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喪葬習俗中,人死第七日稱「頭旬」或「頭七」。這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習俗上認為,死者直至此日才知自己死亡,其亡靈將回宅哀哭。雖然各地風俗不一樣,但是一說出來,大家都能明白 這就是一種文化傳承,勝過血緣傳承,血緣會斷,但是只要還有一個人,文化就不會斷了傳統。這種傳統文化正在每個人心中復蘇,這將是民族繼續前行的動力。
從汶川地震遇難同胞“頭七”的全國哀悼,到明天玉樹地震遇難同胞“頭七”即將進行的全國性哀悼,我們不能不聯想起66年前延安的一場追悼會和毛主席的那篇著名演講。在1944年的9月5日,一位名叫張思德的普通戰士因為在燒炭中搶救戰友而不幸犧牲,在4天后的9月8日,在中央警衛團舉行的追悼會上,毛主席代表黨中央發表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在演講的結尾處,毛主席深刻闡述了追悼會的重大意義
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我們如果把張思德同志追悼會召開的時間與兩次全民哀悼日的時間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并未安排在“頭七”這一天,但這明顯是由當時的氣候環境等條件決定的,并不意味著黨中央毛主席不重視傳統習俗的繼承和發揚,比如張浩同志病逝后,毛主席還親自抬棺。從毛主席提倡將開追悼會形成制度并且介紹到老百姓中的主張,就可以充分了解黨中央毛主席對傳統殯葬習俗的精華繼承與糟粕舍棄。孔子說“慎終追遠可以厚風俗”,毛主席指出“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其促進人民團結推動社會和諧的意旨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現在中央同樣是為了“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而進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既是對毛主席《為人民服務》講話中這一精神的發揚光大,同時“頭七”日子的選取成為規律和制度,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揚,必將使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烙印更加醒目美好地展示于全世界。
“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脈搏,
提醒你,提醒我,
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
中——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