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權力和輿論日趨干凈的時候
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斗爭的焦點,大都表現在權力和輿論上。這一點,只要縱觀歷史,大約是不會錯的。
迄今為止的歷史也告訴我們:權力和輿論從來就沒有完全干凈過,包括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也不能完全例外。唯其如此,才彰顯著毛澤東思想的偉大。這一點,恐怕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絕大多數人都是難以真正理解的。但是,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年來大量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強烈對比,人們的理解程度便大大加快了。
人民領袖毛澤東曾經說過這樣兩句話:“有了人民的權才,便有了人民的一切,失去了人民的權力,便失去了人民的一切。”“要想推翻一個政權,總是要先制造輿論的。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
這兩句話,是任何一個普通百姓都能夠聽得懂的,可見它是最廣泛最深刻的真理。
人民領袖毛澤東還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一旦被普通民眾所掌握,便會暴發出無窮無盡的巨大威力。”因為這句話的關鍵在于“掌握” 二字,從而并沒有被絕大多數人深刻領會。
眾所周知,人民領袖毛澤東已經揭示了中國幾千年封建朝代反復交替的周期率,也確切的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使人民的權力和輿論干凈的方法。然而,正如列寧所說,“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最為可怕的” ,所以,盡管當年的共產黨人都經過了毛澤東思想的教育,但由于其中很多人難以擺脫孔孟之道“勝者王侯敗者寇” 這個特色習慣勢力的束縛,自然便會有很多共產黨人不能自覺地服從毛主席的繼續革命、繼續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號令。
于是,也自然便會使權力和輿論日趨變臟,甚至直至失去人民的權力和輿論,進入另一個周期循環。且請看權力和輿論日趨變臟的下列事實(筆者注:我只是想到了這一點,但的確因為水平有限,僅誠期望于拋磚引玉):
一、權力日趨變臟的事實:
眾所周知,共和國之初的權力是相當干凈的,這主要表現在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以下幾個方面:
①身為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兩次寫信,為柳直徇烈士的遺孀推薦工作都沒有成功。
②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與普通戰士一樣戰死在朝鮮戰場上。
③毛澤東的女兒李敏與普通民眾一樣用板車拉白菜。(請注意,即便是那個年代,婦女拉板車的仍然是少見的)
④毛澤東臨終前兩件分別都有60多個、70多個補丁的睡衣。
這些當然都是說權力相當干凈的一面。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孔孟之道“勝者王侯敗者寇” 這個特色習慣勢力的侵蝕,使一些干部的享樂主義、命令主義、官僚主義、資產階級思想日漸增長,迫使毛澤東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斗私批修,讓普通農民陳永貴、普通工人吳貴賢、普通戰士孫玉國當大干部,讓人民群眾起來造走資派的反,讓人民群眾以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手段監督干部。然而,孔孟之道“勝者王侯敗者寇” 的特色習慣勢力所代表的權力,總是在暗中與毛澤東繼續革命的號令相對抗,先是企圖以毛澤東思想的頂峰論致毛澤東思想于死地,繼之以挑動群眾斗群眾致文化大革命于死地,破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與工農結合的道路。后來,便是走后門、拉關系。再后來,干脆直截了當地宣布要共產黨人繼續革命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為極左路線,公開叫喊“不問姓公姓私、不問姓社姓資” ,強令取消人民群眾的四大自由,強令推行封建主義的一長制,強令推行私有制,強令“不爭論”…… 最后,竟直至違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大規模地實行私有化,殫精竭慮地縱容剝削和壓迫,勾結資本與權貴,大搞兩極分化,把廣大工農重新變成弱勢群體,從而使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崇高威望一落千丈,使社會主義制度名存實亡。最終使早已經被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所推翻了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又紛紛卷土重來,使得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這便是權力逐漸變臟的歷程。
二、輿論日趨變臟的事實:
眾所周知,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輿機器,本該是充滿了以工農為主體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聲音的。共和國的前三十年,為了鞏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專政,雖然對非無產階級等舊思想意識進行了不間斷的批判,但在各大報紙的編者按的后面,人們還是可以看到被批者的重點原話的。
可是,自打號召人們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大討論促成了那場聲勢浩大的“傷痕文學”( 或曰陰謀文學)之后,不僅立即強令禁止了人民群眾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這四大自由、強令人民群眾“不爭論” ,并且還讓所謂的主流精英(實為右派)控制了幾乎整個社會輿論,甚至還將不少現代媒體互聯網的平臺交由外國人控制,以致人民群眾的聲音很難表達出來。這便是輿論日趨變臟的歷程。
看看前面所提到的人民領袖毛澤東所說過的那三句話,再認真仔細地回想一下權力和輿論日趨變臟的過程,我們自然就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毛澤東思想逐漸落實之日,就一定是人民的權力和輿論日趨干凈之時。
讓我們通過反復的對比去進一步掌握毛澤東思想這個真理吧!
秦川牛
2010.5.17夜12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