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給人希望,才能讓人畏懼死亡——如何才能徹底避免“幼兒園屠殺案”
頻繁發生的“幼兒園屠殺”讓人心痛,也讓人心驚。秩序崩塌之前,總會有各種反常現象出現。據說地震之前,很多動物會相互撕咬、攻擊,比如75年遼寧海城地震前,就曾經發生過小豬在圈中相互亂咬。大多數動物都一樣,當感覺生存受到威脅時,總是會展現出更強的攻擊性,總會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人作為群居行的社會動物,這些年異常現象也不少,難道這也是要“地震”的前兆嗎?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不怕死,一種是因為信念而忘記生死的人;另外一種是因為絕望而了無生趣的人。在這里我不談道德,道德總是有立場的。單從管理的角度來說,社會上不怕死的人多了是很危險的。“不怕死”意味著終極管理手段失去了作用,任何措施都無法讓一個“不怕死”的人在“規范”面前止步,這也就意味著原本不可侵犯的一些底線可能受到沖擊。
對于那些因為信念而舍生忘死的人,從管理學上來說,目前似乎還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他們去“怕死”。因為他們只有信念,沒有自我,死不死無所謂,但現在這樣的人并不多,如佛陀一樣舍身飼虎,如基督一樣坦然赴難。在故事之外,在現實之中,似乎只有那個“不害怕被摔得粉身碎骨”的人才可與之比擬,放著完美的“圣人”不做,他只需要和光同塵,欣然接受傳統的禮贊,他就可以成為傳統故事里面的完美圣人,興許還會被主流們神化,蔭及子孫后代的人間大富貴他想要多少有多少,可他還是決然的將這些拋棄,堅定的和受壓迫的民眾站在了一起,這就是俗世中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政治人物往往逃不脫“歷史定位”的誘惑,但他超越了這點。也正因為他對歷史的超越,所以歷史才會將最尊貴的位置留給他,我堅信這一點。這一類人是大無私者,無私到連自己的身軀、生命都可以奉獻出去。當然,這類人并不是我這篇帖子想要討論的重點,重點是后面這一類人。
實際上,“校園屠夫”屬于后一種人,因為對自己生活絕望而了無生趣,因為對自己生命的蔑視而踐踏他人的生命。從本質上來說,這種人是很自私的,他們眼中只有他們自己,所以當他們自己的生活絕望時,才找不到生存的理由,沒有替他的親人、朋友考慮(當然,這種人往往也沒有什么親人和朋友,或者被他們的親人或朋友所拋棄),如果這個世上還有他們所關心的人,那么我相信他們不會用這樣極端違反人倫的方式來尋死。要知道,群居動物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攻擊同類的。其實,一個人如果忘掉了自己,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煩惱;而一人如果總是想著自己,想著自己的得失,有太多的妄念,那么確實是很容易對環境失望的。有希望才會有失望,想得到的越多,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煩惱的概率就更高。一個無欲無求的人,是很難被逼成瘋子的。為什么這個世界的瘋子越來越多?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鼓勵人“各顧各”,鼓勵人“個人奮斗”,這是一個以“私欲”推動的社會。一個絕對自私的人,如果對他自己的生命失去了興趣,那么他必然對別人的生命也失去尊重。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殺人狂特別多的原因。美國差不多每年都有校園槍擊案,而我們現在......。
看到公安部、教育部又要采取措施防范、嚴懲“幼兒園屠夫”。“嚴防”還勉強說得過去,“嚴懲”就顯得滑稽了,對于一個一心求死只圖讓社會痛苦的狂人來說,怎樣才算是“嚴懲”?難道恢復“凌遲”處死?或者將學校拉上鐵絲網,修上碉樓,讓武警持槍站崗?這不是監獄嗎?如果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想想他們長大了會變成什么樣的人?藍天白云,田野里面的蟋蟀,大街上的糖人,小伙伴們在街上自由自在的游戲,這些童年的記憶難道將成為中華民族的絕響?不能這樣,不能給孩子們留下這樣的社會環境。不要讓孩子幼稚的心在一個嗔恚的環境中成長,讓他們感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別讓他們帶著膽怯恐慌走入社會。這是我們的責任,一個社會的安全感對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影響。
這不只是公安部、教育部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剛才看到一條新聞標題《中國貧富差距逼近社會容忍“紅線”》,其實不是逼近,而是已經跨越,校園屠殺案頻發就是這種跨越的體現,乘大規模的社會問題還沒有涌現,趕緊改弦更張吧,不然來不及了!船沉了,誰都逃不掉的。別以為拿著外國護照就安全了,這個世界是一體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