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思考研究·
深刻變革中如何破解社會矛盾? | |
| |
| |
文字整理:祁鵬宇
光明網 | |
賈建芳(右)在光明網進行訪談。祁鵬宇攝 編者按 沒有哪場變革比現在的這場變革更深刻更廣泛 光明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當中,每一次新理論的提出都與社會的現實一些情況緊密相連的。那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基于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實提出來的呢? 賈建芳:用我們文件中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時期。實際上就是說,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盡管有許許多多的大的變革,但是沒有哪場變革比現在的這場變革更深刻更廣泛。為什么這么講?因為這樣一場變革,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在的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 比如現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過去任何時候沒有的,我們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市場化進程,帶來空前的生機和活力,但是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問題。市場化引起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這個結構的變化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就是激發了我們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帶來了中國社會這么快速的發展。但是,市場經濟天生就有一些問題,比如貨幣拜物教,比如市場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實際上我們都已經有感覺了。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有十多年的時間,正式提出來是1992年,而西方少說也用了一二百年的時間來完善市場經濟,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肯定是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起來。現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應該說還是有,甚至在有的地方、有的領域、有些人的頭腦里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目前可以說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一些問題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時期,帶來各個方面空前未有的問題。 像經濟領域里,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官商勾結、錢權交易、壟斷經濟啊,一些不好的經濟現象,可以說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在政治領域里,全黨全國人民切齒痛恨的一個問題就是錢權色的交易,也是比較突出的。在社會生活領域,我們看到的一些問題就是社會不斷地分化,過去那種人們習以為常的格局基本上被打破了,有的人地位上升了,有的人下降了,在這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公平、不正義的東西出現,導致人們在過上了好日子的情況下,不安全感、不公平感、不幸福感實際上也在凸顯。這就是我們社會不和諧的一些方面,有時還會出現一些比較尖銳激烈的矛盾,甚至會出現一些群體性事件。 社會轉型是由市場化推動的,包括工業化、城市化、社會化、國際化、社會分化、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文化多樣化等,是這些“化”的一個整合過程。這些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有前車之鑒,有經驗教訓。這些“化”有規律可循,我們正在認識這些規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由知之不深到知之更深。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們還有很多的規律沒有完全認識到,更沒有把它很好地跟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光明網:社會矛盾凸顯的原因是什么? 賈建芳: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無非就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和主觀方面的原因。 從主觀方面來講,我們的執政黨、我們的政府和我們的社會公民,對這樣一場變革都有些準備不足,我們的行為,我們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還有我們所使用的權力,和現實要求沒有完全相適應,有的甚至走極端了,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把問題的原因僅僅歸結為主觀方面的話,我們就不是用唯物史觀來看問題了。如果用唯物史觀來看問題,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該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根本的是要看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這樣來看,客觀原因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它是由市場化推動的,因此最深層次的變革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一方面帶來整個社會結構的轉型,另一方面也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 和諧社會理論主要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理論 光明網:剛才講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原因,請說一說它的理論依據。 賈建芳: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當然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淵源。但是,我們黨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主要是遵從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人的解放條件的學說。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所面臨的解放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實現人的這種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的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人的解放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可能不斷得到了解放,同時社會各個方面又會給人附加新枷鎖、新的束縛。 人類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資本主義為人的解放和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這是得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塊基石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盡管比過去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有利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但是,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可克服的矛盾,這些矛盾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就揭示了商品、貨幣、資本所掩蓋的人與人間的關系,也就是資本的占有者與雇傭勞動者之間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壓迫和被壓迫、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 在馬克思那兒,“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意思。我們是在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礎跟馬克思恩格斯預想的未來社會的物質基礎、國際環境、文化條件等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這樣一個美好的社會理想,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追求。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和諧的基本理論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 社會不和諧的根源是利益關系失衡 光明網: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轉型期,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還難以完全均衡,應該如何促進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的和諧? 賈建芳:社會不和諧的原因固然很多,如果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的話,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利益關系失衡。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跟他們的利益相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讓自己出丑。所以,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利益”。過去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個人服從集體、服從國家,這是沒有問題的?,F在我們承認個人的利益,而且要盡量創造好的條件不斷的地滿足、維護、實現個人利益,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宗旨,這是非常明確的。 既然不和諧的最深層的原因就是利益關系失衡,那么,要促進社會和諧,就要平衡這種利益關系。所以,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問到根上了。怎么使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平衡,達到社會的和諧?我們認為主要是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可以說這是一個根本的保障。 公平正義是一種配置權利和責任、義務的合理規則。這個規則是什么?我們的社會學者已經把這個規則解讀得非常清楚,認為至少有四個規則。第一個規則是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包括每個人的公民權,尤其是知情權、參與權、收益權、使用權等。第二個規則就是機會平等,在起點上和過程中給人們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機會、公平的體制等。第三個就是按貢獻分配的規則。我國實行按勞分配或者按要素的貢獻分配,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分配秩序有點混亂,有的人甚至說是不是按膽量分配?是不是按權力分配?是不是按崗位分配?,就是說社會出現種種疑惑。第四個規則就是社會調劑。比如有一塊蛋糕,我們想把它平分,因為你跟我出了一樣的錢、一樣的力,應當一人一半。但是真正分的時候可能切割得不均等,不均衡。那有什么辦法解決呢?就是把大的一塊切一小塊補到這個小塊上,實現比較均衡。這就是一種調劑。我們剛才說的四條規則應該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缺一,這個社會可能有失公平正義,如果四個都缺的話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問題。目前來看的話,這四個方面都不盡完善。 要解決利益關系均衡的問題,就要把這四條規則體現出來。當然,我們說的是一種平衡,不是平均。 主持人:姚源 文字整理:祁鵬宇 |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