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代的民主之比較
春華秋實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愿景,許諾要讓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嚴。但如果人民不享有民主權利,則人民的幸福和尊嚴將沒有保障。所以政府應該多釋放一些民主善意,才能實現讓人民“更幸福,更有尊嚴”的承諾。自從“走進新時代”以來,民主是多了還是少了?是毛澤東時代的民主多一些,還是改革開放時代的民主多一些呢?本文就做個比較。
首先,比較前后兩個時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年版的《憲法》明確人民有四大民主權利: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有集會、罷工的自由。而1986年版的《憲法》則取消了“四大”,取消了集會和罷工的自由。
其次,比較前后兩個時代企業管理方式。毛澤東時代確立的《鞍鋼憲法》就是實行企業的民主管理,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1961年制定的“工業七十條”,正式確認這個管理制度,并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企業的領導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勞動積極性,體現了主人公地位。改開年代,引進西方的企業管理制度,國企改制為私企,呈現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特征。工人與企業管理沒有任何關系,工人只有干活的義務,決沒有說話的權利,可謂是“只許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實行勞動合同制,年年簽合同,不但企業如此,高校也如此。高校為了排名,大打論文戰略,規定如果教師三年內發表的論文數量達不到指標,將被解除那一級聘任,在如此的學術評價體系下,誰還能潛下心來搞科學研究呢?不抓緊制造論文能行嗎?所以團隊合作就難以搞成。現在,“生活壓力大”是常態,而過去是沒有這種感覺的。
再次,比較前后兩個時代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及上下級關系。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就是反對官僚主義,反對權貴思想,教育黨員干部真正做人民的公仆。那時不分尊貴卑賤,只是分工不同,群眾可以給領導提意見,提合理化建議,領導做決策也會與相關職工商量,尊重一線人員,以防決策錯誤。而現在,共產黨已經不是過去的共產黨,官員高高在上,官宦體制等級分明,任何組織都是“一把手”說了算,副職只有匯報的義務,沒有反對的權利,下層不僅要絕對服從,還要會阿諛奉承,工人更加是只會干活的機器。因為缺少民主,所以腐敗、浪費就難以遏制。據說軍隊中的潛規則也很厲害,真懷疑戰爭時這樣軍隊的中下級軍官是否會帶領士兵去拼命,為誰而戰呢?
最后,比較前后兩個時代人民所具有的民主權利。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基石。在毛澤東時代,人民基本上享受了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那時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社會地位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高,在繼續革命理論指導下的任何政治運動都是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實踐,是革資產階級的命,是革權貴資產階級思想的命,是反對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在中國復辟,避免工農大眾再受剝削、壓迫,避免國際資本恣意掠奪中國資源的偉大的革命運動。改革開放時代,資改派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剝奪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主人公地位,削弱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工人階級從國家的領導階級淪落為被剝削,受欺壓的弱勢群體。干部選舉只限于農村的村一級父母官,人民代表大會變成了富人代表大會。
關于毛澤東時代的企業民主及干部參加勞動,本人曾有親身經歷。
文革期間的七十年代,我還是高二學生時,學校去南京內燃機配件四廠學工。一天,車間主任要制作一只皮帶輪防護罩,用一塊不規則的下腳料鐵板制作,但是技術人員不在,工人們也都在崗位上忙碌著,正好有我們兩位同學在旁,主任居然就與我們這兩個毛頭中學生一起討論制作方法,經過一番爭論,最終采用了我的劃線法,再經加工制作,立馬解決了一個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高中畢業后,我去蘇北的方強農場工作。其間為了突破“限制集團購買力”,農場派我去蘇州郊區的人民公社社辦企業(也就是后來的鄉鎮企業),要找制冷設備廠的廠長購買電冰箱。那天碰巧是領導干部下車間勞動日,廠長不在廠部辦公室,我就是在車間里找到他的,然后就在車間里談了采購事宜。而現在,領導們大多是在豪華的辦公樓里,在巨大的老板桌后面,坐在高背老板椅上接待來訪者。
比較到這里,我認為黨和政府應該回歸毛澤東的路線,那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應該相信、依靠人民群眾。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讓人民監督執政黨,監督政府,使其保持為人民服務的本色,防止公仆以權謀私,那么黨和政府才能獲得工農大眾的真心擁護,中國大多數人民才有可能生活的更幸福,中國人才有可能在世界上獲得真正的尊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