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元死在我們社會思想的一盤散沙上
楊元元,一個才剛剛開始的人生,一個讓許多人羨慕的讀書上的成功者,一個國家教育著力打造的人才,一個共產黨員,因為生活的貧困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年輕的生命,人們不能不對它的社會意義進行挖掘與認識。
網絡上從學校、社會、家庭與她個人方面的原因進行了尖銳的拷問,從教育的失敗、組織的作用、社會的分化、世情的炎涼等方面進行問責,都是有道理的。剛才還看到[瘋瘋癲癲僧]網友直接把責任問到上海人的頭上,認為“楊元元死在一些上海人的冷漠上”。并且用國外人的不冷漠來進行對比證明,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大于記得前兩年有過在英國接受暑期培訓的上海的兩個老師在劍橋大學附近的什么河中救了一個落水的巴基斯坦學生的報道,當時還出現(xiàn)了上海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賀寶根為援救遇險學生而獻身的動人事跡。因此,把責任問在上海人的冷漠上還是有問題。即使是一些上海人冷漠,也應該問問他們?yōu)槭裁醋兊美淠耍?
大于非常喜歡三十年前的一首歌,內容是:
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
億萬人民是一個整體,一個整體。
同甘苦,共呼吸,
團結友愛最親密。
一人有事,萬人相助,
舍己為人不遺余力;
一處困難,八方支援,
顆顆紅心連在一起——
讓人痛心的是,由于“各顧各”法則的張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思想的泛濫,這個整體已經風化了,雖然還有組織有領導,可是我們社會的思想已經基本成為一盤散沙。如果要說楊元元死在什么上,她就在我們社會思想的一盤散沙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