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第三、四集講述了董卓入京后,勢力大盛,逐漸暴露出個人的野心。為了完全控制中央政權,董卓首先采取了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的“廢嫡立庶”步驟。董卓向大臣們解釋廢帝的理由是:“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從此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軍政大權,開始干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
廢立皇帝之后,董卓又借故把何太后遷居永安宮,進而除掉少帝與何太后。通過對中央政權最高階層人員的更換和處理,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制于董卓: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說了算。董卓自命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董卓雖然篡奪朝政,無視禮制和皇威,并對東漢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飛揚跋扈、野蠻殘忍、恣意玩弄權術的他,也有幾分“民主”。
1、董卓“廢嫡立庶”還要向大臣們解釋廢帝的理由,開個“聽政會”,舉行百官通過他廢帝的儀式。董卓問百官:“吾所言,合公道否?”這應該是講“民主”的。當初董卓舉兵入朝是來滅亂保駕的,也就是為了“撥亂反正”的。初見天子時,他也是“慌忙下馬,拜于道左”,并向皇上承諾保其座穩江山。董卓進京確立地位后,決定另立天子時,“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這個從“保駕”到“廢帝”的過程,董卓和朝中的文武百官是經過了一系列的思想斗爭和權術演變,而不是靠淫威和殺戮來奪取政權自封為皇。他奪政后,自己也只封了個“相”,而把皇位讓給了陳留王劉協。董卓對不服者也只是說:“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所以,在距今1800年前的封建社會中,重兵在握的董卓,就有了“民主”的作風,就有了按“法律“辦事的精神。他的這種“為官之道”不斷被后世所效仿,也不斷被后世所“創新”。
2、“一朝天子一朝臣”,董卓沒有這樣做。董卓專權后,所用的文武百官絕大多數均還是先朝的舊臣。司徒王允、太傅袁隗、驍騎校尉曹操等等都是前朝的重臣。董卓只是對不滿他的官員,而且是在對董卓有所動作時,才會毫不留情地予以徹底鏟除,殺雞駭猴,威懾朝野。董卓沒有用改朝換代的思想,把親朋好友,同窗同僚提到重要部門來置換掉先朝的文武百官。董卓也沒有借口搞年輕化來劃出年齡界限,也沒有定出思想“僵化”的條款來折騰先朝的文武百官。董卓的親信謀士李儒,也沒有把董卓篡權謀位的道術理念提升出“理論”來約束當朝的文武百官。為了鞏固當時中央集權、為了朝政的穩定,董卓是采取以下的措施:
1)取信舊臣。如拉攏司徒黃琬,司空楊彪等。
2)評反“冤假錯案”,重新起用,原遭罷免、打擊的官僚。如抬舉和扶植已被貶斥的陳蕃、竇武等人。不光全部恢復陳蕃等人以前的爵位,還擢升他們的子孫,以使他們世世代代為己所用。據史載,董卓利用手中特權,重新提升和任用大批黨人,如吏部尚書周鉍、侍中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颥、司空伍處士等。不僅如此,只要是與以上人員有關的黨錮之徒,董卓都把他們拔為列卿,一時之間,“幽滯之士,多所顯拔”。 當時的大文學家蔡邕因遭打擊,被迫離家逃命,浪跡江湖,歷時十二年。董卓便特別征召他進京任官,蔡邕恐懼,回到洛陽,董卓任命他為祭酒,十分敬重蔡邕。后來三天之內,歷遍“三臺”, 蔡邕官至宮廷隨從官。
3)也存在寬容的一面,以籠絡人心。中軍校尉袁紹反對董卓“廢嫡立庶”, 并反出冀州。 董卓對太傅袁隗說:“汝侄無禮,吾看汝面,姑恕之”。 并差人拜袁紹為渤海太守。只是到了后來,袁紹舉十八路諸侯討罰董卓時,董卓怕太傅袁隗里應外合,才派兵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
封建時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董卓如此,董卓以后的歷代官員們也是如此。這說明,封建時代的為官之道,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雖然經過社會主義時代對此進行過嚴厲的打擊,但這種思潮隨著私有制的復辟,也在逐漸滋生,死灰復燃!不是嗎?在現在這種特色社會里,只要你“先富”了,有了錢、有了權,你就高人一等了,你的家人也隨之高人一等了,你有了錢,就有了官,有了官就可以隨心所欲、目空一切了,而且還可以貶百姓為弱勢,稱百姓為“屁民”。董卓強權、殘忍,但也存要“民主”的一面。“民主”政治在1800年前封建時代的董卓就有之了,所以資本主義所推行的“民主”也只不過是對其先人的繼承與發展。我們可以翻看歷史,歷代王朝的更替,歷代利益集團的爭斗,只要是為了私利、為了個人野心、為了個人的陰謀、為了小集團的利益,而進行的權力之爭,都是強權、殘忍與“民主”交替的,都是1800年前董卓弄政的翻版。封建社會是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也是私有制,私有制社會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個人私有,就是爾虞我詐,就是流氓政治,是幾千年階級社會的往返轉復。只有到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階段,才會對私有制社會的否定與徹底的改革。“民主”古已有之,但私有制社會的“民主”,與公有制所倡導的民主是有本質區別的!
2010。05。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