會潛在著巨大的革命熱情,當?shù)讓由鐣乃搅鲃诱w性的向好的方面發(fā)展的時候,生活的情趣就會逐漸取代革命的激情,正因此我們才看到,歷史上的每一個王朝,在其建立之初的幾十年里,社會越來越安定,直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但是反過來,當?shù)讓由鐣乃搅鲃诱w性的向壞的方面發(fā)展的時候,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就會逐漸增多,直至盜賊蜂起,匪患成災。
社會發(fā)展到這個階段,王朝其實已經進入末世,但是這并不證明,這個王朝就會被農民起義推翻,因為要推翻這個王朝除了要具備以上因素即底層社會的水平流動整體性的向壞的方面發(fā)展,還需要另外一個因素即上向流動處于停滯狀態(tài),用通俗的語言闡述,社會進入世襲時代,底層社會那些富有遠大志向的人,在體制內找不到任何能讓自己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毋庸置疑,這些人就必然的要通過體制外的渠道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些人都是誰呢,有名有姓的有:張角、黃巢、朱元璋、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為了節(jié)省篇幅,這里僅舉一例,張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人,史書上說,張角博學,有濟世救民之志,問題是東漢末年朝政黑暗,賣官鬻爵是普遍現(xiàn)象,仕途已經完全被官僚階層和商賈地主們壟斷,窮人家的孩子即便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四處碰壁的張角,就這樣一咬牙,選擇了體制外的方法——造反。
事實上,孫中山起來造反也是這個原因,孫中山原名孫文,1894年春孫文上書李鴻章并偕同陸?zhàn)〇|遠赴天津求見,一者希望李鴻章接受他的改革建議,二者希望李鴻章招賢納才。然而傲慢昏聵的李鴻章,即沒有接見孫文,也沒有看他的改革建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孫文一個華麗的轉身去了檀香山,就此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革命序幕。
現(xiàn)在來分析,倘或李鴻章能像歷史上那些圣主明相那樣紆尊降貴,見上孫中山一面,然后在朝廷里哪怕安排一個不是多么讓孫中山滿意的官職,那么辛亥革命也許就不會發(fā)生。前邊曾講過,大規(guī)模的社會革命的形成,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底層社會的水平流動整體性的向壞的方面發(fā)展,二是上向流動處于停滯狀態(tài),只要這兩個條件有一個不具備,疾風暴雨般的社會革命就不會出現(xiàn)。
悲哀就在于,滿清末年,這兩個條件恰恰就同時出現(xiàn)了,其一、生存狀況日趨惡化的底層社會造反的情緒日趨強烈,而且局部的小規(guī)模的造反一直都存在著;其二、頭腦里潛藏著扭轉乾坤智慧的偉大人物,急于要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而體制內又不能提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可能性,那么很自然的,他就會把目光投向造反愿望日趨強烈的底層社會。
西方國家的社會革命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發(fā)生的,不過今天的西方社會卻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第一、盡最大可能保持底層社會的水平流動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讓美好的生活情趣消弭埋藏在層社會心底里的革命激情;第二、盡最大可能的保證上向流動渠道的暢通,哪怕是生在貧民窟里的孩子,只要他有改變命運的愿望,社會就要做到人盡其才。
客觀的研究,在一個利益世襲的社會,任何出生于底層社會的英才,都是這個社會最危險的負面因素,當這些人忍耐達到了極限或這說走投無路的時候,社會革命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這個現(xiàn)象正是我們慣常所講的“時勢造英雄”,也就是說,社會在客觀上給他們提供了成為英雄的機會,而無論他們失敗與成功,對這個社會的既得利益階層而言,都是一次曠世的在災難。回頭吧,朋友,回頭是岸。
2010-08-25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