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些文章給烏有之鄉,大約是覺得寂寞了。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意識形態極其強大的時代,各種本來淺顯的道理,由于籠罩在意識形態之下,所以顯得朦朧。在朦朧的世界里,有些人近似于盲人,滿懷著對未來幸福的憧憬,而忘記了觀察我們所處的時代,他們是學生、事業單位的人、官員、收入稍高的企業員工、老板等。他們覺得生活是有盼頭的,未來會比現在更美好,值得期待。而還有些人,他們被這個時代所刺痛,呼嗬著、憤怒著,他們是下崗工人、無業游民、被沒收攤位的小販、被強拆的住戶以及所以的被損害者。然而他們是孤獨無力的,他們憤怒社會,卻不明白社會緣何如此,他們憤怒政府,可是在政府面前他們又顯得太渺小了,走投無路,于是有些人自焚了,有些人殺幾個學生泄憤。可是世界依舊是朦朧的,不清醒者沉醉于未來的幻想中,被刺痛者胡亂的發泄怨恨,整個社會便沒有變革的希望,只是一盤散沙,一只待宰的羔羊。當大多數的人,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有新的希望。
觀察時代的變遷,必須用最簡單的視角。
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幾群人生活在各自的地區,各自相安無事。事情的起因或是某個地區的人遭受了饑荒,或是就是他們突然起了歹念,于是這些人結伴洗劫了周邊的居民。這樣的事情引起周圍人的恐慌,他們需要保護自己,于是他們各自建立自己的武裝,各自推選自己的族長,于是產生了部落。有些部落人數多,兵強馬壯,有些部落人數少,盡是老弱病殘,強大的部落便起了歹念,于是在族長的帶領下,把其他部落的人全部擄了過來,充當奴隸。這便是奴隸社會的雛形。隨著部落兼備的不斷進行,部落規模越來越大,于是人們便發明了規章制度對整個部落進行管理,于是國家便誕生了。
可是這樣的社會是不穩定的,原先的族長成了奴隸主,高高在上,原先的族人也都變成管理層,個個錦衣玉食,而底層是大量擄過來的奴隸。奴隸們終日勞作供養這些老爺們,而自己卻忍饑挨餓。奴隸們不甘心,于是不斷的有奴隸的暴動。奴隸們的暴動讓奴隸主很頭疼,于是有個聰明的奴隸主想出了個辦法,他對奴隸們進行了一定的妥協,用以換取和平。原先奴隸們幾乎所有的收入都上繳,這樣的確不太公平,所以他對奴隸們說:現在分給你們些土地,你們自己耕種,把年終收入的一部分交給我作為租金就行了。奴隸們一聽如此,便十分高興的接受了。一個奴隸主收所有人的租金顯得有些麻煩,所以奴隸主便把他的土地分封給他的親戚、下屬,讓他們代為管理,每年給他進貢就可以了。于是原先的奴隸主便成為了封建主,原先的管理層便成為了諸侯國。諸侯們自己收租金也嫌麻煩,于是把土地分給他的手下,每年定期找他的手下收稅,這樣就更方便了些。他們的這些手下就成了地主,而奴隸們則變成了佃戶。這便是封建社會的雛形。
在封建社會當中,物品的流通很成問題,于是有些人做起了生意,買進賣出,成了商人。底層的佃戶、手工業者負責生產,而商人負責流通。生產需要成本,而流通的成本較低,所以利潤很高,于是商人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商人的財富引起了封建主的覬覦,封建主利用權力盤剝他們,對他們克以重稅。于是商人們懷恨在心。商人們想出了個辦法,鼓動下層老百姓起來造反。他們到處講,天天講,月月講,講自由,講民主,講個性解放,講天賦人權,講人生而平等。底層的貧苦大眾一聽有理,便紛紛起來造反,有商人金錢的支持,封建王朝便土崩瓦解了。商人們說:我們需要個首領,當然這需要民主選舉。于是商人提名了兩個人讓大家投票。大家于是投了票。于是組建了政府。政府說:土地是私有的,大家都擁有自己的土地,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農戶們感激涕零,感天謝地的回家去了。商人則竊笑,商人通過操縱市場,讓農產品大幅波動,于是大量的農戶破產,他們的土地便被商人買走了。破產農戶來到廣場上,問商人自己該怎么辦。商人笑容可掬的對著他們,說:“你們是自由的。”農戶問:“除了自由還有啥?”商人說:“我們有很多的工廠,你們可以自由的選擇在哪個工廠里工作。”這便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雛形,商人控制著所有的土地、工廠,所有的資源。
可是商人控制的社會也是有缺陷的,商人追逐剩余價值,也就是追逐利潤。商人控制的社會可以這樣簡單的描述,就是一個老板加100個工人的社會。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工人生產出來的東西的價值遠遠大于他們的報酬,假設100個工人生產出1000件產品,而老板付給工人的工資可能只夠工人支付100件產品的價值,而老板自己又消費不了剩下的900件產品,于是便出現了一個獨特的現象,叫生產過剩,商人為了追逐利潤拼命生產,而生產出來的東西又沒人要。于是整個社會便陷入周期性的繁榮與衰退。在繁榮時期工人們好歹有口飯吃,而在衰退時期,工人們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
于是工人們便憤怒了,覺得自己的付出遠小于回報,自己的生活沒有保障。于是有一批工人起來暴動,推翻政府,自己建立國家。怎么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呢?他們覺得商人是萬惡的,于是沒收商人的資產,不準許商人經商。沒有商人工廠怎么開工呢?于是他們指派官員擔任廠長,該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由國家計劃決定,這就是計劃經濟。這樣就可以消除生產過剩了。可是生產出來產品沒有商人怎么流通呢?這也好辦,實行供給制,憑票供應。于是到處建了很多的供銷社,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運到供銷社,工廠給工人發放票據,工人用票據到供銷社領取產品。整個社會的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追逐利潤,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雛形。
可是這樣的社會同樣有著自身的問題。既然有計劃,就有計劃制定者,就有管理者。一個優秀的計劃制定者和管理者可以使整個計劃經濟興旺蓬勃的發展,所以這樣的時代會有很多的英雄。可是,計劃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是容易出問題。他們的付出和他們的收入似乎不成正比,所以他們埋怨著,想要獲得更多。他們當中的有些人懷念商人時代,在商人時代,多數人是卑賤的,所以顯得少數人特別的高貴,而在工人時代,人只是社會的一個螺絲釘,為社會的需要而運作,雖然崇高,但不高貴,所以他們不滿著,想要回到過去,而他們是擁有這樣實力的,因為他們掌控著權力。工人當中的杰出領袖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把具有這種思想的人稱為“走資派”。他們有可能使整個社會復辟回商人時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人的意識形態入手。所以他提出了“斗私批修”,主張勞動光榮,懶惰、奢侈、浪費可恥。可是問題似乎并沒有得到解決,整個工人建立起來的體現似乎在迅速的分化,社會的管理者在一步步的走向社會的擁有者。為了阻止這個趨勢,這個杰出的領袖發動了一場革命,想要借助底層的力量,建立一個底層監督上層的管理者,上層的管理者為底層服務的社會。可是底層是需要上層領導的,上層讓底層監督時,底層便有了監督的權力,上層不讓底層監督時,底層只好乖乖的閉嘴,任由他們胡來。
所以在這個領袖逝世以后,社會的管理者便躍居為社會的擁有者,他們搖身變成了官僚。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
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前方的路該怎么走,我也不知道。可是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真相時,我們當中總有睿智的人會想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吧,雖然我對此是感到悲觀的,總覺得歷史不會有終點,而只是一個無聊的循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