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清華學生小伙為什么打不過五十歲北大教授?-------以此文獻給毛主席五七指示紀念日
前面看到一則新聞評論,據新京報報道,4月22日,清華大學畢業生王沛在藍旗營火車票售票點與北大社會學教授秦某發生沖突,被打三處骨折。秦教授拒絕支付經警方調解達成的賠償金。警方表示,當事人可自行提起訴訟。
我要是那個清華學生王沛,肯定不好意思再提起什么訴訟。一個二十幾歲的學生小伙子,居然打不過五十歲的教授,真是太丟人現眼了。但是仔細想來,這事也并不奇怪。這清華學生自然是個80后,雖然年輕,雖然很可能還在家里享受過小皇帝般錦衣玉食的待遇,但卻沒有過什么真正的鍛煉。不管吃得如何面色紅潤,但骨子里畢竟是個白面書生。而再看一下這北大秦教授,自然是五十年代生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長大的。因此這教授是紅衛兵加知青的那一代,在大風大浪里有過鍛煉,生氣勃勃見棱見角,是那一代人普遍的素質和個性。再加上當年上山下鄉或是工廠里跟工農勞動群眾的鍛煉,即便是后來當了教授,卻依然殘留著紅衛兵加勞動群眾的性格和力氣。所以二十幾歲的清華小伙,打架不敵五十歲北大教授,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了。
問題是,80,90后至少在身體素質上,不如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長大的那一代,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一次電視臺安排韓寒與王朔對話,韓寒身體顯然不如王朔,還好沒有安排武功較量,否則韓寒真要屁滾尿流了。畫家陳丹青評論說,為什么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長大的一代特別生氣勃勃?特別能獨立思考?就是因為那一代人接受的是批判的教育,懷疑的教育,叛逆的教育。他說“毛主席那時告訴我們對任何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要我們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正是紅衛兵運動和上山下鄉運動造就了生氣勃勃獨立思考的一代人。韓寒在那個年代算什么,紅衛兵有好幾百萬”。一個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講要以人為本,也就是首先要看人的發展如何。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毛澤東時代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他造就的一代人到五十多歲比現在二十幾歲的人還更健壯,更有銳氣。包括在這個強國論壇上,絕大多數有真知灼見的文章,都是出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長大的那一批網友。所以毛澤東不僅自己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而且他培養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一代人。
突然想到今天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紀念日,毛澤東時代的人都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五七”生活的學習和鍛煉。主席是把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大學校,同時又把這個大學校放在整個社會中來辦。這樣他培養了一代真正全面發展的人,使他們終身受益無窮。這個大學校的創辦者,偉大的導師毛澤東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