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記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73750486292577 |
歌聲喚起了昔日的記憶
文 / 逐浪 2010.5.13
近日,在網絡里找到“鐵道兵志在四方”的視頻,這歌聲慷慨激昂,是那樣熟悉,那樣親切,那樣令人陶醉。
這是一首難于忘懷的歌,這是一首激勵我成長,也伴隨我走過年輕步入晚年的經典革命歌曲,每當聽到或唱起這首歌,總是心潮澎湃,激情滿懷,一幅幅往事躍然腦際,閃亮登場。
1968年的臘月,一列滿載著新兵的“鐵悶子”列車,從東南沿海前線馳向祖國的大西南,這就是鐵道兵27團剛應征入伍的新兵戰士。車廂里不時傳送出一陣陣嘹亮的歌聲:“背上了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從小熱愛解放軍,崇尚軍人的我,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安然地躺在這列車的角落,心里充滿自豪感,仿佛一切都來得這么快,又好像一切變得這么簡單。剛滿十七歲,才第一次出遠門,離開了朝夕相處的父母,告別了親朋好友,此時心里掠過一縷惆悵,一絲惜別的念頭,心緒伴隨著“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的雄壯歌聲在放飛。
列車經過兩天兩夜的奔馳,在重慶市煤校嘎然停車。這里就是我們新兵營的駐地,就是我們軍旅生活的起點。煤校地處市郊,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學校已曠課日久,校舍失修,校園荒蕪,一片寂靜,一切顯得那樣陌生。而我們的到來,使這里死氣沉沉的空氣立即活躍起來,給校園帶來一派生機勃勃。《鐵道兵之歌》是我們的主題歌,每天必唱,那嘹亮的歌聲,雄壯的旋律,回響在這山谷的上空久久不息。
新訓的三個月,是當兵最難熬的歲月,也是每個軍人必經途徑。在這短暫的時間里,要把一個自由散漫的老百姓,培養成一個能嚴守軍紀具有軍人素質的革命戰士,必須經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練。從摸爬滾打的軍事訓練到填鴨式的政治思想教育科目,每個新兵都要脫掉幾層皮,更新了思想觀念,鑄就一個革命戰士堅強意志和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精神境界。
新訓的時間雖然艱苦,在軍營生龍活虎的集體生活中卻一晃而過。眼看老鄉、戰友間的暫別在即,惜別的心情油然而生。因為部隊都是以連為單位,沿新建的鐵路線駐扎,戰友、老鄉難得一聚,此一別,難說幾年會見面,“戰友情深”在萌芽。
為了執行黨中央“加強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68年,鐵六師從東北浩浩蕩蕩地開赴祖國大西南,擔負著修建“襄渝”線的艱巨任務。這在當時都是保密的。我們27團的任務是修建重慶至達縣這條干線。重慶地勢險要,開門是山,山上有山。在這崇山峻嶺間鋪開鐵路網,是鐵道兵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新訓之后,我沒有分配下連隊,是當昌鳳崗團長的警衛員,一年后,又調到兵部第一指揮部。在27團的日子里,雖然沒有親身體驗施工連隊的艱苦生活,但每每隨團首長下連隊,那一幅幅戰天斗地的場面,卻令我終生難忘。重慶是全國“四大火爐”之一,盛夏氣候悶熱。工地上的戰友們汗流浹背,面目全非,機器轟鳴,混合著戰友們的號子聲,震撼著沉睡中的荒山野嶺,此時的全體指戰員,心里唯有“精心施工”讓鐵軌向前延伸的意念,其他一切都拋到九霄云外。我無法刻畫那樣宏偉壯觀的戰斗場面,朱德總司令“人民鐵軍”的題詞,對鐵道兵的戰斗生活是最好的概括和最高的榮譽。
鐵道兵戰士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他們每人每天是0.56元的伙食標準,常年累月戰斗在鐵路建設工程,逢山鑿洞,遇水架橋,他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血和汗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改開年代里的一些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抑或在“先富”起來的人們眼里被貶為“傻B”。但是,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用毛澤東思想哺育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首先想到的是祖國的需要,是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天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是空洞的口號,是全體指戰員用“無私奉獻”的實際行動鑄就人民軍隊的軍魂!
鐵道兵已經成為歷史了,從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漫長軍旅中,鐵道兵這個特殊兵種為國家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而載入史冊。而鐵道兵戰士那種戰天斗地、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是祖國人民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今不也應該值得發揚光大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