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關毛澤東軍事謀略的書籍出版了不少,其中影響甚大者當為香港劉濟昆先生所著《毛澤東兵法》。1984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世俊、楊先舉、覃家瑞三人合著的《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據我所知,大概是我國大陸較早將《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結合研究的專著。同時,許多企業家也紛紛將《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毛澤東軍事謀略運用于商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國人談起毛澤東軍事生涯,往往津津樂道其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但是,真正精彩之處還在于策劃。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論槍法實在不敢恭維,若論策劃卻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絕。如果認真拜讀毛澤東軍事著作,研究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國軍事戰爭史,就會發現毛澤東軍事策劃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堅實的科學理論根據,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并經過戰爭實踐檢驗的軍事科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研究策劃本源當與軍事關系最為密切。毛澤東軍事策劃理論對指導今天的策劃理論研究與實踐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理論價值。水有源,樹有根。研究毛澤東策劃理論就有必要尋根探源。依我所見,毛澤東軍事策劃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即:戰爭實踐、前人的軍事思想和唯物辯證法。
(一)主要來源之一:戰爭實踐
毛澤東原為一介書生,如何能成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呢?
戰爭實踐使然。其較早接觸軍事是在一九一三年就讀于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時,其中的“修身”課即由楊昌濟先生任課,當時的課堂筆記就記有關于用兵之道的文字,既有孫子兵法之言,又有楊昌濟先生論兵之道,這些可以說是用兵啟蒙吧。
后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著中就學習和掌握戰爭規律時說道:
“一切帶有原則性的軍事規律,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關于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這些過去的戰爭所留給我們的血的教訓,應該著重學習它。這是一件事。還有一件事,即是從自己經驗中論證這些結論,吸取那些用得著的東西,拒絕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東西,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這樣做,我們就不能指導戰爭?!?/p>
他還說道:“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毛澤東不但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一九二七年,他組織發動了著名的“秋收起義”,隨后率軍去攻打長沙,因形勢不利,而且起義隊伍又不穩定,遂又集中各路起義隊伍于文家市,指出必須改變戰略,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發展壯大自己。后移師到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從秋收起義到三灣村,期間打了幾仗,多為失利,這使得毛澤東不能不深思其中原因。其實,當時隊伍中還存有打大中城市思想,而隊伍內部人員成分又太復雜,還有各種思想存在,舊軍隊中的壞習慣還影響著官兵關系等等。
針對這些情況,毛澤東及時進行總結,對隊伍進行了整編。這就是史稱的“三灣改編”。
要想“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就必須實現“黨指揮槍”,于是才有了“支部建在連上”這一黨指揮槍的組織形式,才有了官兵一致、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形成了軍隊組織管理模式的基本雛形。隨即毛澤東又總結了攻打大中城市失利的原因:攻打大中城市,是以卵擊石。因為城市是敵人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敵人力量強大,紅軍力量弱小,還不足以與之抗衡。而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恰恰可以被利用,使弱小的革命武裝力量得以隱勢藏形,養精蓄銳,逐步發展壯大。
經過“三灣改編”,毛澤東將三個團的兵力整編為一個團,僅為一千余人,開上了井岡山。一九二八年春,與朱德率領的也是攻打城市不利,不得不到處轉移的部分“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毛澤東打定主意要做“山大王”,而且是革命的“山大王”,明確提出: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經過十余年不斷探索,毛澤東深知,中國作為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農民的問題處于極重要地位,而其中關鍵問題就是土地問題。農民占當時人口的絕大多數,屬社會底層,是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主要政治力量,應開展土地革命以動員、發動農民積極參加、支持革命武裝。
于是,毛澤東就在井岡山真的做起了“山大王”,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組織得到土地的農民成立赤衛隊。得到土地的農民自然不愿再失去土地,十分擁護自己的“山大王”進行革命戰爭。就這樣,井岡山根據地的廣大民眾,在毛澤東指揮下,憑險據要,采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O年三年時間,多次粉碎周邊軍閥的“進剿”、“會剿”。結果是:紅軍被軍閥越“剿”越多,越“剿”大,到一九三O年十月,紅軍竟然壯大到兩個軍,約計四萬人。其后,毛澤東再接再厲,走下井岡山,擴大地盤,建立了以江西省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看到毛澤東的紅軍地盤日益擴大,如坐針氈,,必欲去之而后快,于是乎,挾蔣馮閻大戰得勝之余威,對紅軍進行“圍剿”。從一九三O年十月至一九三四年十月,在四年時間內,前后四次“圍剿”根據地,動用了累計約一百一十萬眾之軍隊,規模一次大過一次。但是,沒料到毛不是“吃素”的,他采取誘敵深入、機動靈活、相機殲敵的打法(畢業于日本軍校的蔣先生未曾領教過,有的甚至是聞所未聞),在根據地廣大民眾支持下,總體動員,全民皆兵,粉碎了蔣的前四次“圍剿”,紅軍殲敵三十二萬,根據地擴大到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到三百萬,紅軍人數則達到了三十萬,真是戰果累累。而蔣介石面對足智多謀的毛澤東這個對手,不得不嘆曰:“剿匪之難,甚于大戰?!边@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蔣一開始就輕看了毛澤東的軍事才能。
通過戰爭實踐,毛澤東深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在抗日戰爭時揮筆提曰:“兵民乃勝利之本”。其后,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大打人民戰爭牌,“陷敵人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屢屢得手。解放中國大陸后,他在為上海南京路上好八連賦詩《八連頌》中豪氣十足地慷慨而歌:“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毛澤東對打仗是很用心思的。因為戰爭是最現實、最殘酷的,來不得半點馬虎,“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彼?,非經戰爭實踐不足以成為軍事指揮家。
現代商戰中一提及策劃,有的人就片面大喊“創意”,與人聊起來往往是“腦瓜一拍,計上心頭”。其實,創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中固有的,只能從實踐中獲得所謂“靈感”,真的別無捷徑可言。實際就是要多做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否則,策劃創意便會無策可劃,無意可創。我認為,研究策劃,讀一讀毛澤東的哲學著作《矛盾論》、《實踐論》還是頗有啟發意義的。
(二)主要來源之二:向前人學習,古為今用
毛澤東不但重視實踐,也很重視向前人學習,向古人學習,在軍事策劃謀略方面也可以說是“古為今用”的楷模。毛澤東愛讀書天下盡知,他對古代兵法和戰例也研讀頗具心得,尤其是對《孫子兵法》研讀更有見地,可以說是“師古有化”的頂級高手。
《毛澤東兵法》作者劉濟昆先生說道,毛澤東兵法是對軍事科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如果說《孫子兵法》講的是“以強勝弱”,那么,毛澤東兵法講的則是如何“以弱制強”。
毛澤東在其軍事著作中應用了許多前人的軍事計謀和戰例,既有以弱勝強,也有以強勝弱。他較為推崇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觀點,并進而將之引申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強調對機會的把握,要求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去對待知己知彼,以充分發揮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爭取勝利的目的。毛澤東在其所著軍事著作中引用過諸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逸待勞”、“誘敵深入”、“后發制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兵不厭詐”、“審時度勢”、“以一當十”等用兵計謀,并列舉古代典型戰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吳魏赤壁之戰、晉秦淝水之戰等等。由此可見,毛澤東既重視研讀前人軍事理論,又重視研究古代戰例,更強調結合實際進行總結,以探討其中的規律性。
比如“以一當十”,原意是之一個士兵可以抵做十個士兵,用以形容軍隊士兵士氣高昂,作戰勇猛。毛澤東對此做了進一步發揮:“以十當一”。當時,毛澤東所領導的紅軍還較為弱小,面對強大敵人,只要堅定信心,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作戰要以一當十,發揮勇猛頑強,不被強大敵人所嚇倒的作戰精神;在戰術上重視敵人,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十當一,堅決、徹底、干凈地消滅敵人。
毛澤東以其軍事實踐證明,中國軍事策劃理論源遠流長,先人們所留下的豐富策劃遺產需要我們去研究總結和科學地繼承,以豐富和發展現代策劃學理論,但在這一過程中切忌“師古不化”,而應“師古有化”,已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三)主要來源之三:唯物辯證法
毛澤東不僅善于“古為今用”,而且還善于“洋為中用”和“推陳出新”。
唯物辯證法是從歐洲“進口”而來的“舶來品”,其發明人是卡爾·馬克思,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毛澤東認為它對認識客觀世界,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很有用處,便毫不客氣地實行“拿來主義”,并用“實事求是”這一成語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毛澤東正是運用唯物辯證法這一利劍,剖開戰爭表象,總結出許多帶有規律性的軍事理論。毛澤東說道:“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p>
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看似矛盾,實則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既矛盾又統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立統一。不能或不會有效保存自己,就有被對手消滅之可能;保存自己是為了消滅敵人,只有盡可能消滅敵人,才能更有效地保存和發展自己。
正是基于“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一基本原則,毛澤東對各種戰略戰術及策劃謀略做了不少的論述,如:戰略與戰術、運動戰與游擊戰、進攻戰與防御戰、持久戰與速決戰、外線作戰與內線作戰、兵力的分散與集中、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統一戰線與獨立自主等,再如:以一當十與以十當一、寸土必爭與寸土不爭、進攻與退讓、誘敵深入與長驅直入、窮寇勿追與乘勝追擊等等。正是在這一基本原則上,毛澤東在中國的軍事大舞臺上,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演繹出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令人嘆為觀止戰爭活?。?/p>
最能證明毛澤東軍事策劃成就的扛鼎之作當推《論持久戰》,它可作為經典策劃教科書和“策劃書”的文案范例。這篇軍事著作發表于一九三八年五月,當時正值抗戰初期,毛澤東對抗戰應是持久戰作了詳盡論述,對每個戰略階段應采取的戰略戰術進行了策劃式論述。此后的八年抗戰史及其結局充分驗證了《論持久戰》的英明與正確,里面閃耀著唯物辯證法智慧的光芒!抗戰初期,毛澤東的老對手蔣介石了解到這篇著作的內容后,也不得不接受持久戰的觀點,并據此提出了“以時間換空間,集小勝為大勝”的持久戰看法,并由其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將《論持久戰》作為抗戰必讀之書。
毛澤東運唯物辯證法來研究軍事規律,指導戰爭實踐,從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真是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在這一點上,毛澤東不愧為是“拿來主義”的榜樣和“洋為中用”以及“推陳出新”的身體力行者了。
毛澤東軍事策劃之源表明,軍事策劃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應該善于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去把握其規律性,學習和掌握古今中外適合于自己特有情況的規律性的東西,從實際出發認識和解決問題。
http://h.uang339.blog.163.com/blog/static/378065852008112611157929/
(注)此文發表于《中國策劃》2001年第4—5期,題目略作修改。
修改于2008.12.2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