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信服毛澤東的理由(上)
不用諱言,我是毛澤東的崇拜者,算不上左派,我在烏有之鄉發了幾篇文章,都是個人對毛澤東思想的一些認識,有些文章受到網友的好評,我認為這是對我的鼓勵,有些文章得到網友的指正,我認為這是對我的鞭策。說句實話,毛澤東的書我還讀得很少,系統地學習毛澤東思想還是從最近開始,從成為烏有之鄉的投稿者開始。原來我只喜歡文學方面的文章,比如小說、詩詞之類,對于純理論文章我總是提不起興趣來看,就連毛澤東的著作也不例外,但自從上了烏有之鄉以后,我就感到有學習毛澤東著作的必要了。如果我連毛澤東的著作都不愿讀,我還拿什么去宣傳毛澤東思想?如果是那樣,我所宣傳的毛澤東思想也不是真正的毛澤東思想,而是我想象中的毛澤東思想。因而,讀毛澤東的著作如今成為我生活的必須。
我對毛澤東的認識沒有經過一個反復的過程,意思就是說,從小我就非常熱愛毛主席,成年后懂得一些歷史社會知識了,我就對毛澤東轉向了個人崇拜。我崇拜毛澤東,緣于這樣幾個方面:
其一,毛澤東的詩詞。
前面說過,我喜歡文學,尤其是詩詞。唐詩三百首曾經讀過,能背誦的在二百七十首以上,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數據,是因為我曾經與一位堂兄打賭,他可是不信,于是我就從第一首開始,一直到最后一首,除了中間極少的背不完整,其他的都一次性通過。還有千家詩,也差不多能全背下來。
毛主席詩詞最早接觸的是《念奴嬌。鳥兒問答》,當時念到“土豆燒熟了,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就笑了起來,當時讀小學,大約是四年級。不知道詩還有這種寫法,于是就喜歡,就找毛主席詩詞來看。那時也不懂,就背下來。這樣差不多有二三十首,包括反圍剿系列、長征系列。
讀毛主席的詩詞,自然就能在胸中騰起浩然之氣。
其二,毛澤東的書法。
我對書法的愛好在高中以后,以前只是叫做寫字。我喜歡練字,因為毛筆使用起來不方便,所以經常用鋼筆對著毛筆字帖練。毛主席的字很大氣,比較符合我的心理,學寫毛體字也是平時少有的幾種愛好之一。有一次在紙上寫了毛主席的幾首詞,同事見了說,你的毛體字寫得很好呀。我笑道,哪里哪里?只不過是胡亂涂抹罷了,哪里稱得上是毛體字。
這不是過謙,這是事實,我的字與毛主席的字比起來,相差不可以道理計,這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但愛毛主席的書法卻是事實。有一回學校辦黑板報,因為時間緊,我索性用大字在教室后面的墻上就寫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來充數。
其三,毛澤東的文章。
毛澤東寫過很多文章,有洋洋萬言的,比如矛盾論、實踐論等,也有短小精悍的,比如《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長征》、《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等。無論長篇的,還是短篇的,讀起來都令人拍案叫絕,絕非一般人所能捉刀的。
其四,毛澤東的歷史功績。
這個題目說起就大了,話就長了。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一,軍事;二,文化;三,經濟;四,民族統一;五,農業;六,工業;七,國防;八,衛生;九,外交;十,教育。
這十個方面,總括起來,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烏有之鄉的一位網友給我留言說,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理由讓現在的年輕人信服毛澤東?舊房子畢竟拆的時間過得久了,新房子又沒建得好,你讓現在的年輕人一直想念拆舊房子的毛澤東,他們信嗎?
這位網友說的很好,毛澤東拆舊房子的確已經過去時間較長了,現在的年輕人對那種舊房子沒什么印象,也就沒什么感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也只是聽說,沒有親眼見到,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無忌也只是歷史書上的一個“傳說”,何況現在還有人對“美軍強奸北大女學生”的歷史事實還提出異議呵,讓年輕人信服毛澤東找一個最簡單的理由,這事兒挺不容易的,但我還是想試一下,如果有一丁點兒成效,那么也算是我對網友的一個交代了。
剛才列舉了毛澤東的十大歷史成就,沒有作詳細說明,可能年輕的網友們認為太概括了,太過簡略便讓人不能相信的。下面將詳細說明之。
在說明之前,我還有一點必須要說明的,相信毛澤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
其一,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如果沒有社會責任感,那么他就不會信服毛澤東,也無需信服毛澤東的。
其二,具有獻身精神。毛澤東的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有獻身精神,沒有獻身精神,是不可能為人民服務的,也就不可能理解毛澤東思想,更不能信服毛澤東。
有了這兩點,我大約可以舉出一些理由來,讓這個年輕人信服毛澤東了。
一,軍事功績。
毛澤東不是軍校出身,但他天生就是一個軍事家。他沒有讀過孫子兵法,但他行軍打仗無不暗合孫子兵法。無論是小規模戰斗,還是大兵團作戰,無論是早期的游擊戰、運動戰,還是后來的陣地戰、攻堅戰,他都運用得得心應手,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即使少數有打敗仗的時候,他也總能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最后的勝利是屬于他和他的同志們的。舉一個小例子,紅軍長征時期,經過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但他出山后的第一仗——土城戰役卻吃了敗仗,由于不了解敵情,紅軍損失較大,但這次敗仗沒讓他心灰意冷,感到江郎才盡,而是總結教訓,于是便有了后來的“四渡赤水”這一軍事史上的奇跡。
毛澤東及其領導的軍隊與蔣介石打過,與日本人打過,與美國打過,與蘇聯人打過,凡是這個世界稱得上強大的軍事力量集團,他都碰過,并且碰過之后,不是他服了別人,而是別人服了他。就拿美國來說吧,中國兩次——一次在朝鮮,一次在越南——與其碰過,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將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從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趕到了“三八線”,然后在那里,美國人宣布不打了,談判吧。越南戰爭,毛澤東說,你不要過十七度線,你要過我就要派兵了,最終,美國人也真的沒過北緯十七度線。欺軟怕硬是美帝國主義虛弱的本質的體現,但也證明了毛澤東在軍事上勝敵一籌。
說句難聽一點的話,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只有在毛澤東的手上才是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在別人手上也是熊胞一個,X年X月X日,中國的軍用飛機居然讓別人的偵察飛機撞落天空,不是恥辱是什么?毛澤東時代用高射炮就打落過敵人的無數架飛機,更不用說用飛機擊落敵機的數量了。敵人打到面前了還不還擊這叫什么軍隊?這樣的軍隊能保衛國家保衛人民嗎?恥辱呵恥辱!
二,文化功績。
毛澤東奠定了一種新型的文化的基礎,如果說井岡山時期是其萌芽,那么瑞金時期、延安時期就是其生根、發芽,建國后就是其開花結果的時期了。文化,一種普遍的含義就是對歷史的繼承,對未來的拓展。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非常厚重的一筆遺產,毛澤東批判地將其繼承了下來,并加進了新的內容,使之成為了社會主義的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公。這是與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私對立的。私的文化影響中國幾千年,在毛澤東時代大體上宣告結束,但在改開時代又死灰復燃。然而,人們有理由相信,毛澤東的“公”文化最終會戰勝“私”文化的。
“公”文化強調集體至上,只有“公”然后才有“私”,也就是說,只有國家富強了,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私”文化強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有“私”而沒有“公”,也就是說,只要個人富裕了就行,哪管別人的死活。
看上去沒多大差別,但實質上卻完全不同。人類之所以結成社會組織,就是一種協作,就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說人類片面強調個體作用,那么也還可能處于動物世界。任何一種動物都沒有人類的協作精神強——哪怕是最強的狼群。
一個人能組成一支軍隊嗎?不能!
一個人能建一座工廠嗎?不能!
一個人能組成一個家庭嗎?不能!
一個人能組成一個國家嗎?不能!
還能有很多例子,但有這四條就夠了,足以說明人是社會動物,相互協作是最為重要的。協作當然是平等的。
三,經濟功績。
說到毛澤東的經濟功績,可能有些人要說,毛澤東不懂經濟,要不有人怎么說,文革時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呢?要知道鄧小平可是毛澤東的戰友呵。
說的有道理,道理就在于毛澤東的戰友也說毛澤東不懂經濟,看來,毛澤東是真的不懂經濟了。
但,我卻要說,毛澤東就是一代經濟大師,不僅是學問上的大師,而且是實踐上的大師。
關于毛澤東對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貢獻,可以用這樣幾個事例說明:第一,井岡山時期,井岡山地區以山區為主,物產十分有限,當毛澤東朱德等紅軍在此建立根據地時,供給自然十然困難,但朱毛紅軍不僅沒有餓死凍死,而且還發展壯大,粉碎了蔣介石集團對井岡山根據地的進剿。如果不搞經濟建設,他們能生存么?第二,瑞金時期,紅軍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達到前所未有的三十萬人的規模,而此時瑞金地區的群眾充其量不過五六百萬人,紅軍如果完全靠老百姓支撐,老百姓能支撐得起么?第三,延安時期,這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大生產運動,很好理解,就不多說了。第四,新中國成立以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工業上以重工業——鋼鐵生產為主,農業上成立合作社——含高級社、低級社。有些人一直拿大練鋼鐵說事兒,全民大練鋼鐵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應有的代價,全國人民都急于改變中國的現狀的心情難道不可以理解嗎?現在也有一些地方砍樹甚至于燒樹的,他們可不是為了練鋼鐵,而是將滿山的樹一把火燒光為資本家騰出一片空山來。有江西、湖北等地的“練山”為證。
文革時期,中國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了嗎?
沒有!
一九七四年,周恩來總理在五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要在本世紀末(2000年前)實現四個現代化呢,如果真的是經濟到了崩潰邊緣,敬愛的周總理還提出這樣的口號,那不是胡說八道嗎?這也足以證明那些人說經濟到了崩潰邊緣的說的是假話!
有人說,那時中國凡商品都要憑票供應,不是窮是什么?
窮,是一個相對概念,是與富相對應的。沒有富,就沒有窮;反過來說,沒有窮也沒有富。
說那個時候窮的人,多半是與現在比較的,比如說,現在有肉吃,那個時候沒有或者很少,不能天天吃,現在可以天天吃,時時吃;現在有互聯網,有電話,有電腦,那個時候沒有,最多象趙本山說的那樣,唯一的家用電器就是一支手電筒。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那個時候中國的確是窮了一點,但這是歷史條件的局限。因為中國從百年戰亂中走來,根本就沒有條件搞建設,建國二十幾年,中國就實現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并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這不是成績是什么?
四,民族統一。
中國有五十多個民族,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矛盾一直是戰爭的起源。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各民族之間沒有爆發大的沖突,達到了空前的團結。這無疑是毛澤東關于民族政策所起的作用。然而現在,藏獨、疆獨兩大分裂國家勢力鬧得多歡!
一旦藏獨、疆獨陰謀得逞,中國又將陷入戰亂之中。
只有回歸毛澤東的思想路線,才有可能將民族統一問題解決得好。
五,農業功績。
可能有人說,毛澤東毀了中國農業,為啥子呢?因為農民吃不飽。
回顧一下歷史,中國人在哪個時候才能吃得飽一點呢?
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看待農業問題,不能近距離看,而要將視角放得遠一些,在毛澤東時代以前,中國農業是小農經濟,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不能抗天災,遇上洪水,遇上旱災,基本都是災難,也不能抗人禍,一旦家庭主要勞動力失去,整個家庭便陷入困頓。在毛澤東以后,所謂的包產到戶年代,有人說,一包就靈,增產了,人們吃飯有保障了。這不過是個笑話,幾千年的小農經濟未能解決的問題,一到某人手里就解決了?那是什么讓這個問題隱形了呢?是毛澤東時代對農業的投入!
“水利是農業的根本命脈”,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也號召他的人民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修了八萬多座水庫!還有改良土壤、旱地與水澆田的改造,等等。改開年代,糧食之所以能夠保障供應,一是增加了進口,而此前中國糧食是出口,國家“備戰備荒”庫存量也較大;二是八萬座水庫起了很大作用;三是將低產田改造成了水澆田,實際上也增加了糧食產量;四是化肥的大量應用;五是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并廣泛種植。
當毛澤東時代的老本啃完后,災難就降臨了,今年西南地區所謂的百年一遇的天災不過是人禍就是明證。在中國的土地上,西南地區是最不缺水的地區之一,盡管如此,在毛澤東時代,西南人民還是修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庫,以備不時之需。然而改開之后,這些水庫也大多遭毀棄了,年久失修成了危險品,許多水庫徒有其表,居然不能蓄水,成了擺設。所以西南地區今年一遇上干旱,立馬打回舊石器時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毛澤東比他的同志們早看了五十年!是以無人出毛澤東右者。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然而糧食不能自給,這是個極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早一天解決,中國就少一份擔憂,遲遲如果得不到解決,必將影響中國的穩定。
現在有人鼓吹轉基因來解決糧食問題,不過據居多方面的情況顯示,推廣轉基因主糧不過是滅亡中華民族的手段罷了。這里不去展開論述,有關轉基因的危害的文章網上也很多了,讀者隨便一搜即是。
(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