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的旱災牽動的不僅僅是中央領導人的心,牽動的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心,看到“四季如春、山清水秀”的美麗云南突然以“西北黃土高坡”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時,每一個中國人除了痛苦之外還是否應當要反思點什么?到底是天老爺的故意安排還是中國人的自作自受?到底是自然界“百年一遇”的天災還是水利設施“三十年”荒廢的人禍?
怎么樣反思幾千萬水資源豐富地區缺水的現實?怎么樣說明問題才能讓左右兩派都沒太大的爭議呢?我想了一下,也許只能從三個方面擺擺實事比較好一點:
第一方面:我們得先算算毛主席時代的舊帳。
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僅有大中水庫23座,其中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17座。有防洪作用的只有松遼流域的二龍山、鬧得海、豐滿等水庫。新中國成立后,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建成水庫85849座,其中大型水庫482座,中型水庫3000座。總庫容5841多億立方米。這些水庫的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建設完成的。這里面有聞名于世的“人造天河紅旗渠”,還有橫跨110多公里的人造河“漢北河”等等等等,這些偉大的工程都是新中國農田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座座豐碑,我們不會忘記。
再看江河治理:至70年代后期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包括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黃河治理、遼河治理等在內的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不僅消除了水患災害,而且建立了許多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產生了興利除弊的巨大效益。例如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開挖、疏浚河道270多條,新建涵洞、橋、閘六萬多座,同時還建了許多水庫,對洪、旱、澇、堿等災害進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歷史上提高了十倍多,使海河流域實現了每人一畝水澆地,又如1972年竣工的遼河治理工程,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修建水庫220座,流域共建電力排灌站920處,可灌溉農田1100多萬畝。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機站、五座中型節制水閘、三座船閘和疏浚河道等十多項工程組成,它把長江、淮河、大運河和里下河聯結起來,利用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過自流和機動引水結合進行排澇和抗旱,可灌溉農田250多萬畝。其它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查查相關資料。
無論是水利工程還是江河治理,無一不是艱巨豪邁的工程,無一不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從未實現的大作品,而且這些成就都是在當時物質條件匱乏、工具落后的情況下完成的,它完全稱得上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跡!如果不是靠集體的力量、靠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怎有可能實現呢?但是,令人非常遺憾的是,某些人在對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建設做評價時,居然用了這樣的表述:大部分水庫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期間修建的,是群眾運動的產物。這一期間修建的水庫,雖然在興利除害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因質量、標準存在較嚴重的問題,也為水庫的安全造成了隱患,不僅影響水庫效益的發揮,而且危及防洪安全。其中有許多水庫位于城市和鐵路上游,據統計,影響我國城市防洪安全的水庫有1200余座,影響京九鐵路的各類水庫近400座,影響京廣鐵路的各類水庫300多座。看了這樣的評價,任何有良心的人都想想看,這是歷史觀出了問題還是個人道德出了問題?這是要肯定人民還是要否定人民?這是為了要歌頌哪一段歷史而不惜否定幾億前輩的豐功偉績?
第二個方面:我們再算算近三十多年的新帳。
近三十年來,中國的水利建設又干了什么?5%的水利工程大不大,的確有很多大的工程,比如說三峽工程,但是,完全用來發電的水電站式水庫到底能不能算水利工程還要打個問號,前三十年的八萬多座水庫里面也有發電用的,但是,更多的水庫是完全為農業而修建的,試想想,現在能夠對農業發揮作用的水庫哪一座不是毛澤東時代修建的水庫?有哪一座不是拖著年邁的軀體在負重工作?那些把“文革標簽”貼在水庫頭上的精英們,你們的良心哪里去了?你們吃的每一口糧食中哪一粒不含有那個時代億萬人民的血汗?哪一粒糧食不是那個時代智慧的結晶?
近三十年來,有多少座水庫無人管理?有多少座水庫被私人承包?為什么水庫也要被承包?不就是靠水庫讓部分人致富嗎?不就是要從水庫里要GDP嗎?現在大型水庫還勉強能帶病工作,小型水庫大約有60%處于廢棄和改作它用的狀態,有些小型水庫即使有蓄水都難以發揮抗旱作用,為什么會這樣呢?非常簡單,絕大部分小型水庫排灌的渠道被毀掉,水路已經不通了,近三十年來,修路也好,建房也好,沒有人顧及渠道還有什么作用,渠道不是被截斷就是被填埋,很多水庫的水已經只有養魚的作用,偶爾能澆灌周邊的幾畝田地,流不出10公里范圍,水利工程修起來艱難,,破壞是很容易的。近幾十年是瘋狂撈GDP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又浪費了多少前人的“公益勞動”?我們也可以簡單算一個帳,據說政府現在投入2000億元僅僅只能維修4000座小型水庫,僅僅只是維修,那么我們再反推一下,如果把80000萬座大、中、小型水庫全部維修一次大概都要5萬億以上的資金,如果再想想要重新建設八萬座水庫的話,估計沒有三十萬億元是拿不下來的,我們天天宣傳現在的GDP是前三十年的多少多少倍,只要拿前三十年的一個水利項目就足可以抵得上1978年至1995年GDP的總和,所以比較GDP、宣傳GDP有意義嗎?
近三十年,原來治理好的海河、黃河、遼河、淮河現在又怎么樣了呢?我先不說這些河流被嚴重污染的環境問題,我想請大家走到上述河里探探淤泥,只要你踏進去,你就知道有多深的、幾十年沒有清理過的、可以埋人的淤泥,過去是一到冬季農閑季節,農民都義務清淤,義務疏通河道,改革開放以后,一些堤防被扒了,河渠被平了,排灌設施被拆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雖然又搞一些清淤工作,但是,那都是政績工程,大部分是靠資金堆起來,一個工程動輒數千萬、上億投資,建起來以后以豆腐渣工程和騙子工程居多,有些清淤工作就是用所謂的清淤船在河里撈泥,大多數工作都成為農民朋友眼中的笑話:把一堆淤泥堆在堤壩表面上,領導一來驗收,滿眼的淤泥,腳都趟不進去,至于河里清得怎么樣沒有關注,分錢的事大家都少不了的。
即算是近三十年來水利及江河治理沒有任何建樹,在精英的總結是仍然是“豐功偉績”,他們這樣總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修建的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北江飛來峽、嫩江尼爾基、西江百色等水庫是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大江大河洪水的關鍵性工程。 精英們可以對80000座以上的工程用“文革修建、質量不行,隱患很大”一筆帶過,但是,對那么幾個九十年以來的幾座水庫非得要抬高到關鍵性的高度上來,為什么?到底是人關鍵還是水庫關鍵?
第三方面:未來的中國怎么辦?
精英說,前三十年修的水庫工程大部分是文革期間所修,質量太差,隱患太大,我暫且認為精英的結論是正確的,那么,我接著就要問問精英:中國的未來怎么辦?近十多年來,中國一出水災就是“百年一遇”,一出旱災又是百年一遇,有些地方的水災已經上升到“千年一遇”了,會不會明年又爆出個“萬年一遇”?那么多的“百年一遇”總是光顧中國,精英們得想想辦法啊,總不能看著億萬中國人受難吧?否則,那你們還叫什么精英?文革水庫不好用、不能用,那你們總得建新的水庫吧?既然隱患那么大,影響了鐵路安全,你們應當盡快把那些水庫全填平得了,否則,碰到有你的家人、親戚坐火車也許有危險的。
精英又說:近幾十年,中國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開放上面,忽視了水利建設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盡快補上還來得及,況且農民也并沒有因為缺了水利建設而變窮。聽起來真還有幾分道理,農民確實沒有比以前更窮,但是,仔細想起來又沒有道理,沒有更窮難道說明水利設施不重要了嗎?沒有更窮難道一定說明農民比以前更安逸了嗎?不見得,看看西南地區幾千萬人現在面臨水比油還珍貴的地步,不就是干了一陣子嗎?為什么水資源那么豐富的地區轉眼間就沒水了呢?是誰破壞了中國的水系?是誰破壞了水利設施?大家不妨深入到農村里面去,哪一條河流有干凈的水?哪一條河流有通暢的河道?哪一個農民不為排澇、抗旱而操心?西南的一次干旱居然能讓五千萬人受到影響,這難道不是災難嗎?難道說經濟越發達,農民越要靠天吃飯嗎?幾十年前靠水利吃飯、幾十年后靠天吃飯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改革開放到底給農村、農民、農業帶來了什么?每一個人都要作一個總結,每一個人都要拍拍良心,除了折騰了農村幾十年,你們還做了多少實事?
最后,我還得提醒一下:水利建設還要不要搞?怎么搞?中國是有很大的GDP了,是有很強的綜合國力了,但是,這些東西更多的是體現在少部分人身上,還沒有真正體現到普通百姓身上,尤其是沒有體現在農民身上,這種情況總不能長久的保持下去吧?我們所有人吃的都是農民種的糧食,我們還要一直吃下去,是該給農民一些支持的時候了,是該好好地修修水利工程了,我這樣說可能讓很多領導感覺比較冤,因為這些年來國家確實也投了不少錢,就是沒看到成績,修水利的錢多了,工程卻差了,修水利的機械大型化了,工程卻豆腐渣化了,修水利的人少了,但貪污水利款的官卻多了,以后修水利工程再也不能脫離農民群眾了,我對修建水利工程提三個意見:一,水利工程必須總體規劃,統一實施,近幾年來國家開始重視興修水利和清淤工程,但缺少規劃,各自為政,大多數地方是誰得利誰負責,大家以為只有種田的農民才得利,所以,水利怎么修不是規劃說了算,而是利益說了算,大多數水利款都用在了短期投資上,浪費極為嚴重,各個村、鎮的工程之間沒有協調性和共通性,根本無法應對大的天災;二,興修水利和江河治理必須以農民為主體,有人害怕這種提法,以為又會回到文革時代,我想大可不必害怕,政府有關部門負責整體規劃,以農民為主體負責修建和治理,把政府投入的資金落到農民口袋既可以在農閑時就地增加就業,就可以讓農民增收,最后再由政府負責驗收和管理;三,國家必須對水利建設和江河治理重新立法,依法保證水利資金落到實處,依法保證水利工程保質保量,依法保證全國所有水庫的安全有效運行,依法保證非電力水庫的公益性,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借水庫生財的局面出現,依法保證水庫運行和管理所需要的財政拔付資金,前三十年,毛主席為我們留下了八萬多座水庫,難道富起來的中國連管都管不好嗎?我們還對得起他和無數個流血流汗拼命的前輩們嗎?
西南大旱決不是第一次,還會有無數個“N年一遇”等在后面,我們不能僅僅只停留在災難后的承諾與宣誓,我們還要反思,我們還要行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