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2
所謂“第三只眼”,是指不以自己正統的眼光,而以旁人的甚至是敵人的眼光來看問題,這樣往往能看得更全面更透徹。
朝鮮戰爭給積弱的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尊嚴,也給被人歧視慣了的中國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榮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朝鮮戰爭前他在歐洲旅行,人們常對華人持歧視態度,可是新中國出兵朝鮮并接連獲勝后,西歐海關人員一見華人都肅然起敬。從此,李光耀開始認真學習漢語。
若說李光耀是親華人士,所說要打折扣的話,那么“漢奸”的話大概不用打折扣吧。據一被俘志愿軍戰士的回憶錄,審訊他的“漢奸”(因為是美籍華人,所以漢奸打上引號)在審訊間隙,美國人不在時,誠懇地對他說:不管是不是“侵略”,(因為他在審訊時和志愿軍戰士爭論過中國是不是“侵略”朝鮮)中國能打出國門,并和聯合國軍打成這樣,讓我這個華人也感到自豪,現在美國人對我們都比以往客氣多了。贏得中國看來真是理所應當啊,就是比逃到海島上的那個老頭子強多了。
若說這“漢奸”還不夠“反 共”,那么我們聽聽一位“反共義士”的故事吧。某國民黨老兵,家里是富農,土改時受了的“迫害”,所以死心塌地地跟著國民黨。去了臺灣后,因不受重要,又去了美國,在美國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世界,反而受盡白眼冷遇,就又去了北美的一些小國家做些小生意謀活路。幾年的海外漂泊,早已使他淡忘了國家的概念,祖國在他心目中遠沒有一杯熱咖啡有價值。53年的一天,他在北美的一個小國家坐公交車,一位當地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問他:先生,你是中國人嗎?他遲疑了一下,回答說是。那個當地人對著全車的人大聲說:看哪,這就是中國人!就在昨天,我們那個蠻橫的鄰居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佬就是被和這位先生一樣的中國人打敗的,我們面前就站著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于是全車的人都起立鼓掌,并紛紛與老兵握手,向他表示祝賀。那一刻,老兵的內心世界被強烈震撼了,作為中國人而擁有的尊嚴使他熱淚盈眶。從此他開始關注并懷念故土,改革開放后毅然回歸祖國,并在回憶錄中記下了這件讓他刻骨銘心的往事
如果說以上都是中國人,骨子里總會向著中國的話,那么我們不妨看看我們當時的敵人是怎么說的。李奇微在《朝鮮戰爭》中坦白地承認:“當仁川登陸的勝利使我們處于可以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的有利態勢時,我們最初的目標(抗擊侵略,將侵略者趕出南朝鮮并恢復南朝鮮的和平)曾發生過急劇的變化。我們當時悄悄地將自己的任務改變成占領和統一整個朝鮮,這是李承晚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對麥克阿瑟誘惑力很大的目標。中國的參戰迫使我們對目標又進行了修改,以至到最后我們再次決定,只要能使南朝鮮保持獨立,不受到控制就算達到了目的”。不錯,是中國“迫使”美國人改變了既定目標,一向是被世界左右命運的中國,這次左右了世界。
再看看與朝鮮戰爭毫不相干的印度人的評論,在印度某著名BBS上有這樣的一段對話:“你記得韓戰么? 我知道那段歷史,中國人很能打仗,我們的教授同我們說起韓戰歷史簡直難以令人置信,我們不能用62年的中國軍隊的表現來評價中國軍隊,那只是他們的邊防部隊,而我們的軍隊是著名的王牌軍,勝利是理所當然的。我懷疑,換了他們的王牌軍隊,我們還能不能戰勝他們。中國人剛建國一年,就敢于同十幾個聯合國家軍隊對抗,并且占領了半個朝鮮半島,讓人敬佩。特別是他們的陸軍,被美國軍隊看作是不可挑釁的對手,直到現在,美國人仍舊十分尊重中國陸軍。也正是由于韓戰,中國才確立了大國地位,我們印度也應該打一次大戰來確立地位,而不是整天檢閱我們的軍隊而已”。(大家不必介意印度對62年慘敗的意淫,一個不能正視自己失敗的民族是無法真正強大的,讓他們去意淫吧。)
志愿軍以鮮血給中國人重鑄了尊嚴,在中國參戰前,麥克阿瑟曾傲慢地說:如果中國膽敢參戰,那將是一場慘烈的屠殺。但戰爭的結果使《簡氏軍評》在評價各國陸軍素質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朝鮮戰爭中志愿軍和美軍裝備對換,那才真正是慘烈的屠殺。
一位國民黨御用文人在一篇文章中由衷地哀嘆:69年中蘇交惡,內有“文革”,外有美蘇日印臺四面環伺,但懾于軍隊在韓戰中的出色表現,各方均莫敢先發,以致“錯失良機”。這由衷的哀嘆,恰是對志愿軍戰力的最佳注解。
李奇微是這樣評論志愿軍的:“南朝鮮軍隊缺乏得力的領導,他們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軍隊有非常的畏懼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的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沒有秩序,丟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
美第八軍軍長范佛里特則是這樣評論的:“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只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布鞋。他們攜著步槍,腰上皮帶配有二百粒子彈。他們所攜帶的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爆炸力不如美軍的一半。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里,必要時可維持十幾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后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有時甚至滲透到我們防線后方,令我們束手無策”。
在越南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嚴正警告美國,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總統約翰遜說他相信中國說的話,始終不敢命令美國地面部隊越過北緯17度線,這正是汲取了朝鮮戰爭的教訓。當時李奇微對一些人擴大戰爭的鼓噪很擔心。他說:“當我聽到有影響的人物向我們擔保中國‘不敢’采取這種或那種行動時,我感到不安。我相信,我們軍界的決策人再也不會由于錯誤地判斷中國的意圖而產生麻痹情緒了”。
前幾年一位中國旅游者訪問西點軍校時曾與一名美軍教官有一次私人對話,旅游者問:“美國人為何不愿提朝鮮戰爭?與鬧的紛紛揚揚的越南戰爭相比,真好象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美軍教官坦率地答道:“對我們美國軍人來說,這兩場戰爭的意義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戰爭是政治上的失敗,并不是軍事上的失敗。美國軍隊是在被束縛手腳的情況下打仗,由于懼怕中國參戰,不準許美軍越過17度線對北越的目標和基地進行有效的軍事攻擊。終于打成了一場爛仗,最終只能撤出了事。而朝鮮戰爭則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家的陸海空叁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游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的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不堪回首,不談也罷。”
志愿軍是英勇的,同時也是仁慈的,對美軍戰俘很人道,李奇微在《朝鮮戰爭》一書中曾敘述道:“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后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里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因此美軍甚至告知士兵,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向中國軍隊投降而不是北朝鮮軍隊。鳳凰衛視曾采訪一位美國老兵,此人講到他當時作為俘虜被一個北朝鮮人帶進一間小屋,然后被槍頂著腦袋,并且親眼看著他20多個戰友一一被槍殺,正在他感到絕望時,他說:“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使者,一個中國士兵此時沖進來奪走了北朝鮮人的槍并大聲斥責,然后我被中國人帶走了”,死里逃生的老兵在說到此事時眼中飽含著熱淚。
關于戰爭的起因我借用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托蘭(《漫長的戰斗》的作者)的一句話:“中國出兵朝鮮,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關于戰爭的結束我借用克拉克的評論,他說:“這協定暫時停止了(我虔誠希望它永久終止)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我40年來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go-vern-ment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都有同感。”
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感謝你們用鮮血替國家鑄就的尊嚴,請接受!
抗美援朝戰爭簡介 |
|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愿軍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正義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同時扶持朝鮮、越南等國的反動勢力,建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即采取武裝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宣布出兵朝鮮,并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同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英等國的操縱下通過決議,聯合國會員國要派兵隨從美國軍隊入朝。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臺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發出《關于舉行‘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播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 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000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此后,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10月1日,美偽軍越過三八線,隨后侵占平壤,并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犯。 從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面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余人,于12月6日收復平壤,并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各行政區、省市先后成立分會或將原有的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合并改組為抗美援朝分會。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發表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愿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任務而奮斗。”4日至11日,全國自然科學聯合會、全國科普協會、社會科學研究會、全國婦聯、全國青聯等人民團體分別發表宣言,擁護中共中央和各民主黨派的聯合宣言,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1月27日,全國政協與各民主黨派舉行聯席會議,于12月1日發出《關于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對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運動的協議的通知》。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新年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運動的指示》。1951年2月16日,全國政協發出電文,號召把抗美援朝運動“進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農村、每一機關、每一學校、每一工廠、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區域。”3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此后,抗美援朝運動進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發展的階段。 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于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并救濟朝鮮難民的通知》。1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踴躍參加愛國募捐運動。到5月30日,全國人民就捐款1186億余元,捐獻慰問袋77萬多個,慰問品126萬多件。4月初到5月中旬,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群眾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分赴朝鮮各地,慰問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及群眾。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號召全國各界同胞捐獻飛機、大炮。此后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青年團中央、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紛紛發表宣言、通告,號召各界同胞積極捐獻。到9月25日為止,共捐獻飛機2481架,捐款入庫的達9970億元。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愿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侵朝美軍第八軍軍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余人。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制的三八線以北地區。以后朝鮮戰場出現了談談打打的復雜局面。8月18日,美軍集中8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夏季攻勢”,接著又于9月29日發動了秋季攻勢。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實行所謂“絞殺戰”,對中朝人民軍隊后方和后方運輸線實行大規模的日夜輪番狂轟濫炸,企圖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前線糧食彈藥的供給,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談判條件。經過中朝人民軍隊的英勇戰斗,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共殲敵25萬人。 1952年初,美國侵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撒布大量帶有鼠疫、霍亂、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所謂的“細菌戰”從根本上削弱中朝軍民的戰斗力。2月24日,抗美援朝總會主席郭沫若發表聲明,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堅決聲討并制止美軍撒布細菌罪行。3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抗議美國政府使用細菌武器和侵犯中國領空。為了戰勝美國的細菌武器,中朝兩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開展防疫衛生運動,采取種種措施,動員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藥力撲滅帶菌毒蟲。美國的細菌戰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公憤,使美國完全陷于世界人民的聲討、審判的被告地位。4月28日,“細菌將軍”李奇微下臺,由美軍上將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的“細菌戰”遭到失敗。 1952年6月23日,美國侵朝空軍大規模轟炸了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7月11日,美國空軍對北朝鮮和平城市平壤進行轟炸掃射。中國各地掀起了抗議聲討活動,揭露和抗議美國這一暴行。美國企圖阻撓中朝戰俘全部遣返,并對其俘獲的中朝人員施行極其野蠻的摧殘和迫害,引起了中朝人民的極大憤慨。1952年2月至10月,《人民日報》多次發表社論和聲明,揭露和譴責美軍迫害戰俘的罪行。全國人民也積極掀起了抗議活動,要求全部釋放戰俘。 為了挽回敗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國的談判條件,克拉克于1952年10月14日發動了上甘嶺戰役。美軍先后投入6萬多人的兵力,出動3千架飛機和170多輛坦克,動用18個炮兵營,進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在44天的激戰中,美軍向上甘嶺發射了200萬發炮彈和5千枚炸彈,發動了900多次沖鋒。但是,志愿軍戰士,守住了陣地。此戰役志愿軍殲敵2.7萬人。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國人民志愿軍配合停戰談判,先后發動兩次進攻性作戰,殲敵4萬余人。7月13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金城戰役,殲敵5萬余人,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 美國在形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歷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中朝軍隊共殲敵百余萬人,其中美軍39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余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7艘,擊毀和繳獲敵軍各種作戰物資無數。至此,中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也勝利結束。 朝鮮停戰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后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責任編輯: 陳立紅 來源: 血鑄中華網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