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偉人
當我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父親就告訴我家鄉出了一個偉人,他叫李大釗。
當我來到姑姑家,表兄告訴我的第一件事是:李大釗是咱們村的,他家住在村東頭,……出于好奇,也是對共產黨建黨領袖的崇拜,第二天我就讓表兄帶我到李大釗紀念館,那時正值文革,看館的老劉調到外地工作,平時李大釗紀念館不開放。那天恰巧大隊在紀念館歸整資料,他們見我剛來鄉下又是第一次來大釗紀念館也就讓我進來了,在那里我第一次了解到李大釗烈士的生平。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誕生在我們的故鄉——大黑坨村。他家住在村東頭,院子是家鄉典型的有前、中、后三進的穿堂院。李大釗出生前,他的父親因吐血故去,其母親也在他生下16個月時病逝。李大釗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無兄弟,又鮮姊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成人”。祖父李如珍,平時管教李大釗甚嚴,不準他在外面看賭博,更不許他罵人、打架,否則就處罰他。祖父是位讀書人,且秉性方正。他不滿清朝的腐敗和外國列強的欺侮,這對幼年的李大釗影響很大。
為了將李大釗培養成能光宗耀祖的讀書人,祖父對他既疼愛又嚴格督促。李大釗7歲入私塾就讀,在家鄉三位有名望的塾師的傳授下,經過九年苦讀,小小年紀的李大釗就以才思敏銳、善詩能文而名揚鄉里。16歲那年他考入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堂后離開了家鄉,從此走上一條求學、尋求救國真理并為此獻身的荊棘之路。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并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從李大釗紀念館走出來,深感李大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但是在心情上更有一種惋惜。
在我知道李大釗的故事中,我最喜愛的是偉人改詩、教子的故事。
李大釗改詩的故事是聽老劉說的,文革時在李大釗故居紀念館的西正房的北墻掛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條幅,心想這肯定有很深的比喻義就記在心中并琢磨其意,當時還小不得其解,恰巧一次在李大釗館前玩碰到老劉就湊過去,問起這句詩的含義,老劉告訴說:“‘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詩句,原是明朝忠臣楊繼盛(字淑山)的名句。據說,他在第二次被誣陷下獄,臨刑前在獄中墻上題了這兩句述志詩。李大釗十分推崇楊的品德,早在1913年主編《晨報》副刊時,就在創刊號上選刊了‘鐵肩擔道義’一句作為本期警語。后來,他為友人寫條幅以為紀念便手書了此聯,只在楊的名句上將‘辣’子改為‘妙’字,這一字巧改,便告訴友人他那寬大的胸襟,和他自己的述志。上聯中的‘道義’是為國為民的理想和志向,‘鐵肩擔道義’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下聯的‘著’即寫,‘文章’自然是寫宣傳馬列主義,抨擊反動軍閥統治,歌頌革命和共產主義的文章。如果說上聯強調的是一種志向,那么下聯要求的則是行動了。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現自己偉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動,對李大釗同志來說,莫過于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來宣傳革命,喚起沉睡著的千百萬庶民。”
李大釗教子掃雪、唱歌、點種的故事在村里是村人皆知的。據說李大釗做父親后,從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啟發,同樣對子女加以嚴格的教育。一年冬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院子里像鋪了一層厚厚的棉絮。李大釗對他的女兒和兒子說:“雪下得多大啊,你們快拿著掃帚到院子里去掃雪。要高興的話,堆個大雪人也好。”孩子們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孫:“天這么冷,你還叫孩子們去掃雪,要是凍病了可怎么辦?”李大釗笑著說:“孩子應當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么也不會做。身體經常活動,也會增強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動彈,就更怕冷了。”說完,他和孩子們拿了簸箕與掃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掃雪,一面對孩子說:“將來誰也不能當寄生蟲,誰要是不勞動,誰就沒有飯吃!”孩子們邊掃雪,邊聽父親講新奇的故事,一點也不覺得冷,反而是越掃越有勁……
孩子們漸漸長大,上學了。李大釗又非常注重用音樂來陶冶孩子的心靈,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樂,使孩子在愉悅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個晚上,他稍有空閑,就將兒子李葆華、女兒李星華喊進書房,先要他倆將當時在學校學的歌唱給他聽,孩子們高興地唱起了喜歡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們親愛的孔德,啊,我們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園,你永是美麗的王國……”李大釗聽完歌,沒有一句夸獎,只是幽默地說:“北河沿是一條又臟又臭的水溝,我天天到北大去,都從那里經過,里面常泡著死豬、爛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說是孩子們青春的花園、美麗的王國呢?這個歌子太不現實了,這不是培養孩子們睜著眼睛撒謊嗎?”接著,他就教孩子們唱《國際歌》。他一邊彈琴,一邊用低沉的聲音唱著。他說,聲音不能太大,讓街上警察、暗探聽見,他們會把我們逮起來的。他不僅教孩子會唱,還把歌詞大意講解給孩子聽,并且用家鄉一位窮苦大伯一年辛苦到頭,全家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例子,幫助孩子領會歌詞的意義,加深印象……結果,沒教唱幾遍,孩子們都會唱了,而且深深地愛上了這首珍貴的歌!
李大釗雖是大學教授,但他生活非常儉樸,一次有位親戚去他府上拜訪,見他的女兒炎華,身穿紅粗布小棉襖,外套藍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氣的,像個鄉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名教授的女兒。對此他很不理解地問起李大釗,李大釗只是淡淡一笑說:“點種”,來人更加迷惑了“莊稼人種地要點種,你當教授點什么種?”解放后,這個親戚才恍然大悟,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李大釗同志所說的‘點種',就是要點革命的種子,就是共產主義的火種!”直到現在,大黑坨村的年紀人一提起李大釗,烈士那“點種”的比喻義仍被人們傳誦著。
在家鄉還流傳著李大釗錐刺背書的故事。據老年人講,李大釗小時很聰明,他在私塾念書時一次老先生布置大家背課文,李大釗讀了一遍就看別的書,先生看到他看別的書,心想李大釗這是不好好背誦課文,心里很生氣,于是他拿起戒尺就把李大釗叫起來讓他背誦布置的課文,李大釗站起身來非常流利的背下來,先生很納悶他不看書怎么背下來呢?但他又找不到理由用戒尺教訓他,就讓他背沒布置的下一課,沒想到李大釗又背下來,連背兩課沒難倒李大釗,老先生更感納悶:“比李大釗大的孩子都背不過來他怎么就會呢”,老先生想到這,拿起一把針錐子向書的一角一扎再向上一挑,先生說背到針尖扎到的最后一頁,這下同學們都大眼瞪小眼傻愣愣看看先生,這可是整整十來頁課文呀,又看看李大釗,只見李大釗按照先生的要求流利地背到先生說到的頁碼。下課后老先生把李大釗叫到跟前問是怎么學的,李大釗說跟爺爺學的,并告訴先生學的課本他已經都背過來了。老先生聽后所講的課本只要李大釗會就不再提問了,有時還找些課外書給李大釗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