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風光
甄城
網上種菜已成流行。網民們偷菜,補菜,澆水,灌溉忙的不亦樂乎。我也隨大溜玩了一會兒這種只耕耘無收獲的網絡游戲,玩著玩著頓感索然寡味,于是開始在網上亂竄。一會兒看看新聞,一會兒又看美女圖片,一會兒看看城市夜景,一會兒又轉到了網絡小說,朝三暮四哪個也看不進去。無意間看到了“大寨風光”四個字,頓感新鮮,這不是“文革”時期的產物嗎?現在怎么成了旅游勝地了?趕緊打開網頁,點擊圖片。圖片上一層層一片片整齊有序的梯田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映入我的眼簾?! ?/p>
記得小時候,高音喇叭整天播送著“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大慶我還多少知道點兒,電影《創業》就是謳歌鐵人王進喜及無數個石油工人先進事跡的真實再現。而大寨我只是知道跟頭上圍著白毛巾和毛主席并列站在主席臺上的陳永貴有關。那個時候我還沒有上學,父母上班,姐姐們上學,而我只能被父母反鎖在家里。家里沒有電視,沒有音響,更沒有VCD。無所事事的我總喜歡盯著《毛澤東選集》首頁的那些相片看。照片上的陳永貴跟千千萬萬個普通農民一樣和藹可親憨厚樸實笑容可掬。
稍大點兒我才知道,陳永貴先前是大寨村的村支書,后來一步步地當上了國家副總理。史稱——“布衣宰相”。
一個農民能夠成為大國的宰相,這在中外歷史長河中是極為罕見的?!稗r民”和“農民出身”是兩個概念。毛主席也是一個農民,但他飽讀詩書,精通中外歷史、地理、政治、軍事、哲學、文學……。陳永貴只是一個單純的農民,他對中國的貢獻就是用超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將一個窮山惡水到處溝溝坎坎令人類無法生存的窮山溝,建設成為了讓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村”和“模范村”。
從網上得知,解放前大寨村七百多畝土地都分布在四千八百多塊坡地上,那里七溝八梁是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年年災情多”的地方。當地有首歌謠形容大寨之窮:“扛長工,沒鋪蓋,賣兒女,當乞丐,有女不嫁窮大寨”。面對著一窮二白的面貌,陳永貴跟鄉親們一起,不分晝夜地勞作在田埂地頭上。網上說:“陳永貴一生的消費,不及現在某些人桌上一把牌輸贏的錢;陳永貴一生吃的,抵不上某些人請客一桌酒席?!本褪沁@樣的一個人引領著鄉親們在冰冷刺骨的寒冬臘月天里,壘堤、開壩、筑壕溝,十幾年的時間將先前畝產只有七、八十斤劣質田,變成了著名的旱澇保收的千畝“海綿田”,跨過了令“江南”也汗顏的畝產千斤大關。為此,憨厚樸實的陳永貴全國聞名家喻戶曉?! ?/p>
小時候納悶:“農業學大寨”到底學些什么呢?現在弄明白了,原來學的是一股子精神。這種精神被現代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稱之為“運動“,一說到“運動”立馬讓人想起《芙蓉鎮》中的那個傻子,一邊敲鑼一邊喊:“運動嘍,運動嘍?!蔽母锝Y束,文革期間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不對的,已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所以當代農民,一到農閑時很少為農業基礎建設服務了。寧可守在家里打麻將,坐在城里的馬路上等那些城市家居需求量極低的拆墻、鑿洞、背沙子的活兒,也不愿把自家的農田好好地整一整。因為干這些活是沒人給錢的。不給錢誰干?
眾所周知,單從個人講,對于農業的貢獻,一百個陳永貴也抵不上一個袁隆平。但“袁隆平”偉大并不表明“陳永貴”就必須渺小。也許會有網民剛剛在網上偷完菜,一不留神看了幾眼我發的帖子,立馬撇嘴:“什么呀?你懂得經濟發展的規律嗎?知道市場經濟需要的是什么嗎?知道什么是WTO嗎?知道什么是物流嗎?知道什么是商品轉換嗎?知道什么是水土流失嗎?知道什么是退耕還林嗎?知道農業瞎學大寨累殘了多少人嗎?……”
網民的提問,我沒有資格回答。一則不是專業人士。二則沒有深入地進行過調查。拿不準各地方的水土流失是大寨村“三戰狼窩掌”的精神造成的,還是無人監管無人耕種造成的。也拿不準退耕還林,“耕”退了“林”還沒還?更拿不準那些傷殘人士是學大寨累殘的還是被現代人酒后駕車壓殘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寫這篇文章只是偶爾看到“大寨風光”引發的一時沖動,并非是要給“文革”涂脂抹粉。“文革”對國家的傷害眾所周知,但抱著一段過去的歷史沒完沒了地批判,就顯得沒意思了。解放后認為解放前的一切都是腐朽的,文革后認為文革期間一切都是瞎胡鬧。現在我們不是也從腐朽中提取出了一些精華?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從瞎胡鬧中吸取出一些經驗?
2009 8 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