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避免四個誤區
孫亮
誤區之一: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同于“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本身并不能說明它已經為普通大眾所掌握。應該說,人民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論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還可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解,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須有一個“大眾化”的過程。因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創造者是人民,只有人民群眾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才能不斷向前推進。
誤區之二: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等同于“庸俗化”。這在當前的理論界研究中十分突出,其理由在于,作為一種以資本邏輯審視當下的社會批判理論、以實踐邏輯引領當下社會發展理論、以解放邏輯為原則高度下對其他社會思潮進行批判性“互動”的馬克思主義,怎么能夠“大眾化”呢?不要說普通大眾難以去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就是專業工作者都難以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庸俗化”論者所擔心的是“大眾化”會損毀馬克思主義本來面貌,造成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怎樣“大眾化”的確是一個難點,但不容回避。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的,辦不到。……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多寫出優秀的“通識教材”。
誤區之三: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動態生成”等同于“靜態完成”。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首先是一個大眾化的過程,即在先進的知識分子中廣泛傳播并得到認同、被接納后逐步向工農大眾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創始者身體力行,艱辛努力,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道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創新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階段。毛澤東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要求,并采取多項措施,引導干部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遇到新問題等都內在地要求馬克思主義不斷地中國化和大眾化。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看作是一勞永逸地完成,是以終結論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勢必葬送馬克思主義。
誤區之四: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等同于“教條化”。一種理論的迅速普及,一般來說要將該理論進行體系化,并概括為幾種原則、幾點范疇、幾條原理。這種做法是常有的,而且非常有效。正是基于實踐的品格,馬克思從來不以一個“純粹學者”介入到社會現實中去,體系化是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了宣傳與普及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快速成為工人階級的理論武器而做出的理論概括。但是這種體系化也同時帶來了將馬克思主義簡單化的問題,比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種簡單化不能說是錯誤,但問題在于如何將理論引向深入。“教條化”就是拒絕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簡單化的態度。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