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興華: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前30年和后3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系。應當肯定,前3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后30年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和經濟的基礎。盡管改革開放前在理論和實踐中犯過“左”的錯誤,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造成了損失,但是不容否定這一時期各方面的巨大成就: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即消滅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永遠結束了近代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窮苦農民翻了身,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勞苦大眾揚眉吐氣。工人不再受中外資本家的壓迫,即使在民族資本的企業中,工人有權對資方進行監督,要求資方遵紀守法,不能隨意剝削和解雇工人。貧苦農民也擺脫了地主的剝削。1953年春,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我國大陸普遍實行了土地改革,全國3億多農民分得了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取消了過去每年向地主繳納三千萬噸以上糧食的地租。工人與貧苦農民群眾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的空前提高,煥發出生產勞動的巨大積極性與創造性,起到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在經過長期的日軍侵略戰爭和國內戰爭,使我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只經過三年,我國的經濟就恢復到戰前的最高水平,并勝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在前30年中,我國的經濟和各方面的事業獲得舊中國無法比擬的快速發展。新中國建立前夕的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不過15.8萬噸,生鐵25萬噸,原油12萬噸,水泥66萬噸。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僅占12.6%,農業和手工業占絕大部分比重。我們造不出一輛汽車,造不出一輛拖拉機,更造不出一輛坦克和飛機。我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在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封鎖的國際環境下,主要靠自力更生和部分靠國際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生產條件獲得了發展與改善,大規模興修水利設施,發展農業機械,增加農村用電和化肥農藥,改進耕作制度與方法,使農業生產獲得了顯著發展。從糧棉產量來看,1978年比1949年分別增長1.7倍和3.9倍。我國的工業獲得更快的發展,建立了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如汽車、拖拉機工業等。其它工業如鋼鐵、電力、石油、煤炭、化工、機械、輕紡等工業部門的產量大幅增加。全國工業企業達到35萬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3200億元,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固定資產的25倍。1952-1978年,工業發展年均增長11.2%,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1%.處于世界經濟增長的前列。
我國的科技事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原子彈、氫彈、導彈試驗成功,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和回收以及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也獲得成功。 記者: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錯誤和發生的問題,應當如何正確看待?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
衛興華:不可否認,改革前30年中,我國在理論和實踐中 ,出現過“左”的錯誤,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從1957年開始,政治上的‘左’導致1958年經濟上搞‘大躍進’,使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人民生活很困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37頁)。二是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宣傳“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這種“荒謬的理論導致中國處于貧困停滯的狀態”(同上,第228頁)。總之,大躍進、刮共產風、追求“一大二公”的單一的公有制、搞人民公社化、文革10年“四人幫”的破壞,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的出現與“左”的錯誤有關。而且,將近10年,經濟沒有增長。從統計資料來看,以1952年的國民收入為100,1959年為202.1,而1968年反降為200.4。因為“大躍進”后的調整期即1960-1962年和“文革”中的1967-1968年,共5年的經濟增長為幅度較大的負數。如果沒有這種失誤,我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可達8%以上。我國經濟總量可以增加一倍。同時也可看到,由于我國生產力特別是農村生產力十分落后,再加上后來搞“左”的一套,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全國特別在農村,在改革開放前夕,還存在大量溫飽沒有解決的貧困人口。
另外,改革前僵化的經濟體制,使企業缺少活力,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它在新中國建立后的前期階段,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生產力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完全否定和批判它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指令性計劃經濟的弊端主要是對企業統得過死、企業沒有自主權和自主錢,因而缺少生機盎然的活力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這種弊端的體制性原因,就是陳云同志1979年所提出的: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而沒有市場調節這一條。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與前述經濟工作中的失誤是不同的問題。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記者:改革開放前、后三十年的關系應當如何正確把握?
衛興華:需要正確看待兩個方面的關系。一個方面是前30年中成就與失誤的關系。既不應通過突出和放大失誤的消極后果否定前30年重大成就,甚至將前30年妖魔化;也不應只強調成就而諱言失誤,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失誤所造成的嚴重消極后果和經濟政治的損失。
另一個方面是前30年和后30年的關系。要看到前30年的發展為后30年成就奠定了政治和經濟的基礎:獨立自主高度統一的新中國的存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比較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的建立,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大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國有企業為我國的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國有企業在前30年的發展中,利潤率是相當高的,而利潤和折舊費卻要全部上交。它為國家建成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用事業設施,都為改革以來新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搭便車所利用;國有企業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本應由社會承擔的諸如職工養老、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保障事業,全由國企負擔,竭澤而漁的傳統體制并未給企業留下保障基金。再者,稅負不公平使國企負擔畸重。對“三資”企業長期實行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對私營企業也有照顧。致使國有工業企業提供的稅收占全部工業稅收的比重,遠遠高于其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改革以來,國企的絕對數大幅下降,大量國有資產合法或非法地流入私人手中,達萬億元以上。這也是國有經濟為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付出的成本。
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構建與發展,是以前30年建立和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的。同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的存在和發展,是以改革前建立和發展的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為基礎的。記者:顯而易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請您為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巨大的成就,并評析一下新中國60年來的經濟發展和經驗。
衛興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舉世矚目的,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2億元增加到300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14倍。年均增長9.8%,是同期世界平均經濟增長率的3倍多。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近3300美元。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781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761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溫飽不足的貧困人口由2.5億人減少到1479萬人左右(按人均年收入286元標準計算。若按2009年貧困標準提高為1067元,則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210.6億元(人均20元左右)增加到21788.5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8億美元增加到25616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0.8%增長到7.9%,由占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德國。外匯儲備由1.7億美元增加到1946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已達到21000億美元以上。我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預計近年內可以超過日本,居世界第2位。財政收入由1132億元增加到6萬億元以上。韓國在今年8月14日公布的對20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評價中,美國得分為69.15分,居第一位,中國為54.73分,居第二位。以下分別為日、德、法等國。別國對我國的評價,不應作為依據,但也可以做一定的參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財富的增長,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貨源充足、琳瑯滿目。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由貨幣追求商品變為商品追求貨幣,社會主義“短缺經濟”論消失了。人們所追求的商品檔次在不斷提高,由追求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到追求電話、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再到不斷更新的電腦、汽車、住房、別墅等,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經濟實踐和生活實際表明:一方面,新中國建立后的近30年發展,為后30年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和經濟的基礎;另一方面,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成就,又遠遠超過前30年,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新中國走過了60個春秋。如果總計60年的發展成就,那就會顯得更加突出。因為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經濟基數很薄弱,而60年的發展又很迅速。經過三年恢復時期的1952年,5億多人口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2008年超過了30萬億元,年均增長8.1%,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2年增加77倍。新中國建國初期,全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份額不足1%,2008年上升為8.4%。60年來,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到100元,增加到15781元;農村人均純收入由44元增加到4761元。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08年與1952年相比,由8.6億元(人均1.6元),增加到近21.8萬億元(人均16407元)。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950年只有11億多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超過2.5萬億美元,增長2266倍。與1949年相比,2008年,我國能源產量增長108.5倍;原煤由0.32億噸增長到近28億噸,增長86倍以上。發電量增長805倍;公路里程增長45倍以上(達370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超過6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2.2萬公里增加到8萬公里以上,增長近3倍。
從農業生產的發展看,2008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產量增長3.7倍,達到52871噸,人均產量增長91%;棉花產量增長15.9倍,達到749萬噸,人均產量增長5.9倍。
從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的發展看,60年來,我國的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增長64.7倍;布由18.9億米增加到710億米,增長36.6倍。
目前,我國許多工農業產品已居世界第一位。居第一位的主要工業品中,有鋼(解放初期居26位)、煤、水泥、化肥、棉布等。發電量由原居第25位上升到第2位,原油產量由原居第27位上升到第5位。已居第一位的主要農業品有:谷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茶葉、水果等。我國的產業結構已逐步改善。從1952年到2008年,“第一產業”由51%下降到11.3%;“第二產業”由20.8%上升到48.6%,“第三產業”由28.2%上升為40.1%。這既反映了產品結構的優化,也反映了居民消費結構的改善。
60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還反映在恩格爾系數的變化上。新中國建立初期,城鎮居民用于吃穿的開支占全部生活費開支的比率即恩格爾系數為80%,農村居民高達90%以上,2008年分別降到37.9%和43.7%。
新中國60年的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由貧困到總體小康水平的歷史性跨越,正向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邁進。
60年的發展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中國。60年的輝煌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克服“左”的和右的錯誤取得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是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獲得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又是在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中取得的。記者: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缺失?盡管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差距還很大。我國在經濟上趕上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并進一步趕上發達國家,需要重視處理好哪幾方面問題?
衛興華:盡管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還應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差距還很大。我國的GDP總量只相當于美國的27.2%,如按人均GDP計算差距就更為懸殊,還不到日本、歐美等國家的十分之一。應客觀地看到這種差距,并團結和調動我國人民繼續奮發圖強,不斷縮小并最后消除差距。
還應看到,我國的經濟發展,付出了環境和生態的重大代價,付出了能源和資源過多消耗的代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亟需由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改革30年來,既有成功的經驗,這是主要的;也有值得反思的缺失。例如:大量國有資產非正常流失,化公為私;出現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趨勢;出現老百姓“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的三難問題;出現官商勾結損害國家和工農弱勢群體利益的現象等。新的中央領導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和實踐中解決這些問題。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難點很多的復雜的過程。
新中國60年來的巨大成就,使我國實現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的距離大為縮短。今后,我國不必也不再需要追求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即使年均增長8-9%,預計到本世紀30年代末,我國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我國在經濟上趕上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并進一步趕上發達國家,需要重視處理好幾方面問題。首先,應通過科學改革,把公有制特別是國有經濟真正搞好搞活,這是我國一直宣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既要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又要重視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與完善。要重視發揮改革的雙層作用,使之既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又成為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的手段。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公有制特別是國有經濟的完善與發展。目前,在非公有制經濟已經大大發展,其產值和GDP已占大半的條件下,怎樣將“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落到實處,增強其作用,是一個應引起關注的重要問題。應注意目前所有制結構正向私有制為主體轉變的發展趨勢。
其次,要通過科學發展,轉變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改革與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扭轉前一時期“重資輕勞”的傾向。
再次,應加強對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認識。判斷改革、發展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既要堅持生產力標準,也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標準即道義標準。鄧小平所講的社會主義本質中,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生產力標準;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則是社會主義的價值標準。鄧小平所講的三個“是否有利于”的標準,也是生產力標準與價值標準的統一。不能只重生產力標準而忽視價值標準。不能只重視效率,而忽視公平。堅持兩個標準的統一,有利于緩解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諸多矛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