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提案何以超萬人聯署簽名?
最近,在人民網上有一則E政提案,題目是:《復員軍官的問題不容忽視》(提案號是3378,已立案),在兩個多月時間里就有12171人聯署簽名,點擊率也已超過11萬人次。而另一份《建議解決復員軍官的問題》(3381號)的提案也有近9000人的聯署簽名。一個提案何以超萬人簽名?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據了解,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大量企業破產、改制,大批人員下崗、待業,地方就業壓力十分巨大。而恰恰在此時刻,軍隊由于形勢的需要大量裁軍,軍隊大批軍官必須陸續到地方安置,轉業干部安置出現危機。為了緩解地方安置壓力,也為軍隊干部制度改革探索出路,于是,1993年總政治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國安2號政聯字(1993)1號關于軍隊干部復員的《試行通知》。而正是這一紙《試行通知》,使執行該《通知》的幾萬名師、團、營、連軍官成為了試驗品和犧牲品。據稱,該《試行通知》之所以試行,一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所采取的過渡性措施;二是還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三是法律依據不充分(其依據的《軍官服役條例》根本沒有軍官復員這一條);四是絕大多數軍官沒有聽到、看到文件,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執行”“被復員”的,也可以說雙方是在極其不平等的前提下被“出賣”了。這些為軍隊出生入死、為國防建設貢獻半生的軍官,現在竟淪落成了“三不管”和“八無”人員,生存權利受到極大威脅,不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非常凄慘。
因此,該文件試行以來,大批復員軍官紛紛投書、上訪,反映情況,提出維權訴求,直到2001年,國家出臺了中發(2001)3號文件,將政聯字(1993)1號文件所稱的“自行就業”改成了“自主擇業”,而待遇卻天壤之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前面那些千辛萬苦、忍受巨大屈辱投書、上訪,用汗水、淚水、尊嚴甚至生命呼喚來的,期盼已久的3號文件只解決了以后復員軍官的待遇問題,在此以前的復員軍官問題照樣沒有解決,形成了“雙軌制”,“一軍兩制”,既同一軍隊、同一職位軍銜、同是退役,但待遇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為的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一個重大的冤假錯案,留下一個巨大的污點,一個巨大的敗筆。
筆者認為,一個普通提案超過萬人聯署簽名(如果允許以后可能會更多)這在近些年是非常罕見的,該提案所反映的問題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不得不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認為:
一、 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特別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沒有成功經驗可循,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政聯字(1993)1號《試行通知》無疑是有其合理性的,主要是適應了當時的形勢,為國、為軍隊分憂。關鍵是既然是試行,那么,在試行過程中有那么多的人反對就說明這個文件在實踐中有問題,就應該及時予以糾正。改革難免不出現錯誤,聰明的辦法是有錯就改。
二、 一個國家要的是統一與和諧,一個軍隊要的是步調一致,整齊劃一。“一軍兩策”、“一軍兩制”怎能步調一致,怎能令行禁止?怎能號令全軍?更何況涉及到軍人幾萬個家庭、幾十萬人的生存權利豈能厚此薄彼?所以,中央有關部門應該認真研究,及時解決他們的合理訴求。第一,可以以中發(2001)3號文件為限劃一條線,2001年以前的該補的補,該扣的扣,2001年以后按中發(2001)3號文件統一執行。第二,還可以在今后軍隊干部政策中作為重要一項,專門予以解決,以求政策的連續性(待遇參照中發(2001)3號文件)。
三、 國家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高,那些為軍隊做出過貢獻,為改革做出過犧牲的人,國家理應回過頭來給予他們補償,使他們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從目前現狀看,這些復員軍官維權訴求已達17年之久,他們大多數都已50歲以上了,最年輕的連、排軍官也40歲左右了,他們中間絕大多數生活狀況都不好,他們甚至不如一個剛進城的農民工,因為農民工有地;他們不如一個下崗工人,下崗工人有低保、有保險;他們不如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學生沒有工作家里父母可以養他,而復員軍官卻要養一大家子人。因此,國家確實到了該馬上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的時候了。
復員軍官們的維權訴求得到人們的廣泛響應(簽名的不一定都是復員軍官),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如今言路在開通和人們維權意識的提高。維權是維穩的前提和基礎,事實上,利益訴求的合法有序表達,是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這里的關鍵是,維權訴求通過利益表達渠道達到上層時,權力機關或權利人是否能及時給予回復和解決?維權、維穩和社會發展三位一體,缺一不可,我相信權力機關或權利人是有智慧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的,同時,也不會一次次再讓訴求者失望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