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
據說某公在一次非公開的會議上,為了表達要破除公有思想發展私有經濟的必要性。拿出一個雞蛋“啪”地拍在了桌子上。蛋清和蛋黃流了一桌子。雞蛋殼確豎直的立在了桌子上。某公說“這就叫不破不立。雞蛋不破就沒有辦法讓他直立在桌面上。”然后在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制運動。于是中國進入了開始“破”的階段。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國家集體是否像雞蛋一樣,雞蛋他的正常存在形式是平放著(如果在雞蛋托里存放除外),我們讓他立著的意義何在?并且要付出流出蛋清和蛋黃的代價?二是如果如果我們非要追求立著看起來高一截的效果,是否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比如,把雞蛋稍微加熱一下再立。那樣雞蛋不僅能立起來,表面高一截,而且能做到營養不流失。這樣立起來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雞蛋,而不是一個空殼。
中國就是中國,雞蛋就是雞蛋。中國不是雞蛋,雞蛋也必然不是中國。某公是做的比喻,把中國比作是雞蛋。我們知道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之間都能夠或直接或間接地有聯系。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之間也必然存在聯系。但是也并非有聯系就能夠成為本體和喻體的關系。一個初中生就會知道本體和喻體之間不僅僅需要有聯系而更應該具有相同點。比如人瘦可以比作麻桿,因為都細長;人胖可以比作肥豬(有貶義)因為都臃腫。比喻句一說出來,比用點明人們就知道是說胖還是瘦。
按照此要求,我們在分析某公的比喻。中國和雞蛋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恐怕不把謎底說出來,誰也不會想到的破與立的關系。如果牽強附會的聯系,那么這個就什么都可以比喻了,比喻成豬仔比喻成小樹,豬仔需要飼料,小樹需要施肥澆水。中國需要外資。但是如果不把其中聯系說出來誰又能夠知道,那樣的比喻顯然不合適。因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如果有聯系就比喻的話,那么隨便的兩個事物就都能夠做為本體和喻體的關系了。比喻也就失去了比喻的意義了。
退一步來講,把中國比作雞蛋為的是要“不破不立”這個結論。那么也不恰當,難道非要破了才能立嗎?破了再立那是最好的立法嗎?立起來是不是我們唯一的最重要的目的。雞蛋最主要的用途是吃,是需要其營養。他的價值也在于他的營養,蛋殼里邊有蛋清和蛋黃,營養就在,其意義才在。如果為了雞蛋放著好看些,那么如何讓他不失去營養的情況下立起來應該是我們研究的課題。在這方面取得成就應該是可喜可賀的。因為我們沒有失去最重要的東西而獲得了立起來的效果。如果為了立起來的效果和形式而失去了蛋清和蛋黃的營養,立起來的只是一個空空的雞蛋殼而已,那么我們就是舍本求末了,就得不償失了。國家也是如此,國家的外部形象,(國家的各種表面數據,包括國家的制度,政策)就像一個雞蛋殼一樣,大小別人一看就知道,好看與否一目了然。蛋殼所保護的那一部分------統治階級的利益(在社會主義中國就是人民的利益)究竟如何,則是通過官方數據很難體現的。最起碼不是GDP能夠體現的。也不是高樓大廈能夠體現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就是國家的營養,人民就是國家這個大雞蛋的蛋清和蛋黃。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失去了民心,再多的高樓大廈式的蛋殼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失去蛋清和蛋黃去豎起雞蛋如同喪失人民去發展經濟的軀殼。失去蛋黃的雞蛋沒有意義,失去人民的政府沒有前途。
雞蛋可以稍微加熱在立起來,僅僅是破一點皮而已。國家不丟掉人民也可以發展,精簡一些機構(打破一點蛋皮)照樣可以積累資金,發展經濟。目前我們國家不是太窮養不起人民(當然人民一直在養活自己,同時也在養活著很多蛀蟲),而是太不公,滿足不了蛀蟲的欲望。我們國家有條件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有能力讓人民有尊嚴的活著。問題在于有些官員從心里就不想認人民活的有尊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