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批判
作者:羅一寧
1、真理是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要放到實踐中去檢驗,這就造成一個悖論:正確的認識即真理究竟是先于實踐產生,還是實踐的產物?如果先于實踐產生,那么,真理就是主觀的或先驗的,或者說,真理的發現并不依賴于實踐。如果這個正確的認識是實踐的產物,就不應再放到實踐中檢驗,而應指導實踐。如果真理必須置于實踐中檢驗,就必然導致第二個辯證論斷:
2、既否定實踐,又否定真理
邏輯而言,實踐檢驗“真理”其目的當然是得到真理。如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待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就必然陷入重復的循環實踐,即真理——實踐檢驗——真理——再檢驗……的無限循環。如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真理,那么這個命題的真理性將處于永無休止的被檢驗之中。這樣,無論是實踐,還是真理都將失去意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基于這樣一種客觀現實,即第三個辯證論斷:
3、真理性命題的內在矛盾性或否定性
由于此命題并未強調真理來源于實踐,這必然造成:一方面,任何認識都可以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凡是可以放到實踐中檢驗的認識就是正確的,就是真理;另一方面,只要是正確的認識就必須經由實踐檢驗,以檢驗其是否正確。其悖論表現在:作為正確的認識,真理既是正確的,又可能是甚至根本就是不正確的。這種對待真理的態度如用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辯證地揭示這個真理性命題既是正確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又可能是甚至根本就是不正確的(在發展了的歷史條件下)。這正是真理的質的規定性。
這個辯證性命題就是在更高的認識高度上重新提出真理的標準問題。
實踐只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而不能檢驗真理本身,因為真理是實踐的產物;當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我們就否定了真理來源于實踐的科學的實踐標準。
另外,如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實踐的標準又是什么?(見《列寧選集》·2·349,有關實用主義……)
實踐與真理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是實踐與科學的關系。實踐從來就不是盲目的,而是又目的、有計劃和步驟的,實踐與科學的關系正如列奧納多·達·芬奇所說:“醉心于實踐而脫離科學的人,就好像沒有舵、沒有羅盤的船上的領航人一樣;他永遠也不知道船向何處航行……科學是船長,實踐是水手”。(哲學史·歐洲哲學史部分·上·141·三聯書店出版·1972年版)
科學,不是用來解釋我們已知的東西,而“正是要研究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馬恩選》·3·541)“人離開狹義的動物愈遠,就愈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愈小,歷史的結果和預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馬恩選》·3·457)
羅一寧 博客(新浪博客175282293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