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數量化分析模型[①]
(黃鳳琳,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一 模型意義:以人類DNA(可換算成氨基酸或淀粉。淀粉為宜)為1或量化單位——主體同一性的外部聯系或人類生物性基礎
主體同一性(社會存在的第一本質:合作。合作表現為主體實踐的平方效應或人類DNA的平方效應。效應的根本原因是實踐反映物即知識的共享(人類DNA自我保持的能力表現為知識的積累深度。換算成氨基酸或淀粉,可理解為人類從大自然中獲取維持自己DNA的必需物質氨基酸或淀粉的能力),即某個體主體的實踐反映物能共享于其他個體主體,從而出現乘數效應。當合作達到最完善的程度時,個體主體的實踐反映物會全部共享于其他所有個體主體,即出現平方效應。影響完善程度的原因是主體差異性即主體間的剝削所致)。設一定知識積累深度條件小,人類可獲取自己DNA的必需物質淀粉的量為Z。
主體差異性(社會存在的第二本質:(國家間/階級間等等,統稱為主體間)剝削。)。人類社會的主體性差異結構阻礙了合作的平方效應。原因是不能保證全部主體都參與創新實踐。結果是小于平方效應的乘數效應。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主體性差異結構是不同的。為方便分析,這里只設兩個差異主體,X和Y。差異性表現為競爭所有的淀粉量不同,優勢主體多,劣勢主體(被統治階級,被政治/經濟殖民國家。)少。設A為兩個主體間調和主體(如國家)獲取淀粉的能力。則X+Y=Z X*Y=A
二 賦值分析:設Z=10
1,X=1,則Y=9。 那么 A=9
2,X=2,則Y=8。 那么 A=16
3,X=3,則Y=7。 那么 A=21
4,X=4,則Y=6。 那么 A=24
5,X=5,則Y=5。 那么 A=25(X=Y,說明影響合作達到最完善程度的原因消失,即平方效應。前面四項都為乘數效應)
上述意義在于,主體間轉移一定的價值或淀粉,所實現的調和主體的主體性的增長。主體間轉移淀粉的多少,取決于調和主體的外部聯系(如國際自然分工實踐能力)。
可以看出,主體間差異越小,轉移一定量時,所實現的調和主體的主體性的增長遞減。
用B表示主體性調和主體的主體性差異的系數Y-X/X*Y。
A1-1+A1*B=A2 表示主體性差異的改變B,則調和主體主體性的增長或減少量。
調和主體若有多個差異性主體,則按X+Y+。。。=Z X*Y*。。。=Z類推。主體性差異系數也可以算出
三 模型應用:A,可以由GDP等代替,但可能要以實際購買淀粉的量核算。
X和Y,則難以知道。不過在A已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一定時期數次可測算的主體間的轉移淀粉的量,所致數次A的增長量。從而算出X和Y,甚至Z等等。
此模型理論上可用于計算任何制度(包括調和主體間的戰爭或調和主體內部的革命等調整制度的非制度形式“同意”及其他制度形式的“同意“)的實施對于調和主體中主體間差異性結構及調和主體的主體性的增長量的計算。這個模型很簡單,應用起來,可以想象是很復雜的。難點是實際調和主體的主體性差異結構是很復雜的,還要理清調和主體可能隸屬于其他更大范圍主體的主體性的分有,測算也很復雜。
向馬克思和凱恩斯致敬。
建議讀者結合《國家原理》,《經濟的三重根或經濟學原理》和《科學學學派對人類。。數量化分析框架》理解。
( 2010年8月18日 )
參考文獻:
[1] 黃鳳琳,《知識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2] 黃鳳琳,《科學學原理草稿》,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3] 黃鳳琳,《社會科學學原理》,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4] 黃鳳琳,《國家原理及當代中國國家性質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5月。
[5] 黃鳳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6] 黃鳳琳,《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學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7] 黃鳳琳,《哲學的三重根或哲學學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8] 黃鳳琳,《經濟的三重根(或經濟學原理)及當代中國經濟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6月。
[9] 黃鳳琳,《社會科學的兩重系統風險及其規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8月。
[10] 黃鳳琳,《傳統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是某國家主體認識關于社會存在的F()<1的知識體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年8月。
[①]說明:作者的《科學學原理草稿》是擬完成的《科學學原理》的一個草稿,是曰《科學學原理草稿》,10萬字,已發表在作者在科學網的博客上,博客名稱即“科學學原理草稿”。《草稿》所涉內容較多,但自成體系。《經濟的三重根及當代中國經濟分析》,《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學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識原理》,《國家原理及當代中國國家性質分析》和《社會科學學原理》可以當作是《草稿》的導讀。《草稿》將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學之學的著作,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所有科學將在其基礎上踏上自覺“科學”之路。《經濟的三重根及當代中國經濟分析》,《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學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識原理》,《國家原理及當代中國國家性質分析》和《社會科學學原理》也已發表在該博客上。讀者最好是能將他們聯系起來閱讀,以成體系性理解。
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科學學原理草稿”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