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寫的《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總略》的主題是“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憲政國家”。本課題總共分五個方面的內容即:政治民主論、經濟民主論、地方自治論、社會主義論、和憲政體制論。其提綱如下: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總略
民主政治論:民主政治=中上層代議制(間接民主)+基層人民民主制(直接民主)(現實人民民主制)
經濟民主論: 經濟民主 =(全民所有制資本 + 集體所有制資本)的均股分紅制 + 按勞分配制
地方自治論: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限:憲法 法律)。
社會主義論:社會主義:經濟上,以公有制為主體;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制。
憲政體制論:建立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形成以人民民主為基礎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憲法監督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央人民政府三權一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政體制。
一、政治民主論。《政治民主論》提出“建立中上層代表制(代議)和基層人民民主制(直議)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這一篇文章首次將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孟德斯鳩主張的代議制和盧梭主張人民民主制兩大對立的思想派別的理論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從而結束了自古希臘以后2000千多年來因國家的膨脹而無法實行直接民主,使人民民主制陷于停止狀態的局面。為人民民主制在大國的范圍內實施找到了可行的載體——基層公民大會。基層公民大會作為人民代表大會的基層組織,和中上層的人民代表大會組成一個完整的民主政治體系,在全國構成以基層人民民主制和中上層代議制(代表制)相結合的具有廣泛民主性的人大工作體系。把每一個公民都納入到這個體系之中,發揮其主人翁作用。從而鞏固人民代表大會制的基礎。加強人大議事、立法和監督的力度,使公民權和政權達到平衡,使社會步入正常的民主法制軌道,使人民民主在組織上得以保證。建立起基層公民大會組織,就能使公民通過“經常的集會,討論和決定自己的事情”成為可能。使盧梭稱道的那種只能在小國里才能實現的日內瓦式的直接民主在我國的基層集體單位中得以實現。我把中上層代議制和基層人民民主制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稱為“現實人民民主制”它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主體。
二、經濟民主論。政治民主需要經濟民主做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經濟基礎。但長期以來人們在社會上主要通過按勞分配的方式來獲得勞動報酬,現實中的公有制資產很難和普通公民建立起直接聯系。《經濟民主論》重點闡述了“均股分紅”分配理論。我在“均股分紅 ”理論中提出:實行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的全民均股分紅制,作為公民與生俱來的生存保障基金。使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以具體的分配形式得以體現。變政府所有、政府管理的國有和集體所有制資本,為全體公民所有、政府管理的公民資本。使全體公民都成為國家和集體財產的合法擁有者。
實行均股分紅,公民只按股分紅,資產委托國家或集體管理。這樣一方面,國家或集體可以集中資金投入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另一方面,使全體國民或集體成員在參與國家和集體的投資中獲得實在的經濟效益(分紅),從而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確立廣大勞動人民在國家經濟活動中的主人翁地位。全民均股分紅是公有制的本質要求,也是公民民主權力的具體體現。“均股分紅‘理論的產生是社會主義公有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也是繼“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之后的第三種社會主義分配制度。
三、地方自治論。地方自治是建立現代化憲政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主體制中縱向分權的的一個重要環節。本章全面介紹了地方自治的起源和發展,分析了世界各國地方自治的現狀,具體闡述了其在世界范圍內普遍性和各國自治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分析了地方自治在世界各國社會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國地方自治的歷史沿革和對未來我國地方自治的展望。《地方自治論》從十五個方面全面論述了在我國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的可行性。具體提出了在我國實現地方自治的范圍和具體實施辦法。《地方自治論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縣級直選包括:縣級直選、鄉鎮級直選、村級直選。直選范圍:縣級及縣級以下的人大、政府領導人,縣級及縣級以上的人大機關分配給地方的各級人大代表。有限自治是指: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縣級以下地方政府自主處理本地事務。
本文特別強調了基層公民大會在地方自治中的作用,指出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必須有健全的基層公民直議組織做保證。建立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公民大會制度,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直接的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來保障縣級直選、有限自治的順利實施。以健全的人民民主制保障縣級直選有限自治。《地方自治論》提出設立縣級憲法監督委員會,依法賦予縣級黨組織一定的憲法審查權。縣級憲法監督委員會,監督和規范縣級直選、有限自治。保障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后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依法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依法維護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地方自治論》提出: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后,可賦予公民在縣級范圍內倡議和復決的權力。為直接的民主形式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實現縣級直選,有限自治,可是我國的政治民主向前邁出一大步。
四、社會主義論。《社會主義論.》通過五百年來共產主義運動的概括總結,特別是對二十世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的剖析,明確地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上全民所有制和政治上的人民民主相互依存的關系,提出了經濟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和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的兩個必要條件。全文從人類社會民主體制的實質,從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看民主政治體制的終極目的,人民民主在發展過程中的三種不同形式,社會主義的三大分配體系和其內在聯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三大途徑等。全方位的分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人民民主的政治體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使社會主義的定義更加準確,目標更加明確,更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為今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文中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如對按需分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都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其可行性是以人的生理需求的有限性為前提條件,其局限性則在于人們的心理需求(特指占有欲)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其他的對民主體制的實質、按勞分配、人民民主三種不同形式和議會道路都有新的闡釋。
五、憲政體制論。從革命到憲政的過渡,是每個民主法治國家進入現代政治社會的必由之路,,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必將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憲政體制論》的主題是建立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形成以人民民主(公民大會)為基礎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憲法監督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央人民政府三權一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政體制。使黨的領導實現法治化、程序化,使國家的立法、行政體制實現民主化。
事實證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人民的幸福之路,也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取得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古羅馬,設過保民官,但一個或幾個保民官,在和貴族斗爭中最終歸于失敗。設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憲法監督委員會,通過違憲審查的手段來維護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維護人民的利益。使黨的領導實現程序化、法制化。這也是中國是憲政體制改革的關鍵。《憲政體制論》首先對憲法監督委員會的組織機構、職能以及和行政、立法機構的關系進行了具體論述。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由六名社會主義理論專家和六名法治專家組成。六名社會主義理論專家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提名,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體代表表決決定;六名法治專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提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代表投票表決決定。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委員長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任。其他委員不得有任何社會兼職。實現憲政體制后,國家主席和人大委員長都要通過選舉產生,黨員和黨的領導接受公民大會的民主評議。
成立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央軍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中共中央黨校和國家輿論宣傳機構。任免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任免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社會主義理論專家成員。在憲政體制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構。但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任何議案都必須得到國家憲法監督委員會批準后才能成為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最高審計署署長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提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決定。在憲政體制下,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中央人民政府設主席,副主席。主席可委派第一副主席管理日常國家事務。民選后的中央人民政府不設國務院,實行主席內閣制,由主席直接領導政府各部委工作。中央人民政府依照憲法所賦予的權力處理一切國家的行政事務。在中國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憲政體制,是使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也是使人民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的重要保證。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總略》的學術創新重點有四個方面;第一、二方面是將長期對立的殘缺的代議制和人民民主制統一起來,形成互補,使這兩個世界級學術難題同時獲得突破。第三方面是在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方面,提出了“均股分紅”分配理論,這是繼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之后提出第三種分配形式,而且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分配形式。。第四個方面是在分析了各國憲政體制的利弊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憲政體制方案,并首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憲法監督委員會這一特殊的組織機構,為社會主義憲政體制的實施開辟了新的道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