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的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于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按照辨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爭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在形而上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剝削,資本主義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隸社會里,甚至在原始社會里,都可以找得出來,而且會要永遠不變地存在下去。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于滅亡的東西。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展的飛躍,不能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而使人民獲得政權。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點評:佛家遵循“三法印”,見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道家偏好自然觀,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毛主席踐行“矛盾論”,認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辨證法的最根本法則”。佛祖喜好出世哲學,老莊喜好忘世哲學,主席喜好奮斗哲學。非奮斗,不能認識世界;非奮斗,不能改變世界。美好世界靠奮斗才能得到,幸福人生也是如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