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你為什么對高盛不生氣?
李志起
·
2010-05-06
·
來源:烏有之鄉
中國人你為什么對高盛不生氣?
CBCT志起未來品牌咨詢機構董事長 李志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edd450100j2ea.html?tj=1
“道德破產”、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起訴、歐美政府監管部門全面圍剿、導演希臘危機……這一大攤子的破事兒,讓美國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大街85號,那棟褐色辦公大樓,從低調走向全球金融視野之下。
這就是正處在風波之中的高盛。盡然高盛在歐美陷入一片喊打聲之中。不過,它在中國的境遇卻是另外一種境況,甚至可以用幸福來形容。其擔任中國農業銀行H股IPO牽頭主承銷商沒有任何變化松動消息出現,雖在期間有多家國際大行游說中國政府將高盛從中國農行主承銷商名單中剔除。
為什么中國人不生氣?為什么這個國際投資頭目在中國行走20年,一直在掠奪,卻從未被揭穿?混跡中國內地市場已經近20年的高盛,真的值得這樣信任嗎?這些年,高盛在中國都干了些什么?
2004年12月, 中國證監會批準由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華”)和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盛)共同設立中外合資券商——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高盛高華),注冊資本8億元人民幣,高盛持股33%,高華持股67%。
當高盛高華獲準設立時,時任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后出任美國財長的亨利·鮑爾森曾經欣喜若狂的表示,“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標志著高盛將在中國掀開激動人心的新篇章。”
這對于高盛來說,的確是個“新篇章”,高盛從此開始了在中國的投機之路:不直接涉足地產開發,而是通過投資或操控地產機構來操控地產開發,一邊唱多一邊則逆向操作,在上海大賺2個多億;繞過政策線控股雙匯大賺2.4倍,2006年高盛在收購雙匯集團35.72%的股份時,遭遇到要約收購30%底線的難題;旋即,高盛聯合鼎暉中國成長基金Ⅱ、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聯合中標,最終稀釋了相關政策規定,從而拿下了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的控制權。2009年11月高盛轉讓持有雙匯股權的半數,獲得1.5億美元。此外3年來高盛從雙匯分得的紅利也大為可觀,至少拿到數以億計的現金分紅,投資回報率達到240%。
如出一轍的還有2007年高盛投資西部礦業(601168)。西部礦業上市后股價最高68.50元/股。高盛以9615萬元人民幣的投資,上市后套現70億元,而兩年后西部礦業業績只有0.02元/股。
投資海普瑞不到3年,平均成平1.57元,海普瑞發行價達148元,大賺近百倍,上市后獲利更將超過百倍。
臭名昭著的則是與國內不少企業如太子奶、深南電、國航及東航簽訂“對賭協議”。在深南電對賭事件中,高盛正是在不斷唱高油價的時候,反手看空油價與深南電簽下對賭協議。每月以限制總量的可控支付,吸引深南電,結局是深南電賠光所有錢也不夠。幸虧該合約程序上不合法,但也讓深南電留下了“賴賬”不良形象。
而太子奶事件中,調低蒙牛、伊利和光明的股市目標價格的同時,加快接管陷入“資金鏈斷裂”困難的太子奶。這其實是粉飾一新的“投資-拖垮-全面控制”思路。
高盛從1994年在北京及上海設立辦事處以來,就有計劃地針對中國各種“有搞頭”的領域投資,不斷創下許多“第一”的紀錄,如第一家獲準交易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替大陸國企完成史上第一個債務重組項目、第一批獲得中國發放QFII資格的業者。
在以后的十幾年里,高盛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一直占據領導地位,中國移動、中石油、交通銀行 (601328)、中國銀行(601988)香港上市等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到現在,高盛在亞洲的收入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而讓人不解的是,美國SEC已經正式起訴高盛了,傷痕累累的中國國企還在準備為當時的陷阱付出代價,區別是希望少付一點。這些國有企業甘為魚肉的真實原因是什么?他們面對已經被所有人揭開的真相,緣何無動于衷,緣何還能讓高盛享受著超國民待遇?真是有點匪夷所思。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