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邋遢道人;關于“50后”和“80后”
看了邋遢道人的《50后的人還是比80后的人活得有滋味》的帖文之后,筆者心中亦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對于是否 “活得有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50后”大多數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都屬于計劃經濟那個年代。那時候,雖然生活物資沒有今天這么豐富,但是人們的衣食住行包括教育和醫療有社會保障,沒有后顧之憂,且精神生活充實。所以,人們(大多數人)感到幸福。當然,也有人感到不幸福,例如地富反壞右,他們屬于專政的對象,即便如此,他們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50后”大多數人都經歷了上山下鄉。對于那段艱苦生活,有人以苦為樂,以苦為榮,認為是人生的寶貴經歷;有人卻認為是“變相勞改”,不堪回首,悲悲切切;世界觀不同感受和結論自然不同。
帖文說,“80后”的“多數男人都有這樣的尊嚴:一不能老讓父母養活自己,二是有本事養活老婆孩子。”
當今社會,在城里工作的“80后”大多數年輕人,月收入千八百元,除去生活費用基本所剩無幾;如果失業,生活則更加艱難;父母不養活他們又能怎么辦,他們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更不要說養活老婆孩子。一個人連基本生存都難以維持,哪里還有什么“尊嚴”!
“50后”和“80后”的提法并不嚴謹。不嚴謹是這種叫法模糊了窮人和富人的基本劃分,也就是階級的劃分。當然,如今的“和諧社會”,有些人不承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盡管他們階級斗爭“那根弦”一直繃得很緊。
在“50后”人群當中,有各級官員,有大小老總,也有下崗工人和失地農民。在“80后”人群當中,也有官員,也有老總,還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工。“80后”的官員和老總,不需要父母養活,并能給老婆孩子帶來“幸福”,他們活得很有“滋味”很有“面子”很有“尊嚴”。
帖文說,“50后”在那個年代“活得有滋味”。可是,有的“50后”活得更有“滋味”。誠然,這樣的“50后”人數很少。相對“50后”少數活得更有“滋味”的人,“50后”大多數人活得“滋味”就清淡許多。那個年代,由于實行“八級工資制”,由于有人阻撓限制資產階級法權,事實上形成新的等級制;那些大官家的子女相對工人農民家的子女就活得更有“滋味”。
筆者上中學時,午休時間短,學生們大多帶飯。班上有兩個市領導的子弟,他們的飯盒里就多是細糧(諸如饅頭和大米飯),經常有肉,因為他們老子享受特殊待遇,他們也就跟著“借光”。而工人農民子弟的飯盒里,多是粗糧(諸如苞米面餅子、苞米楂子和高粱米),很少有肉,因為他們老子沒有特殊待遇,自然無“光”可“借”。市領導的子弟住在“市委大院”,家里房子大,有的還獨家居住小樓。一些同學羨慕他們有“光”可“借”;羨慕中隱含著嫉妒。
筆者曾在一所大學工作,所接觸的工農兵學員中,有一位“50后”部隊學員,她的父親是軍長。這位學員初到學院時不會洗衣服,說在家時這類活兒都是保姆做。洗衣服也許就是保姆的工作。可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姑娘,又是穿軍裝的人,從來沒洗過衣服,不能不使人聯想到高貴的“公主”。既然是大官家里高貴的“公主”,自然比百姓家里卑賤的丫頭活得更有“滋味”。
正義如此,毛澤東才發動文革,才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
“80后”大多數年輕人,畢竟沒有經歷過基本屬于人人平等的計劃經濟年代。他們生不逢時,偏偏降生在這個弱肉強食這個由金錢與權力主宰的社會。存在決定意識。他們中間所以有人產生認識上的“錯位”,究其原因在于當今社會。
筆者以為,對“80后”大多數年輕人的遭遇寄予同情,對他們與命運抗爭給予支持,幫助他們思想“復位”,是“50后”大多數老年人的責任,尤其講清楚使他們“活得很沒勁”的緣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