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末我在“牛棚”上小學
前幾個月,中央六套新片推介會,某演員在推介鐵人的小品上,說他們住在“牛棚”里,小女孩問到:牛去哪里了,某演員說:都跑了。我聽后無語了。現在某些人也只能騙騙孩子里了。
某些人誣蔑前30年代的建設,弱智到了極點,跟風著還不少。既然我們改革開放,知識分子都從“牛棚”解放出來,為什么我80年代末還在“牛棚”中上學,誰來解答?
我上小學時,人民公社已經解散,大隊部,廠房都是我孩提時玩樂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方常年鎖門,我們從那里看到有很多機器,軸承齒輪等。
孩提的事情我都遺忘的差不多了。我的小學生活很不穩定,那幾年我換了好多地方上學,有時在露天上學,有時村民家上學。最后我進入了“牛棚”上學。
那時村里沒有多余的房子,公社解散后,好多東西都分了。小孩上學就成了問題,最后大隊部決定,把養馬的房子,收拾好,我們進入里面上課。以前這里養著幾匹馬,還有很多草料,有人負責,小時候我還進去過。
“牛棚”成了迫害知識分子的代名詞,可大家想過沒有呢?農村有沒有那么多的房子里讓城里來的人住,“牛棚”在我們老家,那可是真正的房子。
牛、馬當年在農村可是比那些“知識分子”有價值的,這里無貶低的意思,只是說當時的環境,在沒有機械的年代,牛馬是當時最大的勞力,可以最大限度減輕農民勞動強度,都是寶貝,是需要細心照料的,就像現在別墅里的私家車,有車棚一樣,哪天后人中的知識分子發明了住了幾天“車棚”,說成了又在迫害知識分子。
沒幾年我們村的小學就散了,合并到其他村上學了,后來那幾間“牛棚”還有村民在里面住過,有的還住了一年多呢?難道住“牛棚”就是迫害了,那可是真正的房子,只過以前這里養過牛馬而已。不然城里來那么多人,住哪里呢?
一場大火后,房子更加的破舊了。我去年回家,也只看到一些殘磚廢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